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晓凤:“三乐教育” 润泽童心

  • 2022-06-21 15:33:46
  • 来源:《教育》杂志社
  • 作者:项晓凤

上海市松江区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小”)从1990年9月诞生之初就被寄予厚望,肩负三大使命:作为区内小学阶段的“窗口校”,要精益求精,展现区域教育品质;作为区内唯一一所小学阶段的“实验校”,要勇做先锋,担负教育试验的任务;作为与课改同龄的区内唯一一所市一期、二期“课改试点校”,要大胆探索,引领教学方式的变革。三十多年来,为了满足松江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期盼,学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先后吸纳了一所薄弱学校,孵化了两所新学校。目前,共有三十九个班级,一千七百多名学生。

学校坚持“为学生乐学奠基”的办学理念: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他们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本素养、基本品质、基本能力,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让他们始终以阳光的心态、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具体从三个维度体现:学生层面以乐促学,学有探究;教师层面以乐善教,教有研究;学校层面以乐优管,管有创新。简称“三乐教育”。

在持续推进的教育改革中,学校把“三乐教育”发展成“三乐文化”,实现办学规模与文化凝聚的同步增长,完成在实验探索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学校管理也走过了规范办学向文化立校的转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学校连续九届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两届上海市文明校园;还是市素质教育实验校,市首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暨见习教师基地校等,成为百姓认可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一、建立“三课联动”管理模式,激发学生乐学动力

学校结合校情、师情、学情,积极构建具有实验小学特色的“课程与教学”体系。主要是通过“课题引领、课程构建、课堂实施”三课联动,运用课程统整的思想,建立规范的学校课程运行体系与课程框架;努力建设高效优质的“乐学课堂”;完善校本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乐学潜能。

(一)课题引领真研究

学校历来重视通过课题研究引领学校高位发展,助推教师专业提升。通过统领全校性的市或区级课题带领全体教师全员参与,根据学科特点分设不同的子课题,让教师带着思考去实践,让教学充满思辨。学校先后成功立项两个区级重点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和《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体系深度开发与实践》。目前一个已完成,研究成果正式出版,并分获上海市第五届学校教科研评比三等奖和区学校教科研评比一等奖。

(二)丰富课程拓资源

课题引领深化研究,积极实践课程领导。学校课程以“乐乐课程伴童年”为理念:学而有乐、乐在其中;学而有伴、伴我成长。通过六大板块的设计:乐学(小脑袋大智慧)、乐善(小细节大品质)、乐游(小眼睛大世界)、乐美(小艺术大舞台)、乐健(小身材大能量)、乐究(小研究大学问)来架构学校的课程体系。努力培养“乐于学习有潜力、乐于助人有担当、乐于交往会合作、乐于创作会欣赏、乐于健身爱运动、乐于创造善动脑”的实小学子。学校通过顶层设计来架构学校的课程体系。它涵盖三类课程,落实五育并举,实现国家课程规范落实,校本课程系统研发,旨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体验中学会选择,学会优化,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更快乐地学习!

(三)“乐学课堂”活思维

学校始终聚焦课堂主阵地,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展开实践研究。持续关注课堂转型,积极践行乐学课堂,不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深化学生乐学体验。例如,语文学科关注语言的表达;数学学科强调思维的多样性;英语学科注重单元整体阅读;综合学科开展跨学科整合。力求我们的课堂是充满趣味、充满探究、充满欢乐的,是对学生有无限的吸引力的。近几年,在市绿色指标测试中,学生的高思维品质高于市平均。实小的孩子综合素养好,后劲足,思维活跃,是初中校长对我们的普遍评价。

(四)多措并举促“减负”

学校坚持两项推行多年、广受好评的“减负”制度——月末无作业制和期末免考制。鼓励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阅读、运动、完成小实验,开展亲子德育实践体验活动等。同时,加强作业管理。由教导处牵头,建立学科设计资源库。教研组集体设计练习—教导处审核—年级组协调,确保每天不超过一小时作业量。并且,动态调整,逐步完善。 这与当前的“双减”政策和“五项管理”精神是不谋而合的。同时,学校积极创新评价机制,用多元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给“乐学”不断增添燃料。学校编订了《“乐乐好少年”争章手册》,鼓励学生以各方面优秀表现赢取“乐乐币”奖章,兑换奖励:如学习用品、玩偶、作业免做卡、岗位实践卡、心愿卡、优先选课卡……随着评价方式的推进,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各种实践体验活动,在活动中找到自信,得到锻炼,获得快乐。近年来,培养出市十佳少先队员王子涵、市科技创新一等奖汤文菁、市科普英语一等奖辛弘毅、市钢琴比赛金奖李哲浩琴等一大批优秀学子。一位校友给予母校这样的评价:感谢母校培养了一个个生机勃勃的灵魂。

