我国的古诗词蕴藏着丰富的思想与情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特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诗歌,都具有很强的审美性、艺术性。语文教师不能只是让学生单纯地背诵古诗词,而是要运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善于抓住诗词中的关键意象,通过对意象的解读与建构,感悟诗词中的意境,品味作者在字里行间传达出的情感,通过诗词学习,在学生的心中撒下真、善、美的种子。
一、抓意象,了解景物蕴藏的含义
(一)总结规律,明确意象
古诗词是一种较为含蓄的艺术,许多诗人不会直白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通过一定的意象来表达。尽管古诗词中的意象众多,但古诗词在发展的过程中讲究意象的承袭,意象在用法、用意上具有共性,某些意象是特定题材或情境的标志,如思乡诗中经常出现“明月”,教师在讲授古诗词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总结意象的规律,体会意象之间的共性,在理解已学意象的基础上,理解新的意象。但要注意的是,意象之间的“承袭”,并 不是指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的意义和作用完全相同, 如“月是故乡明”“海上明月共潮生”中,都出现了“明月” 的意象,但前者是诗人思念家乡的孤寂之情,后者则指绘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景象。因此,教师一方面要讲解意象运用的规律,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活学活用,根据语境分析意象的具体含义。
(二)创设情境,体会意象
对诗词意象的理解,需要建立在具体的情境之上, 才能做到准确、具体。在讲解诗词意象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增强学生对意象的感性认识。初中生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较少,要想深刻地体会诗歌中的意象,是有点难度的。因此,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创设情境,使他们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和理解意象。例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 沙·秋思》时,作者在词中没有表达过多的情感,而是运 用“枯藤”“老树”“小桥”“流水”“瘦马”等大量的意象,展现出一幅羁旅的画面。但许多学生对这首词的认识仅停留在描写的各种景物上,难以深刻地体会词中的惆怅之情。对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借助视频、音频等教学素材,重现诗中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视觉体会作者所见、所感、所思,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孤身漂泊在外,看到这幅景象会产生什么感受?”同时,教师可播放适当的背景音乐,进一步烘托忧愁的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当中,感受各种意象蕴含的情感意味。
(三)学练结合,理解意象
在新课改背景下,古诗歌词学不能停留在“读”上, 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用”的能力,通过“学练结合”的方式,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所学意象的理解。要想培养学生的诗歌赏析能力,教师不能只靠自己单方面的讲解,还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诗词意象,结合自己的生活、情感、理想,大胆地创作诗歌,进而更加准确地理解意象。例如,在教学小学古诗,教师可先让学生分析本诗营造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时。然后提出问题:“你是否仰望过明月?当你欣赏月亮的时候,内心会产生什么感受和联想?”让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发挥个人想象,撰写一首七言律诗,并互相分享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明月”的意象。
二、悟意境,勾勒一幅诗中的画卷
(一)朗读吟诵,想象意境
古诗词之所以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能够成为人们 表达内心情感的载体,与平仄、节奏、押韵是分不开的。朱光潜在《诗论》中提出,节奏作为情绪的重要部分,是传达情绪最有力的媒介。古诗词的格律并不只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整洁,更是为了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体现作者内心的情绪波动。通过朗读吟诵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诗词的平仄、节奏、韵律,把诗词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从而深化对意境的体会。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和技巧,比如平声应当读得长而轻,仄声应当读得短而重,还可以在朗读前带领学生对诗词的节奏进行划分, 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 帆/悬。”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的朗读吟诵更加规范,让他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增强对诗词内容的感性认识, 在脑海中逐渐勾勒出诗词中的画面,为意境的学习与理解做好铺垫。
(二)了解典故,感悟内涵
古诗词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典故,借助凝练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内涵,从而扩大诗词的容量,使诗词的意境更加饱满充实。例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有一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包含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指曹操后期向秀的《思旧赋》,表示 悼念;二是“烂柯人”,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长,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惆怅的心情,内涵十分丰富。
