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2022-11-07 10:35:31
  • 来源:《教育》杂志社
  • 作者:张雪芬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发展,“双减”政策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也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与发展,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初中物理新课标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发展、问题探究能力和学科创新创造能力。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教授物理学的过程中,要从知识的单向输出转变为知识的深度挖掘。教师要积极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利用多种方式开展物理教学实验,充分吸引初中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物理创新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水平。

一、学生创新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则是教育的主要任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在我国,物理这门学科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初探世界万物之理的工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学生想要学好物理就需要不断追求、不断探究、不断创新,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能够激发学生物理创新意识的素材和手段,做到因材施教,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到处处都有物理的“影子”。

(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刚接触一门学科时,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内在动机,促使他们去思考、去动手、去解决问题。物理学史的大量事实证明,强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所以,教师应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做物理实验等方式来丰富课堂内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而且,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思考、假设、验证,得出结论,归纳总结。

(三)培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物理教学一定要重视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物理知识与解题技巧,还要将一些著名物理学家在解决问题时所运用到的思想方法与手段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念中自觉树立起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并将其运用到探究创新中。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实验或课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科学方法。

二、“双减”政策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他们探索未知世界、掌握世界真理的初始阶段,所以,物理教学情境能够将学生带到具体的物理世界中,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度。想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通过情境导入式帮助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物理知识,这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有效优化,而且能帮助学生深度理解物理知识。例如,学习“电压”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悬疑式的问题导入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如“麻雀站在高高的电线上为什么不会触电?”这一生活化的场景可以引发学生对电的探索。在学习“电压”这一章节之前,学生已经对“电”这一概念有了基本的认知,结合之前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自主思维和探究的能力,自己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充分调动学生课堂上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答案可能是五花八门的,教师要在讨论的过程中及时疏导,引发学生寻找正确的答案。随后的课堂内容,教师可以进行“电压”的沙盘模拟,利用常见的教学设备,如小灯泡、开关和导线进行简单的电压模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猜测实验结果,并通过结果验证学生的答案。这一自主思考的过程能够强化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初中物理实验课堂上,教师要按照教学要求和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来开展物理课程的教学,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并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实验所需要的道具,然后通过自主实验的方式来探究物理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实验的乐趣,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与参与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提升物理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例如,在讲解“光的直线传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寻找、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方法,以及以什么样的实验来论证“光是通过直线的形式传播的”,让学生自主发挥想象力,自己寻找或者制作实验道具来验证这个理论。有的学生会通过简单的操作把易拉罐制作成小孔成像的教学道具,通过小孔看到灯光穿过后的影像。这样的实验方式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可以让学生在制作教学道具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加深了学生对于实验的教学意义,增强了对教学内容的记忆;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相应提升。

(三)结合项目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激发探究的欲望,形成创新式的发散思维。活动教学可以强化对知识的运用,促进学生综合考虑问题,提高学习品质和学习水平,为学生的物理成绩和物理能力的提高提供重要的方法。例如,教师在讲解“生活中的透镜”时,可以以“拍照”为学习项目主题,让学生对相机的成像原理进行推导和想象。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教学问题:“在生活中,我们拍照的时候,自拍和他拍为什么成像方式有所不同?左右脸的顺序会呈现颠倒的情况?相机成像有什么特点?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有什么区别?”学生可以组成小团队来探究问题。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准备相应的活动教具,如相机,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通过教学活动的辅助作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

(四)通过反向思维的实验式教学,得出正确的物理结论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发散性的思维,减少学生思维定式的形成,甚至可以让学生打破之前的思维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思考,寻找新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即通过反向思维的方式来思考与解决问题,也就是把问题的条件、目的、原因以及结果等因素全部考虑进去,通过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与解决问题,不但能吸引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激发与培养初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引申与挖掘物理知识,加深初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印象与理解,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初中物理在选择问题时,要具有代表性,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方向、不同的层次对题目进行分析。通过问题的迁移与分析,全面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测量电阻”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如果只有电流计和电阻,如何来开展实验?”“如果用电阻盒的等值替换的方式来进行实验,那需要什么设备?会用到哪些定理和技术?这就需要学生开动脑筋,把所学到的物理知识综合运用起来,描绘出相应的线路图形,使用不同的方式来验证不同的结论,直到最后可以熟练地写出测试的不同公式。

(五)创新物理课程的实验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向学生展示每一步的实验步骤,告诉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物理变化。实验的手段只是验证物理定律的一个过程,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无法让学生自主地在物理的知识海洋中探索,所以,这种传统的实验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改变这种传统的实验方式,要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入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的方式来探究和证实物理知识。比如,在讲授“物体的沉浮条件”的实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视频内容,如人在水面上行走以及人在水面上漂浮的现象,随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人为什么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而没有下沉呢?”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开展实验。首先,让学生把实验材料准备好,分别是一个大点的水槽、三个球,还有一些盐,可以让学生先向球中注入不等量的水,观察水球在水槽中的浮沉情况。其次,让学生把盐加入球沉底的容器中,通过搅拌可以观察到注水的球在水槽中的浮沉变化。最后,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探究,以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提升物理知识素养。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动脑、动手,注意力不但非常集中,而且探究的意愿也非常强烈,在得出结论后便会理解这个物理知识点。所以,通过不同的实验方式,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优化了学习效果。

(六)理论联系实际,让物理知识无处不在

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所学的知识也要运用到生活中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并在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通过生活化的知识内容来开展物理实验的方式,加强物理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际用途,进而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比如,在讲解“滑轮及其应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抛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方面的滑轮应用?滑轮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滑轮组有什么样的特点?是如何实现更省力的?是什么原理以及如何操作的?”提出这些问题后,学生会依据问题开展思考与讨论,通过分组形式开展小组实验以及探究。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发现生活中的起重机、电梯等都有滑轮组的应用,滑轮组通过多种方式的组合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让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所以,再难懂的物理知识只要与生活相贴近,就会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

(七)作业布置采取分层式

“双减”政策下,教师要相应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作业的布置上,布置分层式的作业也是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手段。分层式的作业设置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设置,这种设置方式极大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在讲解“串联和并联”时,教师可以归纳几个层次的作业。基础的作业是:串联与并联的定义是什么,串联与并联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在基础阶段上再延伸出提高性的作业:在生活中串联与并联的实际运用有哪些,观察家中的电器是什么样的关系;对于创新性的作业,则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依据所学的关于并联与串联的物理知识画出家中各电器之间的电路图。通过这种分层式的作业布置,可以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以此来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依据不同的学生认知及学习能力来加强知识点的学习与理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进步与学习的空间,进而产生学习的满足感,增强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班级整体的物理学习成果。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初中物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项目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通过反向思维的实验式教学,得出正确的物理结论;创新物理课程的实验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让物理知识无处不在;在作业布置上,采取分层的作业模式。通过以上这些手段及措施,可以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创新能力,为其以后的物理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张雪芬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高级中学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2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