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整本书阅读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以《红楼梦》为例

  • 2024-05-20 15:51:15
  • 来源:《教育》杂志社
  • 作者:吕 梁

一、整本书阅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大语文核心素养,是在“双新”背景下提出来的语文学习要求,而阅读则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于阅读主要采用的是教材解读的模式,单篇为主,很少进行课外整本书阅读。早在1942年,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就指出:“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

在碎片化阅读和自媒体阅读风行的今天,中学生阅读有两大痼疾亟须解决,一是阅读量严重不足,二是阅读质量差、效率低。社会各界也在呼唤学生进行沉浸式深阅读,因为相对于快餐式阅读,沉浸式深阅读既能克制浮躁,也能涵养心性,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且积极的作用。

而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我们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有了新的要求,整本书阅读的理念随之进入高中教材。目前,学生在高中阶段要求阅读《红楼梦》和《乡土中国》两本著作,因为这两本著作具有典型的语文教育价值,作为古代白话小说和社会学经典著作的巅峰,这两本书承载着知识分子对时代命运前途的关注和思考,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整本书阅读所承载的任务不仅在于读懂一本书,还在于通过一本书的阅读去触类旁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实践中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积极培养“博学之”的情操情怀,“审问之”的细探细究,“慎思之”的深研深悟,“明辨之”的清晰清醒和“笃行之”的坚定坚毅,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整本书阅读凸显的问题和困惑

教材设计者将整本书阅读的时间节点放在了学业任务尚不繁重的高一,其用意是希望学生能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去精读细读、咀嚼消化,但由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还处在一个摸索期,没有先前的经验积累,也没有进行系统的课程化,加之两本名著和教材内容存在脱节,教学课时本来就很紧张,教师似乎也对整本书阅读望而生畏,因此催生了很多怪象乱象。比如有的学校只关注识记类知识的灌输,发下一些精华讲义,让学生死记硬背所谓“必考”知识点大纲;有的学校以看代学,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和影视改编作品,美其名曰借此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颇有放任自流之感;更有甚者,因为两本书卷帙浩繁、博大精深,有的学校考虑到时间成本和“性价比”,干脆战略性放弃整本书阅读,集中精力学习课本教材……种种情况,不一而足。我们所期待的阅读行为如果没有真正发生,那么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又如何体现呢?这与当初确定整本书阅读的实践初衷并不吻合,让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

诸多一线教师在任教过程中也会产生种种困惑,如学生课业压力繁重,如何协调分配好时间?如何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整本书阅读和教材的关系是课外拓展还是有机互补?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和教材有无不同?

本人任教的学校较为薄弱,学生基础差,学习动机不强,整本书阅读开展举步维艰。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学习并掌握核心概念、循序渐进地呈现清晰的阅读路径,是解决整本书阅读困境的关键。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路径和策略

如何让整本书阅读真正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以教代读”的现象。以《红楼梦》为例。该书是有一定阅读壁垒的经典小说,通篇是古代白话写成,相对于高中生内容颇为晦涩艰深,而且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学生在初读时往往会有畏难情绪。

这些年,基于我和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心得体会,当然也参考或者借鉴其他专家、学者的一些阅读方法,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采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案,本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原则,化繁为简,将浩大的阅读任务消解成简单的小任务,既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提升阅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和大家分享一二。

一)任务驱动助推语言表达能力

良好的母语表达能力不仅仅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表达不仅仅为了交流,更是塑造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性的关键。因此在《红楼梦》的阅读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提升。

温州大学饶道庆教授对1500名中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这项以学生为视角的研究,发现尽管高中生对《红楼梦》望而生畏,但其中的人物、情节仍然是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红楼梦》人物之间关系微妙复杂,捋清他们的人物关系成为阅读时最基础也是首要的任务。当厘清《红楼梦》之间的人物关系,再去读《红楼梦》,就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先的阅读障碍也会迎刃而解。所以,我一般会引导学生使用Mind+思维导图去梳理人物关系及其性格,将复杂的人际关系用树状结构表示,包括原本晦涩的人物判词,也可以用思维导图去整理。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口头交流,向其他同学介绍红楼梦的人物关系及命运遭遇。学生表示,通过思维导图来帮助记忆,原本如一团乱麻的“贾薛王史”四大家族的人际关系瞬间变得明晰易懂了。

然后教师再设定阅读进度,《红楼梦》的精华主要集中在前70回,因此向学生布置任务,每周只需要阅读两回,阅读完成后概括相关章节内容,将故事梗概记在小卡片上,再将班级学生分为小组,按照分组顺序,利用早自修时间进行口头表达交流,学生可以复述小说情节,也可以分角色扮演,再现小说经典场面。

教师将原本的全本120回压缩到前70回,减轻了学生的阅读负担,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并且通过多样化的口头表达活动,既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小说的情节,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头交际能力。任务驱动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文本,既增加了阅读的兴趣,又避免了浅尝辄止的现象。