二、实施“三格培养”发展机制,助力教师幸福成长

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作为2012年首批通过的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暨市级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学校,学校在优质资源不断稀释的情况下,不断“输血”,更重自我的“造血”。在长期的实践中,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关注对教师的分层管理、分类培养,具体为“三格培养”:一年入格、三年上格、五年形成风格,让每个年龄段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与方向。学校关注每个层面教师的发展,通过组建“名师工作室”“青年教师工作坊”“研究生科研团队”“课程开发中心组”“准中高团队”“班主任工作室”等,为不同教师创造符合其特长的条件,共同学习与提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推波助澜,实现学校科研、课程、师资力量的全面开花。教师在群体的拔节生长中,收获着成长的幸福!

(一)名师工作室专业引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名师工作室由资深区学科名师、高级教师、区教坛新秀组成。名师工作室重点围绕“三课”,课堂研讨、课题研究、课程开发;发挥三项功能:一是带教指导,二是示范引领,三是深化研究,让骨干教师在团队中大显身手。同行的认可,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肯定和评价,如松江区第一位上海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赵小玲老师就是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在2021年区新一轮学科名师评选 中,十三位教师获评,处在同类学校前列。近五年,学校先后有七位教师通过了高级职称;为教育学院输送一位小学英语教研员。

(二)青年教师工作坊,夯实青年教师内功

在名师工作室的指导下,学校青年教师在青年教师工作坊摸爬滚打、苦练真功。为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青年教师工作坊通过专家引领、精准诊断、人文讲座、读书交流、沙龙论坛、实践探索、征文演讲、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拓宽视野,让青年教师厚积薄发。近年来,学校青年教师群体成长迅速,成绩喜人。近五年,六位青年教师参与了上海市空中课堂录播;三位青年教师获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一等奖;2019年学校还被评为优秀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九位青年教师获评“区教坛新秀”。

(三)班主任工作室,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

我校的班主任工作室主任由区十佳班主任领衔,成员有丰富德育管理经验的三位区德育名师、骨干班主任组成。他们除了定期课堂展示外,还设立了“流动门诊”。教师只要有需要,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解惑答疑。另外还负责带教青年班主任,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编写德育校本课程等。让青年教师真正能从他们身上有所学、有所获。同时,工作室成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感染身边人。他们不仅是教学的行家,更是师德的表率,尤其是为年轻班主任成长保驾护航。

(四)成立专家资源库,助力教师厚积薄发

为了更好地推进学校课程与教学工作,为教学困惑中的教师排忧解难,学校成立了专家资源库。资源库的专家来自市、区各个层面,有大学的教授、退休的教研员、特级教师、市区的学科名师等。他们有的从课程建设方面给予指导,有的从课题研究方面入手,更多的是深入课堂,对教师一对一当面传授。他们定时、定点、定内容,每次的指导都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校本研修,老师们真真切切感受到获益匪浅,对这样直抒胸臆的指导心悦诚服。专家的介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持,让教师在课堂中修炼内功,在反思中积累智慧,在对话中实现飞跃,充分激活教师内在的强大内趋力,让教师的实力扎根于课堂,功力修炼于课堂,教学质量产生于课堂。

三、深化“三乐教育”办学特色,辐射区域优质均衡

三十多年来,实验小学向外输出了大量的骨干教师和管理团队,先后走出了十位正职领导、两位上海市特级校长,为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学院等输送了大批骨干教师。作为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暨见习教师基地学校,近四年,为兄弟学校培养的见习教师达到 100多人。实小人以宽广的胸怀,服务教育,辐射区域,为松江教育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近几年,还结对两所农村薄弱小学。连续四年,在区教育教学大会上作经验分享。去年暑期大培训,作了五项管理工作大会交流。“实验小学出干部、出名师,为松江教育的优质均衡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是教育局领导多次谈到的。

建校三十多年来,“三乐教育”品牌凸显,“三乐文化”深入人心。学校的办学成果先后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教育》《中小学校长》《松江报》《松江教育》等多家媒体、杂志报道,社会认可度高。近五年来,蝉联两届上海市文明校园、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首批家庭教育示范校、上海市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暨见习教师基地校等。

松江区实验小学在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期望中勇往直前。让学生更乐学,让教师更乐教,让管理团队更乐管,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实小找到奋斗的乐趣和进步带来的成就感,是学校永恒的追求。展望未来,一所全新的实小,将在不久的将来呈现在大家面前。全体实小人定会抓住机遇,砥砺前行,朝着“实验先锋 质量典范”的办学目标,迈出更大更快更坚定的步伐。大家坚信:一个繁花似锦的实小就在不远的未来。

 

作者:项晓凤

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实验小学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