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在学前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进一步培养学前儿童的生活习惯、独立生活能力、是非观等。幼儿处于思维不可逆的阶段,往往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无法快速理解一些规则。为此,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为其进入小学提供有效支持,强化幼小衔接的整体效果,促进幼儿更健康地成长。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幼小衔接的现状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与小学要紧密合作,重视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以幼儿顺利进入小学为目标,结合幼儿实际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的衔接方案。我国对幼小衔接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旨在降低儿童在过渡期所形成的不良心理反应,最大程度上避免给今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儿童的逻辑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而幼儿正是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逻辑能力还不够强,缺乏独立逻辑思考的能力。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之后,由于不再以游戏方式为主要教学形式,幼儿会呈现出不适应的状态。如果不能及时帮助幼儿调整这些状态,转变学习习惯,那么他们就会变得更加的疲惫、烦躁,甚至会出现自卑、厌学的情况,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为此,教师应加强对幼小衔接工作的关注,加强对幼儿心理的研究,并采取创造性的教学方式,保证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并对小学生活有一种憧憬。与此同时,幼小衔接也是幼儿园去小学化的需要。我国针对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曾出台专门的文件,强调要对幼儿园“小学化”趋势进行彻底排查和有效整治,并转变家长的思想观念。
二、学前幼儿存在的问题
第一,恐惧心理。幼儿年纪小,不熟悉、不了解小学生活,存在着好奇与畏惧,这是导致他们不愿上小学和抗拒进入小学的原因。其恐惧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失去幼儿园十分亲近的同伴,对陌生的环境会感到害怕;二是害怕自己不能独立上厕所,不能认识新的朋友;三是对教师不熟悉,害怕教师不喜欢自己,或因自己的表现不佳而被人诟病;四是在学校里读书,想爸爸妈妈,想早点回家。
第二,压力过大。幼儿对于进入小学存在一定的压力,具体来说:一是害怕被人欺负,因为对陌生人存在恐惧,所以在陌生的人群当中会倍感压力,害怕自己会受到伤害;二是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给予了过多的压力,使得幼儿难以承受,从而更加抗拒小学生活。
三、学前教育中有效促进幼小衔接的途径与方法
(一)培养幼儿时间观念
虽然即将进入小学,但是幼儿的作息时间依然维持在幼儿园时的状态,上午的入学时间与小学差不多。不过,幼儿园一般都在家的附近,距离比较近,路上不会耗费过多的时间,但是小学相对来说会远一些。如果幼儿没有时间观念,也没有加快洗漱、吃饭的速度,就会经常迟到。因此,幼小衔接要加强幼儿用餐速度、洗漱速度的培训,强化时间观念,防止幼儿拖沓的行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幼儿园可以向幼儿分发玩具时钟,引导幼儿认识时间,并分组进行用餐、洗漱比赛。在游戏竞赛环境中,儿童的时间意识逐步形成。在幼儿时间观念的养成上,幼儿园和家庭要紧密合作,幼儿园教师要提醒父母,让幼儿每天早上准时起床,有充足的时间去穿衣、洗漱、整理。在这个阶段,父母要注意到孩子还有几分钟的剩余时间,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和赞美,培养他们积极早起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培养幼儿沟通能力
每一个人都是从出生开始就是社会的一部分,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必须学会语言交流。因此,要注重对幼儿沟通能力的培养,帮助幼儿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尽快地融入小学学习和生活当中。比如,在培养儿童的语言交际能力时,可以采用课堂小讲座的方式进行演说,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位幼儿,并鼓励他们大胆、自信地发言,使其在语言交流中获得极大的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在听故事、看小视频的过程中,培养他们语音、语调、肢体动作、情绪等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使其能够更好地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培养幼儿独立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应具备自理的能力,尤其是在入厕、收拾学习用具等方面。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与父母积极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幼儿园教师要在家长会、家长群或个人沟通中,向家长宣传这方面的知识,并叮嘱家长不要强迫孩子,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进行,让孩子学会自己上厕所的方法,并通过独立上厕所获得自豪感。学习用品的整理,要养成用完后再放回原处的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注意幼儿独立思考、阅读、用餐、如厕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注意对幼儿保持尊重,积极鼓励幼儿独立完成相关事宜,使幼儿逐步掌握此方面能力。
(四)培养幼儿集体观念
集体观念和团体意识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在人群秩序的维护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 3~6岁时,他们的自我意识是最重要的,会以自我为中心,对于他人的考虑非常少,典型的群体意识尚未形成。在幼儿进入小学之前,为了使其能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并融入集体,就需要从个人、小组、集体等方面逐步培养幼儿集体意识。如在教师组织体育游戏或者活动竞赛、早操时,可以让幼儿彼此合作,让他们能够对彼此更加了解,在团体活动中体会到集体的重要性。幼儿园要定期举办集体活动,尤其是组织幼儿开展晨间运动,以达到“叫早”的效果,同时培养幼儿的群体意识。
(五)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不同年龄的儿童,注意力也会有差别。3岁的孩子通常可以保持 3~5分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通过看小故事、看视频、看绘本等方法来提高幼儿注意力,延长他们专注的时间。4~5岁儿童的注意力可以持续约10分钟,这时教师可以通过绘画、讲故事、集体活动等方式来进行强化。6~7岁的孩子可以保持注意力超过15分钟,这个时候就可以根据小学的教学模式来培养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适应小学的教学环境。在培养幼儿注意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牢牢把握住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和个体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以提高幼儿的专注力。
