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语文作业设置策略

  • 2023-10-17 15:21:29
  • 来源:《教育》杂志社
  • 作者:林淑琼

“双减”政策下的语文作业设计更重要的是对教学内容的拓展性教学,作业设计并不是单纯地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而是相对独立于教材教学内容的另一个延伸。“双减”政策下的语文作业设置需要更注重完整性和系统性,将教学内容和作业设置当作是两个相关但独立的课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从而促进学生更加综合且全面地发展,进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

一、“双减”背景下的语文作业设置原则

(一)适当精简原则

在语文作业设置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减少其中较为枯燥的内容,将教学课堂的趣味性贯穿于作业设置的过程中,尽量减少一些重复性的书面作业类型,设置一些带有探究意味和小组合作类型的作业,让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更充分的锻炼。当然,适当精简原则下的语文作业设置要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堂掌握情况,教师在设置作业之前,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更全面的了解,分析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诉求和具体的语文水平,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提升作业设置的科学性,尽可能减少学生对于语文作业的抵触心理,让学生更自主地通过作业实现语文的高质量学习。

(二)层次性原则

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作业完成效率都不尽相同,不同学生对于作业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师需要设置一些具有层次性的作业,更好地满足班级内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传统语文作业设置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设置同一个作业类型,导致部分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可能会出现较为吃力的情况,这就意味着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当基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诉求进行定向化的作业设置,让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都得到满足。

(三)精细化教学原则

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语文学科素养等进行作业的层次设置,安排不同梯度、不同类型的语文作业,通过不同的语文作业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次地巩固练习,发挥出作业的更大教学功能,促使学生通过分批次的作业练习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度的掌握。层次性的作业能够帮助教师重点关注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兼顾班级的整体水平,在课后学习时间通过语文作业的合理设置,提升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而将教育公平真正地贯彻到语文教学之中,优化语文教育现状。

(四)创新性原则

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将“双减”政策贯彻到语文作业的设置中,教师应当融入更多创新性的作业类型,让学生能够将掌握的语文知识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具体应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更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实践创新性的作业可以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得到创新发展,将创新性同定向性的作业类型相结合,基于学生的语文思维发展情况,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作业完成过程中对语文知识进行更细致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进一步加强语文学科同现实生活的关联程度。另一方面,“双减”背景下的创新作业更多是项目合作类型的语文作业,其中蕴含着更多的趣味性和合作性,学生能够在过程中掌握与人交际的原则,并将课内学习的内容同课外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联合,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学生及时地掌握课堂学习的重点。实践创新型的语文作业能够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学生能够获得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并对语文学习的现实价值形成更清晰的认知,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将课程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学习迁移,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双减”背景下的语文作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增”与“减”的认知并不到位

教师在设置作业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或是为了贯彻“双减”政策而一味地减少作业的数量,导致学生无法通过完成作业巩固语文知识;或者过多开展实践类型的创新作业,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并未得到有效降低,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对作业完成产生更严重的抵抗情绪。教师在设置语文作业时应当对“增”与“减”进行正确的解读,从课程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安排学科属性等出发,提升作业的质量,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弥补语文作业设置中的认知错误。

(二)层次性作业设计不科学

语文教师在设置作业时会有意识地进行层次设计,但对于层次性作业的设计并不够科学,学生的需求并未得到有效的满足。“双减”背景下层次性作业的设计需要教师进行更加精心的选择,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全面深度的剖析,根据学生的学习特性、基础水平、行为习惯等设置合适的层次性作业。课后作业的出现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作业的质量和形式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以外时间的表现,高效的层次性作业需要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更系统的解读,结合高效的课堂测评,凸显出“双减”政策下的层次性,帮助学生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深刻解读,指引学生对课堂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批次的掌握,从而优化学生的探究学习思维。教师在设置语文作业时需要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从听、说、读、写四个层次出发设置作业,从而弥补学生的学习缺陷。

(三)具有滞后性

语文作业并非单纯是为了巩固课堂所学而设置的,而是一个相对独立于课堂教学的学习课题,但现阶段的语文作业设置仍旧具有较为明显的滞后性,教师在设置作业时更多的还是将其当作是课后补充学习,忽视了课前导入预习的重要性。教师应当在作业设置中适当增加一些关于课前预习的作业类型,让学生在下节课开始之前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框架、大致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能够针对自身不理解的问题进行针对的探究学习,从而发挥出作业的教育作用。课前预习作业并非将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阅读,而是需要带着探究思维进行解读的自主学习,当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预习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精准的评价,指出学生作业完成中的不足和问题,针对学生敷衍了事的预习情况加以批评改进,给教师后续的教学提供阅读基础。

