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对青少年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教育系统应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建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需求。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加强劳动教育活动是社会主义时代的标志,而大学阶段则是实现国家根本责任和历史使命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先锋力量和主力军,他们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传递劳动价值观念,应用专业知识和践行专业精神,在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
劳动教育课程背景与发展现状
自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各高校和党校事业单位逐渐营造出倡导劳动教育的氛围,表现出政府和各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虽然目前加强劳动培训的想法得到了广泛支持,但一直缺乏有效的措施。2015年7月,教育部和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了指导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明确了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安全机制,加强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基础。相比之下,近年来对普通大学的劳动教育问题缺乏关注,现有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及其独立院校,缺乏规模性关注。因此,需要将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路径和问题解决方案置于实际案例中进行剖析解决。例如,通过召开各级学院的教师座谈会,我们领悟到思想政治教育应融入各专业课程,以德育为中心,既有显性特色又含隐性思想。改进高等学校劳动教育培训,应传授就业知识和劳动教育资源,探索第二课堂思政教育和实践劳育,建设“四位一体”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劳育、专业劳育、思政劳育、实践劳育。
首先是“劳动教育课程”,其中包括“劳动科学概论”和“工作概论”等一般基础课程,用以为劳动教育打下基础。相较于中小学生,大学生更需要了解工作的实质。因此,学校应设劳动教育通识课程专门为大学生提供更全面系统的介绍,其中包括劳动法律知识、劳动关系构成以及劳动经济学分析等与劳动科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参考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自2017 年以来,台湾的公立和私立高中里有59所开设了各种劳工教育通识课程,共计164门,包括劳工意识、劳工人权、劳工道德和劳工关系等内容。
其次是“专业劳育”, 将工作培训融入专业课程学习和学生实践培训。在专业课程中加强本专业的工作培训,构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工作价值体系。加强工作知识的学习和劳动技能的训练,特别是学生工作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在实践培训工作中全面培养劳作精神。挖掘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行业劳动模范等特色资源,开展劳育特色专业课程。
再次是“思政劳育”, 即将劳动教育价值理论与劳动思想内涵精神融入经典思想政治教育等课堂,实现“思政劳育”共同运行。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重点思政课堂教学中,加入劳动经典案例,深入讲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这样,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前就能自主规划职业,提前感受工作岗位的角色,便于适应工作与社会角色。
最后是“实践劳育”,即通过在校外课堂中进行工作教育的融入,实现“实践劳育”。组织包括就业知识宣传、学生社会实践、创业法律知识普及、职场礼仪培训等多种全面一体化的活动。通过不同形式的就业安置和实践相互作用,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耐力,从内心深处认识工作的真正内涵和价值。
劳动教育课程运行问题突出
高校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导基地,将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精神进行落实,实现综合育人价值。尽管现行的劳动教育课程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是问题同样十分突出。现行的各高校劳动课程存在明显问题,包括劳动教育理念滞后、劳动思想意识缺乏、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和形式单一以及劳动教育课程应用性不强等方面。
缺乏劳动意识教育 多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但仍有许多学生持有应试教育的心态,只注重追求高分和功利主义的学习方式。同时,学校和家长也往往忽视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甚至有些学生家长对于劳动教育的理念认识也存在偏差。部分高年级学生和家长认为劳动教育只是指体力劳动,这导致了劳动观念理论与实践能力的脱节。
劳动教育课程有待完善 虽然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能接触到更为广泛的知识领域,但部分高校仍存在学生劳动意识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等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单向讲座等单一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此外,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此类课程缺乏吸引力,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不足,甚至会导致选课学生稀少甚至停课。这种情况会导致劳动课程设置不完善,使得学生对劳动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劳动意识,难以实现劳动育人的目的。
劳动教育课程缺乏应用性 缺乏专业的劳动课程研究者和教授,导致劳动教育课程缺乏实用性和实践性,难以满足当代需求。因此,探索新的劳动教育方法和途径变得至关重要。现有的劳动教育课程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和劳动技能的重视,无法与教学和德育的发展同步,从而不能构建一个平衡的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改革建议
充分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 作为衡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机遇,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的重点构成部分,劳动教育传播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促进整体劳动能力水平的提高。在高等学校开展教学活动中,需要坚持阶段性与长期性职业培训相结合,注重渐进式培训。高校在开设劳动课程时,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符合个性化需求的教育目标和课程。同时,规范劳动培训的实施,确保高校劳动教育的持续发展。
引入复盘环节 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交流和总结,特别是反思这一关键环节。避免简单的体验式课堂,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忆苦思甜”,而是通过课外社会实践,让学生感知到劳动的热情和工作信念,梳理正确的劳动观念。为了避免劳动课程变得形式化,可以通过榜样的事迹来激励学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望。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如邀请优秀的校友在求职期间为毕业生提供在线指导。通过榜样的激励,鼓励学生追求卓越,培养奋斗精神。通过夏令营、分享会和宣传会,促进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在思维和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加强教育的力量,推动建立劳动教育联盟的进程,实现高校劳动教育创新发展。
多元化发展劳动教育课程内容 为促进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劳动教育课程应多元化发展。学校和企业可以合作,创造愉快的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劳动教育不应仅限于理论教学,应与创业实践内容有机融合,实现协同发展。此外,劳动教育的表现形式应丰富多彩,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避免单一化。学生应多做有利于家乡发展的奉献活动,加强工作体验,培养公众服务精神。在校生可以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与实习活动,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也可带领学生去体验不同工作者的奋斗经历。
高校实施多种途径加强劳动培训,必须在明确高校办学特色的前提下,深入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将劳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制定符合学生个人特点和专业特长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和实施方案。为新时代高校学生从事劳动工作作好全面准备,确保高校学生以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作者:刘文静
作者单位:青岛黄海学院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3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