(六)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从幼儿园到小学,家长最需要做好学前心理准备。与儿童相比,多数家长的学前焦虑状况更为突出。因此,幼儿园要主动与家长沟通,不要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出焦急的情绪,使得幼儿对自己的小学生活充满了畏惧。唯有家长放松,有条不紊地配合幼儿园进行教学,共同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培养,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可以制定一天的日程表,让幼儿知道学校的上课时间,让他们自主用餐,管理用餐时间。有些孩子在吃东西的时候会看电视,这样不但会造成用餐时间的延长,还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对孩子的健康发育不利。在幼儿园一天的生活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动态地调整作息时间,让孩子慢慢地习惯提前做好准备。
(七)通过游戏进行衔接
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通过创意游戏的方式来开展,使幼儿能够在感兴趣的游戏当中学到更有用的知识,使之与小学的德育相结合。创意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全面思考,充分利用儿童的智能,挖掘儿童的潜力,同时还应注重对儿童道德教育的渗透,从而实现幼小衔接。
首先,要在幼儿园中进行生活性的创意游戏,使之融入道德教育之中。比如在玩“过家家”游戏时,可以将场景设定为家里的桌子腿坏了,需要让“孩子”告诉“爸爸”,让“爸爸”修好桌子。在这个场景之中,有的孩子拿来了胶带和绳子,将桌子坏掉的桌腿给连接在一起,然后再用胶带进行固定。这一内容实际上是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教师在结尾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向“爸爸”表示感激,形成相互尊重、感恩的道德教育。
其次,要对幼儿进行“宽容忍让”道德教育,以减轻幼儿在小学阶段的社交压力。比如可以开展创意游戏“球球快跑”,四个孩子用绳子把球拉起来,每个球都装在一个瓶子里,幼儿一起拉绳子的时候,瓶子就会被塞得严严实实,不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球球快跑”的游戏。而如果幼儿可以互相谦让,便可以依次拉出球球,从而完成游戏。经过多次的努力,教师们称赞了成功的小组,自然而然地进行了“容忍、谦让、宽容”的思想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也能够亲自体验宽容忍让的内涵,并将这种美德渗透到自身的潜意识里,实现更好的发展。
此外,创意游戏还能模仿小朋友的日常生活,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让幼儿观看小学生日常升旗、上课及课余活动的状态,让孩子感受哥哥、姐姐在学校的各种活动。简而言之,创意游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将德育内容融入游戏中,从而解决小学德育教学时间过短、学生容易出现的各种德育问题。
(八)合理开展阅读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小衔接的效果,还需要合理开展阅读活动。阅读是贯穿于人类一生的一项活动,因此在幼儿园阶段,教师要赋予孩子一定的阅读权利和空间,而不能只靠教师的朗读、幼儿的聆听来开展阅读。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读一本童话故事,但不能一遍又一遍地念,可以让教师先讲一遍,然后幼儿再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阅读。此外,幼儿园要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不仅要进行阅读,还要结合课文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幼儿自己来解答。
例如,在《小猫钓鱼》的阅读中,教师可以让幼儿看着课本里的图片回答问题:“小猫走了多少次?”“为什么他不能像母亲那样去钓鱼?”教师要以问题的形式对幼儿进行引导,使其能够完成阅读。此外,在阅读后也要有创意的导读,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一只小猫这么爱昆虫,将来会不会变成一名昆虫学家?”幼儿的回答会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有的幼儿教师需要把幼儿的回答和道理联系起来,在此过程中对幼儿渗透相应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对幼儿进行启发:“你们长大之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呢?”通过这样的问题来提高幼儿的注意力,使其注意力能够更加集中在教师身上,并有效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促进幼儿更好地成长。
(九)深入了解小学环境
为了降低幼儿对小学环境的恐惧感,幼儿园可以组织学前幼儿到小学了解小学教室、厕所、操场等区域,使幼儿了解小学的基本状况。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感受以及在课堂上观看学生放学后的游戏情景,让幼儿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与此同时,对小学环境的了解也可以让幼儿更加期待小学生活,有利于幼儿更快适应小学学习,从而健康成长。除此之外,对小学环境的进一步了解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长的焦虑情绪,能够让家长了解幼儿在进入小学之后会进行怎样的学习,降低家长的忧虑程度,从而也能够给幼儿带来正面情绪,使其提高对小学生活的兴趣。
(十)合理开展评价工作
评价工作中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幼儿的评价,二是对教师的评价。
一方面,在对幼儿评价的过程中:第一,要了解我国目前的儿童发展现状。教育部出台了有关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规范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每一阶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能达到什么水平,从健康、语言等几个方面给出了合理的期望。最后,还提出了提高儿童健康成长的几点对策。同时,还强调要从根本上杜绝学前教育的“小学化”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我国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需要以该指南为核心,把握住幼儿的发展规律。第二,要对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有一定的认识。儿童在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各个阶段都有规律,适当的教育应该建立在对规则的尊重上,而评价工作应该建立在对规则的理解上。儿童的认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如记忆策略明显提高,能够根据需要重复讲述故事、回想问题。在讲故事的时候,儿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然而然地用熟字代替生词,增加或删除冗长的内容,并通过想象改变故事的细节。因此,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评价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而不仅仅要强调教育目标是否达成,以便更好地认识和评价儿童,从而促进其健康的发展。
另一方面,要对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幼小衔接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评价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师资评价,将会对幼儿园幼小衔接理念的贯彻实施产生很大的影响。一年级是小学初等教育的开始阶段,在生理、心理等方面,此阶段的幼儿与幼儿园儿童没有太大的差别,但他们所面对的学习环境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一是课程量增加,难度提高。二是小学的学生数量要多于幼儿园,平均每班40名,每科配备不同的教师。因此,新一届的教师评价要与时俱进,由短期的知识测试转变为长期的职业素质测试,由强调教学目标的实现到重视学生对小学生活适应度的转变,进而推动教师积极地聚焦于儿童的发展和成长,使教师真正成为幼儿的“人生导师”。
作者:姜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