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情境导入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体现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去积极响应,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创设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且又能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导入部分。当然,这种导入不再是以往那种单独地由教师表白的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在此环节一定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形象和直观的教学手段,力求贴近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巧妙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积极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无论写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但是,教材不是影视文学,无论作者描述如何精彩,感情如何丰富,如果教师不去点拨、渲染,学生不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也只是一些语言符号的整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联想,并运用讲述的方法,把教材的语言化为教师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中受到艺术感染,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从而达到精神的恬淡与从容,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互通交流探讨
具体到语文课堂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这也体现了本次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倡导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又要有探究性,还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尝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正反方之间的交流,要不拘形式,只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即可,但必须诚心诚意。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样不仅符合学生心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其目的就是为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态,要强调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与生活的沟通,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课堂结构,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他们的思维,将他们的学习引向更为深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情境教学以“情”为经,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要素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将学生的兴趣、特长、志向、态度、价值观等重要的综合素养融入语文教学,并占据重要地位 ;以“境”为纬,通过创设各种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拉近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书上的语文成为现实的生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现实途径,让语文教学“活了起来”。
作者:李会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礼贤镇第一中心小学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2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