三、“双减”背景下的语文作业设置策略

(一)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提升作业设置的质量

“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的设置首要的就是对作业质量的提升,减少了作业的数量但并不意味着降低了作业设置的功效,教师应当减少学生完成作业时不必要的时间投入,通过对作业质量的优化帮助学生完成探究学习,针对不同的课堂主题设置不同类型的语文作业,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针对一些字词积累的学习主题时,教师应当强化学生的记忆而并非通过大量的抄写作业来记忆,这样机械地抄写练习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对于阅读写作类的课堂主题,教师则需要设置一些需要创新思维的综合作业类型,让学生的字词、语段、逻辑思维得到更全面的调动。教师还可以通过一系列实践类的语文作业提高学生对于作业完成的投入程度,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储备,借助阅读类型的作业监测学生的语文逻辑,通过写作类的作业监测学生的输出性学习,设置出高质量的语文作业,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语文教师在设置层次性作业时也需要更加的精细化,针对不同学生的层次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和探讨,尽可能基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设置出相对应的更合适的语文作业类型,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尤其是针对一些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而言,教师对于作业的难易程度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把握,切忌出现作业完成困难,抑制学生学习热情的情况出现。语文作业设置合理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下一节课的学习状态,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明确语文作业存在的重要价值,通过科学合理的作业设置进行增益教学,帮助学生对语文知识点进行剖析学习。教师在设置作业前需要对作业的目的进行清晰定位,基于具体的作业设置目的编排作业,减少学生不必要的作业负担,同时也能够降低教师在批改作业时的压力,真正意义上实现语文作业的“双减”。教师需要布置更多高质量的语文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语文学习的知识点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进行重新设计,将其隐藏在作业设置的过程中,突出“双减”的高效性。

(二)减少作业总量,增加测评内容

语文作业本身也是课后测评的一种,能够帮助教师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双减”背景下的语文作业设置应当提高作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通过作业总量减少的方式让学生更高效地参与到课堂测评环节中,增加一些相关的测评内容,进而提升对教学的适用性。在课堂测评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严格遵循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通过常态化的课堂测评让学生更及时地了解自身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一方面,尽可能地在课堂结束之前预留出时间进行课堂测评;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对测评的内容进行科学的把控,适当地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内容活跃课堂气氛。随堂测评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巩固练习,而并非将其当作拓展学习的工具,因此,教师在设置随堂测评作业类型时更多的是要基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设置作业。另外,教师需要明白,随堂测验更重要的是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需实时监控学生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对于学生的测验情况,教师应当持有一种积极的看法,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鼓励,针对表现较差的学生,教师需要提供适时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需要适时地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一些阶段性测评,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测评内容,让学生时刻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实时测评,尽可能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成效,将学生的疑难问题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加以解决,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随堂测评之中,进而使课堂测验更具针对性,同时提高语文作业设置的高效性。

(三)减少机械练习,拓展课外作业内容

语文学科的学习并非依赖于机械地重复练习,传统概念里的师生可能会认为语文学习就是机械的记忆过程,只要背诵得足够多就可以学好语文。但“双减”政策下的语文学习并非一门靠记忆就能掌握的学科,而是需要科学地规划教学内容,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机械练习,给学生提供更多课外拓展的机会,进而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

教师可以通过课外作业内容的拓展,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丰富自身的课外知识储备量,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教师在设置作业时可以适当地削减一些书面作业的占比,给学生创造更多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课外作业的设置对于学生本身而言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设置课外作业时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不是盲目地摘抄几句优美的句子或者段落,而是要让学生明白阅读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进行课外拓展学习的过程中,应当保持一种愉悦轻松的心情,从而在课外拓展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推动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自发地进行语文拓展学习。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综合类型的开放性课后拓展练习,让学生通过编排话剧、创意表演等形式分享自身的阅读心得,借助读后续写、读后体会感等形式让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更全面的锻炼,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全面,从而调动学生阅读学习的主动性。

(四)进行分类评价,激励每个学生

课后练习的意义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教学内容,通常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而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都不尽相同,对于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也不同,就会导致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参差不齐,而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当运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分类评价。针对作业完成度好的学生,教师应当运用赞美的词汇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同时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让这类学生一直保持着积极的作业完成态度;对于作业完成度不佳的学生,教师需要进行细致分析,探究学生作业完成度不高的原因,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辅导,端正学生的作业完成态度,提升班级的整体水平。

作者:林淑琼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梧龙小学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3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