(三)学习手法,深度分析
诗歌创作有一定的手法可循,学生只有明白所学诗词中使用的手法,才能更加深刻、准确地理解其中的意境。因此,教师不仅要从语言层面进行解读,更要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其中的手法。就初中语文课程而言,古诗词教学中的常见手法有以下几种:
1.借景抒情
情感表达是诗词创作的一个重要目标,但表达的过程与方式通常是委婉含蓄的。在我国古诗词当中,最常见的写情方式就是借景抒情,这种手法在很多诗词中都能见到。如“落红不是无情物”“无可奈何花落去”等,并不是单纯地写景,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渲染烘托气氛,表达作者的情感。
2.托物言志
言志是古人写诗的一个重要目的,通过诗词创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想志向和品格追求。但诗人常常会 “托物言志”,将自己的意志品质寄托在特定的事物上。如《马说》《黄鹤楼》等,诗人均是借助对事物特性的描写,来表达自己追求的个性品质。
3.借古抒怀
借古抒怀指的是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描写,表达自己对时事政治的看法。古代诗人大多十分关心政治时事,希望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但由于统治阶级的压迫,导致诗人往往不敢直接表露胸怀,而是选择借古抒怀。
除了以上描述的三种手法之外,常见的古诗词写作手法还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讲解、分析,让他们在充分理解这些写作手法的基础上,分析和体会古诗词的意境,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三、品情感,走进诗人心中的世界
(一)感人熏陶,激发情感
古诗词教学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分支,具有熏陶心灵、激发情感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无法通过语言灌输和死记硬背来实现,而是需要学生主动地去感受和体会。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最大化地发挥诗歌的教育价值,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与环境,以此来熏陶学生,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古诗词中的情感多种多样,而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体现最多的就是爱国之情。同时,初中也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时期,教师要深入挖掘古诗词中的爱国情怀。例如,杜甫的《春望》一诗,记录了诗人眼中山河破碎、国家战乱的景象,表达了自己担忧关切国家安危的情感。在讲解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为学生播放关于抗战时期的影视作品,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伤痛,意识到个人利益与国家安危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感。
(二)动之以情,触动心弦
除了宏大的爱国情感之外,古诗词作品中还有许多细腻的情感,如亲情、友情等。如果说爱国情感如大河奔涌,那么这些细腻的情感就如同涓涓细流,能够浸入心田。例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 诗,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陪伴友人一路离去,表达了对朋友深切的牵挂。在讲解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如:你是否曾与朋友分别?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联想自己的朋友、亲人,把自己代入到古诗词中的场景,并在课堂上分享交流,描述各自的体会和情感,以此来营造出符合诗词情感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将诗人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站在与诗人相同、相似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感受事物,从而使学生形成深刻的感触,能够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三)迁移联想,思考生活
古诗词教学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水 平和文化素养,更是为了传承宝贵的精神品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古诗词教学不能局限在诗词作品本身,而是要拓展迁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激起他们对于自身生活的思考和联想,用诗歌作品中积极的观点、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将诗歌中的情感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学《使至塞上》的时候,可以为学生展现我国边防军人工作与生活的画面,让学生感受边防军人的艰苦,激发学生尊重军人、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师要充分继承、弘扬古诗词中的情感美,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情趣和远大追求的新时代青少年。综上所述,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思想、观念正在逐渐形成,古诗词的熏陶与滋养,可以为他们提供心灵的营养,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继承古诗词中蕴藏的民族精神和优良品质。同时,语文教师也要客观地看待诗歌教学的困难,意识到古诗词的语言特点、诗词格律、创作背景等对学生理解学习带来的挑战,紧紧把握“抓意象”“悟意境” “品情感”三个关键点,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内涵,提升古诗词赏析教学的效果,以促进学生古诗词赏析能力的有效发展。
作者:张 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