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琼:一体两翼四体系:打造特色化全覆盖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 2023-02-03 16:24:05
  • 来源:《教育》杂志社
  • 作者:薛 琼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的人生大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办好思政课、提升学校思政教育效能作出重要部署,特别提出要建构“大思政”格局,为新时代做好学校思政教育工作改革发展提供根本遵循。然而,在长期思政教育变革实践中,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即思政教育改革的主要场域在高等教育,这实际上既违背了思政教育“大中小”一体化推进的内在规律,也忽视了思政教育自身内涵的丰富性和价值的多元性。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同年11月,教育部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强调到 2025 年要实现“大思政课体系更加完善,思政课整体质量显著提高”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基层学校,如何把握思政改革的整体趋势、建构具有学校特色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就显得尤为重要。

上海市闵行区吴泾实验小学在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小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基础上,着眼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统筹校内外资源,从改变教师的认知模式入手,运用“改善认知—初步体验—整体推进—完善体系”的策略,通过“一体两翼四体系”的整体设计和实践,打造了特色化、全覆盖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既有效保障了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改革的理念在学校层面的落实,又为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和特色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支撑。

一、着眼时代性要求,厘清教师“大思政”认识

“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观和方法论,蕴含的是一种新的思政教育理念。“大思政课”之“大”的内涵不是数量大而是质量高,不是场面和形式大而是功能和质效优,不是要素的简单聚合而是结构的优化重组。这种新的思政教育理念要在实践中得到落实,首要的条件就是让教师真正明确“大思政”的科学理念及其变革的必要性。

闵行区吴泾实验小学由原吴泾小学和吴泾三小“撤二建一”组建而成。作为一所自身有着悠久历史但又刚刚经历办学调整的“新”学校,如何抓住后发优势,寻求新的内涵发展动能,学校找到的出发点就是思政教育的变革。这既是时代发展赋予学校的神圣使命,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热点,也是学校能够快速形成具有影响力、示范力成果的重要抓手。

在小学教育的传统理解中,学校常常把思政课局限地等同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没有充分认识到“三全育人”理念下建构“大思政”工作格局的重要价值。在全社会都在关心思政教育变革的情况下,作为基础教育场所的学校,应该怎么理解“大思政课”,怎么建构“大思政”工作格局?笔者认为,这是一场从认知到行动、从理念到实践、从点状探索到系统建构的过程,其中的基础就是教师对于“大思政”合理认知体系的建构。

(一)以新课标学习为契机,帮助教师明确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

“大思政”格局建设的基础是改变教师的固有认知,帮助教师树立“三全育人”的意识,这需要找到教师普遍认可的载体和工具。2022 年,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方案发布,其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突出立德树人的导向,倡导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学科育人价值的发挥。新课标的发布,实际上为改变教师的固有思政教育观念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在建构“大思政课”格局的过程中,学校所做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结合对新课程标准的研读,通过专题性的校本研修和培训,让教师认识到自身和自己所任教学科的思政教育价值。教师在有组织地解读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现了每个学科都有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要求。比如,语文学科在核心素养的第一条就提到了培养文化自信,通过语言学习,让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心。经过对新课标的系统性学习,教师学科育人的意识得到激发,这为建构“大思政”工作格局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基础。

(二)以活动体验为方式,帮助教师形成对大思政的科学理解

要彻底重构教师的认知,改变教师对于思政教育的旧有认识,就要让教师真正体验到思政教育就在自己身边,与自己的工作、学科教学息息相关,打破教师对于思政教育的陌生感、距离感和抵触感。在形成共性认识的基础上,学校注重引导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更好地理解“大思政课”和“大思政工作格局”。在吴泾实验小学的认知中,“大思政课”的“大”是相对于传统思政课“小”的一种特定称谓,包含了“大课堂”“大教学” “大教材”“大先生”和“大时空”等大课程要素,这些要素与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生活密切关联。

所谓“大课堂”,便是将整个社会比作课堂,突破了学校小课堂的时空限制。2022 年暑假,学校各个年级的学生就走出家门,来到所在的社区开展了“承礼部落,礼赞二十大”的活动,学生们亲身调查身边问题,建立文明公约,在活动中增强了自己的文明意识,更体会到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的乐趣,这就是大课堂的表现。所谓“大教学”,是在统一目标指引下,适应生活秩序的直观教学,是主张学生自主学习的“活”的教学。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独特设计的“吾加+”时段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展现了一次次的“活”的教学,学生们欢唱舞蹈、绘画搭建、种菜烧饭……体现了生活大课堂的真谛。所谓“大教材”,是从经验课程角度重新定义的“教材”。2022年上学期学校开展的“文物进校园”活动就是最好的例子,学生们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震撼,远比在一堂历史课上对“五四运动”这些历史事件的学习要有效得多。所谓“大先生”,是有德之人,他们可以是学校的思政课教师,可以是社会各行各业的榜样模范,也可以是一群平凡的劳动者。2022年下学期,开学第一天学生们就接受了廉洁文化教育第一课,这种校外资源的运用通常是“大先生”的题中之义。

二、着眼特色化要求,建构“一体两翼”思政课程

课程作为学校借以实现其根本任务的主要载体和媒介,直接关系着时代新人培育的方向和质量。“大思政课”本质上是思政课,因而,首要目标是上好思政课,要着力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前,各学校都普遍重视思政教育改革,怎样在这种整体重视的背景下打造学校的思政教育特色,学校认为,最根本的还是要抓住思政课建设本身,一方面,要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质量,发挥这一德育、思政本体性课程的立德树人价值;另一方面,要立足学校现有的特色活动和传统优势,在立德树人的立场下对这些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和升级,体现出活动的思政教育价值。基于这样的思考,学校着力建构一种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一体,以学校传统的“影视教育”和“足球教育”特色项目为两翼的思政课程体系,力求打造学校思政教育的特色。

