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国家“双减”政策落地以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越发凸显,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从重视知识培养向重视能力与素养培养转变,以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学足学好。数学专题复习课是初三年级总复习阶段的主要课型,也是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解题方法进行再认识、再实践、总结升华,将学过的知识全面系统化,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当前“双减”背景,探索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充分发挥专题复习课的作用。
知识整合炼逻辑—— 思维导图
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将人类大脑内关于知识元的逻辑关系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建立知识元之间的有效连接,形成知识网络。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开展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对知识的一次深度梳理与总结概括,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还可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在专题复习课中,教师往往会通过自己绘制思维导图呈现知识体系,教师主动输出,学生被动接受,虽能使各知识点之间结构清晰,更易理解,但学生的接受程度仍然有待提高。这是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并没有在复习过程中,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不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此,唯有引导学生自发形成自己的逻辑结构,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灵活应用。基于此,笔者在专题复习课中,要求学生自己制作思维导图,让课堂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将专题复习课作为一个整合知识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主动绘制思维导图,归纳专题 复习内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主动复习知识点的同时,能将知识由点成线再到面,并逐渐体系化,最终形成知识网络,在此过程中加强了新知旧知的联系,进而起到在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效果,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系统。
刨根究底深理解 ——回归教材
一棵树要想枝繁叶茂,根必须扎得深。在数学学科中,教材就是扎根的土壤,如果偏离教材,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唯有目光在习题与教材中往复流转,才能打牢基础,巩固提升。教材是一切习题的立足之本,教师要在复习课中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核心本质,帮助学生明确解决方法的来源都是有迹可循的,都可以通过在教材中学习过的方法解决。
如果说思维导图是将知识点系统化,将课本读“薄”的过程,那么回归教材,就是要将课本读“厚”。将教材读“厚”,首先,是引导学生重温课本,对遗忘的知识和陌生的解题方法进行累积,进而总结规律。在对教材读“厚”的过程中,建立起新知旧知之间的联系,感悟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深刻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对知识点的学习升华到对知识架构的学习,掌握规律。其次,回归课本,要注重对教材例题进行再解。例题再解就是知识多维度运用的过程,以不同视角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发觉所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其发散性思维,脱离单纯的链式思维。最后,在课本的基础上,专题复习的另一有效手段,就是选择典型的习题作为载体,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唤起以往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将在初中阶段学到的方法联系并归纳起来,形成解决一类问题的策略。
延伸思考重总结 ——习题变式
数学的教学离不开习题,通过习题将所学知识在应用中加深理解,一直是数学复习课中巩固所学的重要方法。然而会做题并不是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逻辑思维能力,才是其目的。因此,题目的选择就不应该仅满足于可直接套用所学知识的单一命题,而是要进一步设置需要学生通过适当类比变迁、转化等方法逐步求解的变式题目,以培养学生的变式思维,有效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某一例题出发,经过逐步变式抛出系列问题,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数学过程中获得解题方法和策略。
专题训练的一大目的就是精通类型化题目的解题技巧,而变式训练能有效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转化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则要追求锻炼学生自主变式的能力,让变式成为一种思维惯性和学习习惯。长此以往,自然可以达到将知识学“精”的目的。此时学生不仅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而且已经发现知识是如何转化为题目的内在规律,此后面对同类型的题目,自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因为已经精研了问题的本质。
“双减”之花并蒂开,高效课堂绽精彩。“双减”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积累和实践,初三习题教学有效性定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用创新与思考为学生的成长积蓄力量。
作者:纪文琴
作者单位:上海市奉贤区邬桥学校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2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