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学校教育的持续革新,许多教师逐渐意识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经典诵读作品能够发挥育人作用。中华经典诵读作品融入语文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使学生了解更多传统文化知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初中教育需紧跟时代的脚步,并持续进行改革和发展。中学语文教师应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与创新,将经典诵读灵活运用到课程内容中,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时还需充分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除此以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创造出轻松欢快的诵读环境,并应用多媒体技术拓展课程内容,提升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诵读学习中。因此,本文对经典诵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实施展开了深入研究。
一、经典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经典诵读作品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将各种经典诵读内容融入课堂,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合理应用经典诵读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中庸》《道德经》《论语》等均属于中华经典诵读作品,并且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在实践教学中,将经典诵读内容与课程内容结合后,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掌握更多语文方面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各种经典诵读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主题活动,可使学生掌握丰富的国学知识。
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合理应用各种中华经典诵读内容,能够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有效提高。教师需科学合理地应用经典诵读内容,为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促使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端正学习态度,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合理应用经典诵读内容可以丰富学生文化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长此以往,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经典诵读作品的独特魅力,也能积累其中的各种优美语句,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长期学习各种经典诵读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并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
二、经典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丰富诵读教学内容
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中华经典诵读作品的教学效果,教师需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创新,并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具有价值的思想内容,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摒弃以往的教学模式,不能只关注经典诵读方面的教学,从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可将经典诵读作品创设为特色课程,并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课程中,教师需明确诵读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到更多这方面的知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
在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活动时,教师可选择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些作品作为此次活动的主题。首先,教师对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详细介绍,学生在理解作品具体意思后,需富有感情地诵读出来,建议学生不要过于形式化,而是要结合自己的个性进行诵读。除此以外,为了激发学生对诵读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需将各种趣味性的中华经典诵读作品融入教学内容中,营造出优良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境。在选用经典诵读作品时,教师不仅要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则和标准,还需选择一些具有教学意义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到更多传统文化知识。
(二)关注课堂讲解指导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全面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学生实际学情编制出科学合理的诵读指导形式。在学习语文时,诵读是最为重要的部分,教学需引导学生诵读各种作品,尤其是经典文章。例如,在教授《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时,对于学生来说,此作品属于古文,如果想要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难度较大,尤其是一些字词的含意,学生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探讨。在教学此文章时,教师要求学生对全文进行诵读和背诵。在诵读过程中,由于学生难以理解文章意思,可能会造成其学习兴趣降低。因此,教师需以身作则,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并向学生展示诵读方式,而在诵读过程中,教师需合理掌控情感,以此激发出学生的诵读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古诗词的优雅与魅力。在诵读结束后,教师还需讲解此课文的创作背景,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文章的背景内容,然后进行自由诵读。诵读文章不仅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意思。通过此方法,学生感受到了古文独特的魅力,并逐渐对经典诵读形成浓厚兴趣。如果学生对诵读感兴趣,教师在布置相关诵读作业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从而使诵读教学更加具有意义。与此同时,教师还需指导学生关注诵读课文内的语言表达方法与写作技巧,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能力。另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需对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之间的关系加以注重,并意识到读写教学方式属于一种教学规律。
(三)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综合诵读指导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教学中。在诵读课程教学中,教师需合理应用信息技术,特别是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在诵读时,可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各种诵读方式,使学生感受到诵读的独特魅力。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诵读能够看出学生对文章的感知与了解,对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着重强调诵读文章的关键性。例如,在教授《沁园春·雪》这篇文章时,教师可提前做好微课视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并指导其诵读,通过应用视频与音频的方式,使学生在诵读期间体会到此课文的宏伟气势,感受到作者创作时的豪迈情怀。在教学中,播放优质的微课视频,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诵读水平。当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还可播放一些背景音乐,并指导学生在音乐旋律中进行诵读,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应用此方法,可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诵读情感,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文章的意思,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四)开展多样化经典诵读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在经典诵读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教学需对诵读时间进行适度控制,并采取多元化的措施,避免将经典诵读内容局限于课内,同时还需合理应用课后时间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充分保证学生具有充足的诵读时间。教师需合理规划课后时间,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中华经典诵读教学活动中,以保证学生充足的诵读时间,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以各种方式进行经典诵读活动,例如,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并应用线下与线上相融合的方法,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开展多样化经典诵读教学活动,可以对以往诵读教学模式实施优化和创新。