二)导读精思锻炼批判性思维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是被忽视的,而思维能力的形成,则需要大量思维训练,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进行相关思考。

传统文学批评中的知人论世,以“背景”和“人物”展开阅读,在整本书阅读中依然适用。以《红楼梦》和《乡土中国》为例。虽然是不同时代的作品,但是里面涉及的知识可以融会贯通,《红楼梦》里面的大观园和芸芸众生体现了封建宗法制度下乡土社会的重要特征,而乡土社会中的社会问题和伦理问题都会在《红楼梦》中具体展现。因此,利用两本书进行“互释”,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重要概念,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红楼梦》中,贾府就是典型的以父系组成的大家族,而且它还包含宗教(有家庙、道庵)、经济、政治(联姻以及派系)等,虽然是贵族生活模式,但是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无不渗透其中。因此,我在教学中首先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再创设情境,在学生进行章节概括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如“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荒唐与辛酸,是不是和曹雪芹的生平有关系?如何用差序格局去分析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情节?又如,古代“男女有别”在大观园生活中如何体现?贾宝玉被父亲打为什么不反抗?

在实践中,学生往往能够独辟蹊径,有自己的见解,如有学生提出:“既然太虚幻境已经预示了人物命运,后面为什么还要写这么多呢,岂不是失去了小说的悬念?”学生在自我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教师带着问题适时介入,让学生从泛读走向精读,通过预设的问题,用发展和联系的眼光去审视文本,进行质疑和思考探究,运用高阶认知策略,提升深层的思维品质。

三)写作实践增强审美品质

语文高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做出自己的评论。学生可以尝试用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在文学鉴赏和语言表达中,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在整本书的阅读中,利用书评或读书笔记的方式,帮助学生增强写作思维,提高写作水平。通过思考小说中的主题、人物关系以及社会背景,学生可以更好地厘清自己的思路,并将思考结果转化为文字。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适时引入写作任务,以读促写,引导学生增强艺术审美品质。层次一般的同学,让他们写人物小传,如“金陵十二钗”的人物小传;层次较高的同学,可以深入探讨,如:如果让你续写《红楼梦》,你会如何构思?《红楼梦》前后语言风格有没有差异?我在日常教学中就设计了这样的写作训练:如果让要把《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袭人、晴雯各比喻为一种花,你会用什么花来形容,请写一篇文章来谈谈你的理由。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普遍能够用传统的“香草美人”比兴手法去理解人物形象,同时也能调动阅读经验,思考人物性格和命运,合理分析,自圆其说,有效锻炼了审美鉴赏能力。

读写结合,本该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在整本书阅读中融入写作训练,有利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坚持读写结合,阅读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均能得到提高。读写结合,值得为之一试,需要持之以恒!

四)合理利用资源提升文化传承

阅读不能流于形式,变成休闲阅读,要渗透文化传承,而《红楼梦》则是这方面的宝库。《红楼梦》虽然是以散文化的白话写成的小说,但里面也夹杂了诗、词、曲、赋等各种文体,类似宋代人说的“文备众体”,有人甚至认为《红楼梦》就是文体意义上的百科全书。《红楼梦》及其伴生的红楼文化,更是成为被广泛讨论和使用的文化元素。而掌握这些文化知识,毫无疑问需要合理利用资源,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日常教学中,将《红楼梦》涉及的古典文化知识分为六大类,分别是“楹联对仗”“判词解谜”“诗词赏析” “琴棋书画”“节日探幽”“饮食流变”。教师做好学生的领路人,明确阅读路径,请学生分组整理,然后进行交流共享,同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而不是吃大锅饭,强求一律。

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我在钉钉群分享了央视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来帮学生打基础,然后推荐学生去阅读刘心武先生的《阅读〈红楼梦〉的十二个锦囊》作为入门;再将周汝昌先生的《梦〈解红楼〉》、周岭先生的《〈红楼梦〉中人》、蒋勋先生的《细说〈红楼梦〉》等作品作为进阶,最后将王昆仑先生的《〈红楼梦〉人物论》、詹丹教授的《〈红楼梦〉整本书领读计划》等作为高阶读物,通过课外资源,让学生自己整合相关知识,形成学习成果。

相较于很多学校只是简单推荐学生去看《红楼梦》电视剧,通过被动注意去吸引学生兴趣,以读促读则是通过主动注意,充分利用各种辅助资源和名家的导读赏读,变单向阅读为多维探究,帮助学生更快领悟《红楼梦》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感受古籍之美,传承经典,增强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在“双新”背景下,应该对《红楼梦》实行灵活多样的个性化阅读方案,突出过程性评价,营造轻松和谐的阅读氛围,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阅读效率,从而提升语文的核心素养。

作者: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浦东实验高中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