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现状之我见

  • 2022-07-05 10:30:12
  • 来源:《教育》杂志社
  • 作者: 董宜干

纵观当下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已经逐步渗透学生思维,大部分孩子不仅已经学会了自理,还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但是在学校劳动教育方面,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劳动思想的培养,都尚不足以体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劳动理念。

劳动教育形式化严重 大部分学校组织的学生劳动教育内容大部分还停留在打扫卫生、整理内务等机械性、重复性初级劳动课程中,能体现智力和创造性的劳动内容较少。

劳动范围局限性较大 学生的劳动范围一般仅限于教室、教学楼、家庭或者公益性社区环保活动,能够体现探索、研究性的劳动内容较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大自然,忽视了学生最本真的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劳动教育在智育中的渗透力度较小 在当前的教育课程中,普遍把劳动教育归为德育内容,却忽视了劳动教育在智育方面的渗透。教育应该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最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莫过于孩子的好奇心,大自然中一个个鲜活生命,无论是草木还是鱼虫,都应该成为孩子们研究的对象,而这种探究足以诱发学生们探索、求知的主动性。

劳动教育与智育教育相脱离 部分学校开设了劳动课程与科技课程,但是很少有体现劳动与科技相融合的课程,这种知识与实践相脱离的行为,并不利于培养孩子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科思维较重,学科融合思路较少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出台,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让同学们在 40 分钟左右的时间内通过观察、聆听、动手实践感受劳动的魅力。这种行为有诸多可取之处,但是我们也切实地感受到学生的劳动视野和劳动思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也不应该被圈囿于课堂。与课程相比,劳动更应该被视为一种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

劳动课程应该成为师生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融合的一个突破口。

针对以上问题,在劳动教育中,各学校在延续现有成熟劳动教育模式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发展校内、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由校内走向校外,由教材走向田间地头。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四季变化,在观察、实践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在耕种、呵护与收获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神奇,进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文 / 董宜干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瑞景小学)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2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