比如,在教授《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时,为了使学生的诵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教师需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应用各种诵读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在诵读过程中,可以采用分段协作的方法,将文章拆分成几个段落,分配给各个小组,让小组内部再实施划分,并要求学生先练习诵读段落,随后根据段落具体内容选用适宜的诵读语气,提升学生诵读环节的感染力,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自身的诵读水平。由于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在开展诵读活动时,通过相互沟通和讨论,可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改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质量。
在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活动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需应用情景教学模式,将诵读与讲解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协助学生解决文章中的各种难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情境诵读过程中,学生可随意切换角色,并能够真正感受到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而提升写作水平。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对经典诵读作品的结构特征、语言表述、写作方式等均能够理解并借鉴运用,拓展知识面,在此期间,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五)引导学生积累感性经验
在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活动时,教师往往会采用朗读法、背诵法等传统模式,而这些方法并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为了改善此种情况,教师需对经典诵读指导方法进行创新,依据学生具体身心特征实施引导,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诵读指导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诵读内容。为了改善诵读水平,教师需应用表演法、讨论法、图画法等方法。合理应用表演法,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用讨论法,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积累更多感性经验;应用图画法,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体会更多经典内容。根据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找出处理学生学习各种难题的方式,还可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水平。
教师可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到经典诵读主题活动中,通过此方式,家长可了解更多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并意识到培养学生中华经典诵读作品的重要性。教师还需依据教材内容为各年级的学生选用适宜的作品作为经典诵读素材。在优质古典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会激发出诵读兴趣。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在中学语文诵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围绕语文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课本优势。与此同时,还需对教材中的内容加以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根据学生具体学情,选用适宜的语文教材内容,从而满足学生对经典诵读方面的需求。除此以外,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编制合理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在选取诵读内容时,教师需指导学生阅读各种课外优质书籍,丰富学生文化知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六)创新诵读训练模式
通过创新诵读训练可有效处理与经典著作间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在开展诵读教学活动时,教师需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并实施针对性的措施,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提升,激发出学生的诵读兴趣,优化和创新训练形式,提升学生传统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诵读训练,不仅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还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在诵读教学《观沧海》这篇文章时,学生需自行编制诵读背景音乐,并高质量完成诵读内容,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师还需指导学生完成诵读训练。在诵读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在选择背景音乐时,学生可依据自己对曹操这个人物的了解,选用温婉舒缓的音乐,使诵读活动更为生动。学生对《观沧海》这篇文章有深入的领悟与感受,可为后期教学活动有序开展提供保障。
(七)联合应用多样化的经典诵读评价方式
在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需做好相关评价工作。在实际评价时,教师可应用学生相互评、学生自评等方法。第一,自我评价。在诵读诗歌时,教师需细致识别、仔细体会,可起到诵读训练、培养语言的作用。通过采用自我评价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然而,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问题:如果学生比较自负,则会称赞自己;如果学生比较自卑,则会贬低自己,然而许多学生均可客观合理地进行评价。为了使学生能够对自身进行正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予以合理指导,并为其规定相关要求,使学生在评价自身时提升诵读能力。第二,互相评价。此评价方式主要是指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通过这一方式,可实现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比如,在诵读《春》时,如果有学生的朗读比较低沉,而其他学生则觉得需应用比较欢快的语气语调进行诵读。在诵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当学生诵读结束后,一些学生评价道:“他诵读的十分流畅,而且声音洪亮,然而我觉得此文章作者的创作背景较为无奈和辛酸,需应用低沉、平缓的声音。”在此过程中,教师需继续指导:“这位同学能否为大家诵读这篇文章?”学生在诵读完后,教师需组织学生实施评价,并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模仿学习。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经典诵读能够补充教材内容。由于教材内容有限,教师需要选取经典诵读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或将经典诵读作品设置为课外阅读,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需通过相关分析和研究,探索出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之间的融合途径,充分发挥中华经典诵读作品的教学效果和育人作用,提升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姜桂英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行知实验学校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3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