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质量,需要依托扎实的校本研修和专业的理论引领,需要研读课程标准。如学校通过抱团式教研的方式,让教师通过集体研讨设计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质量提升之道,让所有教师跟随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一起踏上思政一体化这条大道。

校园影视和足球,为大家呈现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新形式。校园影视和思政的结合在我校遍地开花,如开学第一课的文物进校园活动、廉洁教育之云游特色廉洁阵地、红色经典栏目中解读家训家风……当教师吃透了“大思政课”是什么后,都会萌发出一种通过特色活动渗透思政教育的强烈意识。学校将课堂搬到了操场甚至赛场,牢牢抓住“团结”这一德育核心开展大教学,学生在足球课上不仅可以扎实练习足球基本功,还可以从正确评价队友、感受团结的快乐中体会同伴合作的重要性。而这“大先生”也自然由学校的足球教师来担任,而非道法教师,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大思政课”。

“一体两翼”的思政课体系中,除了教学层面的思政元素融入,学校还在持续关注指向于“大思政”理念的评价体系建构。落实在“大思政课”,则需要建立起一种“大评价观”。这种“大评价观”整体上看,要超越传统的单一评价观,要以发展性评价、多元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为核心导向,要以教师、教材、教法、教研、教学为主要内容。

三、着眼全覆盖要求,形成“四个体系”思政支撑

“大思政课”建设涉及多元主体、多种资源,需要构建协同机制来推动,这种协同的基础,是“大思政”对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全覆盖”。“全覆盖”中一个“全”字意味着要发挥所有课程、所有活动的思政教育价值,这需要学校思政教育整个格局的系统性建构作为支撑和保障,学校通过四个体系的建设,为这种“思政课”的全覆盖提供支持。

(一)目标体系

学校思政教育和“大思政课”建设,必须要有清晰的目标体系。从纵向上看,“大思政课”建设强调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构,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做到循序渐进;从横向上看,“大思政课”要打破学科壁垒,推进跨学科交叉研究,实现学科的协同育人、综合育人效能。从学校的角度看,学校只有开展好小学的思政教育,才能为将来学生进入中学、大学打好思政基础。小学阶段的思政课程更应该注重开展启蒙性学习,所以,教师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从教会学生做一个爱自己、爱父母的人开始,再到爱家乡、爱党、爱国,切忌本末倒置。其次,教师要善用资源,从身边出发,如利用“航天闵行”激发学生探索太空的欲望,为学生种下“航天梦”的种子。最后,教师要做智慧型教师,多学习,了解国家方针政策;看新闻,了解国家大事小情;明历史,了解国家兴衰荣辱……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从“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四个维度建构了学校思政教育体系的目标框架,每一个一级目标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解,并形成了校本化的理解和阐释。在此基础上,以足球、影视教学为样本,进行了着眼思政教育目标的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明确了教学要求,为学校整体思政教育格局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二)师培体系

“大思政课”需要“大先生”。对于学生而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如何引导教师成为“四有”好教师,践行“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成为影响学生一生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大先生”,这是“大思政课”建设和改革的关键问题。时代发展需要学校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教师除了自身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之外,还应该具备引领学生道德成长、开展学生思政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从这个维度出发,学校主要通过校本研修体系的创新,实施跨学科协同的校本教研机制,培养教师基于学科教学的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同时借助市级、区级层面的教师培养体系,提升教师适应“大思政课”变革的素质。在这种多维度的系统培养中,教师不仅能够提升学科教学的能力,更能够感受到思政教育变革的感召,这为新时代更好地建构和落实“大思政”教育格局提供了根本性的支撑。

(三)资源体系

学校层面的思政教育应该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和突出的问题导向,要真正提升思政教育的成效,让思政教育真正抵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就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来增加学生的感知。而这一切目标的实现,必然需要更加丰富多元的资源体系作为保障。这就需要学校在建构“大思政”工作格局的过程中,要有一种现代教育治理的思维,通过校内外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丰富“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形成。对于吴泾实验小学而言,一方面,学校充分发挥吴泾地区浓郁的历史文化优势,将区域层面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等引入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样态,为学生提供实践性、体验式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学校注重运用现代课程治理理念,建构学校—家庭—社会整体联动的思政教育格局,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能明确三者的主要作用领域,又能关注三者之间在学生思政教育上的整体联动,真正为学生建构全方位的思政教育系统。

(四)文化体系

文化具有重要的思政教育价值。要建构“大思政”教育格局,不仅要开足开好思政课,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还要注重发挥文化的软实力,让文化成为思政教育载体和空间创新的重要载体。对于学校而言,一方面,要用好地方文化。比如,我校的“泾溪闵思坊”教师思政工作共同体就是取材于吴泾地区的独特文化——吴泾镇素有“千年吴冲泾,浦江第一湾”的美誉。“泾溪”既有传承,又符合地域特点,还有润泽灵动绵延不绝的内涵,符合思政荡涤尘埃、涵养心灵、汇成江河湖海、成就立德树人之教育伟业的特点。另一方面,要规划好学校文化。从学校的办学理念出发,建构系统性的学校文化标志,凝练学校教育哲学,让师生心中有价值、有信仰,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政教育价值。除了这种精神层面的文化,还对学校进行了精心布置,相关思政教育空间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突出了“红色”教育的元素,目的就是给学生一种文化上的引领和精神上的体验,让校园整体发散出思政教育的气息。

作者: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吴泾实验小学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