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体育课也越来越受到家长、学校的重视。体育学科不仅注重“体”,更注重“育”。那么,基于体育核心素养对体育学科育人提出的要求,在“双减”背景下,体育教师如何上好体育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课前充分准备,让课堂“活” 起来
体育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通过体育锻炼帮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一是备教材。在课前,教师应熟读教材、熟悉教材内容,深入研读《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了解不同年级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二是备学生。授课前教师应全面分析授课班级中每位学生乃至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同时,“双减”背景下,学生拥有更多参加户外锻炼的时间和机会,体育教师更应根据初中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丰富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学得更多、学得快乐。三是备教案。备教案时,教师应在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法,合理安排教学步骤。一份好的教案不仅需要教师正确书写教案格式,还需要通过一次次修改进行完善。
课中合理组织,让课堂 “动”起来
注重课堂语言的使用 除了课堂中声音响亮、语言精练地说明练习要求和讲解内容,口令指挥也是体育教师课堂语言的一部分。“立正、稍息、预备、跑步走”等都是体育教师在上课时经常用到的口令内容,如果体育教师在发出口令时中气十足、充满活力,那么也能够有效带领学生认真、标准地完成练习。此外,口哨也是体育教师的另一种课堂语言,他们常常需要借助口哨进行课堂教学。例如,学生在宽阔的操场上进行分散练习时,教师的一声集合哨就能让学生迅速集合 ;练习时教师采用或急促或缓慢的哨音,不仅能让学生的精神更加集中,也能让教学事半功倍。不仅如此,体育教师在课堂上恰当的肢体语言,也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为动作学习优秀的学生跷起大拇指,向不专心听课的学生投去注视的眼神等。
注重组织队形的调动 课堂中队形的组织是上好一堂体育课的关键。组织队形的好坏也可评判一个体育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体育教师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队形,通过使用不同的队形,让学生产生新鲜感,从而更愿意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学习效率。
注重标准的动作示范 动作示范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体育教师可以不具备国家级运动员的运动水平,但是上体育课时必须做到技术动作示范规范、到位。但有些体育动作的示范往往是流畅而快速的,学生很难通过示范掌握。对此,体育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动作示范录制成视频,还可以使用慢动作播放或循环播放,从而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建立动作表象,进行模仿学习。
课后及时反思,让课堂教学更进一步
没有反思就没有成长,每一次成功都是由无数次失败演练而来。体育教师在完成每节课的教学后,都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措施,写好课后小结。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足,并及时记录学生的课堂反馈,在下次上课前作出适当调整。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在“双减”背景下,更应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专业素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从上好一节体育课做起,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让体育课堂“活”起来,真正实现“体”现智慧,“育”见幸福。
作者:王琳
作者单位 :上海市奉贤区邬桥学校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2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