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 2024-01-29 15:30:59
  • 来源:《教育》杂志社
  • 作者:饶新春

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品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学科更强调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品格建立的黄金期,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深刻反思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和弊端,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来探索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方法,提升语文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以此来提升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语文课堂,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要点

语文学科是小学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学科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各学科知识的基础,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开始有意识地转变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以及方式方法,以实现对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及创新。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改革应重视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方法应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存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我约束能力弱等特点;且低年级学生正处于思维形成发展阶段,其思维方式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知识的接受度、理解度相对较低,而对于形象、直观呈现的事物则有较高的接受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低年级语文时,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出发点,尽可能将抽象的语文知识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以便小学生直观感知理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例如,可以将信息技术 2.0微能力点作为辅助手段,通过动画视频、图片展现等方式还原文字所描绘的情况,从而在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增添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提升课堂的感染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第二,教学方法应注重提升儿童的学习内驱力。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源自兴趣,只有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其主动投入到相关学习活动中,并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持久的专注力。因此,教师在教授小学低年级语文时,应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积极利用多元化教学方式,给语文课堂注入更多新鲜活力;通过图文结合、音影结合、游戏教学、情景创设等方式来丰富语文课堂形式,给学生带来多感官刺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促使学生从“要我学”的状态向“我要学”转变,激发其学习的内驱力。

第三,教学方法应注重活跃课堂氛围,增加互动性。传统的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虽然为了提升教学效果,一些教师会“抢着教、反复讲”,但是单一的教学方式、沉闷的课堂氛围,往往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主动性,对于所学知识的思考也不够深入,这也是影响学生掌握知识、导致学生出现“前边学、后边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调整教学方式时,教师应积极探索弥补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不足,通过生动、直观、有效的教学方式来为学生呈现知识,从而充分活跃课堂氛围,增加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范围中愉快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减负、提质、增效的教学目标。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推动力,于漪老师曾说:“若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只有让学生对该学科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接受知识、学习知识,也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因此,核心素养导向下,低年级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要想办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但小学低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小学阶段,相对于幼儿园教学而言,小学教学更加系统、规范,再加上小学阶段学生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文化知识也明显增多,同时学生还需要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学习生活方式,很多小学生不免会出现适应性不佳的现象。此时,教师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合适的方式授课,促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课堂导学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环节,导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状态。所以,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地以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尽可能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有活力。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动画视频、图片展现等方式还原文字所描绘的情况,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灵活地借助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这篇文章是一则有趣的童话故事,教学时,教师可以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以趣味性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在正式授课前,教师可以先通过猜谜语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围绕“乌鸦”的形象给出谜语:“浑身黑又亮,嘎嘎叫得响,只要走一走,就要扇翅膀。”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并引出课堂教学的“主角”——乌鸦。然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同名动画视频“乌鸦喝水”的片段:“一只口渴的乌鸦,四处找水喝,此时它发现了一个装有水的瓶子,但是瓶子里的水很少,瓶口又很小,乌鸦怎么都喝不到水。”播放到这里时,暂停视频,然后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这只乌鸦,你会怎么办呢?”通过问题来聚焦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问题展开思考和讨论,促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同时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及时引入教学内容,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看一看课文中的乌鸦是怎么做的,看一看他到底有没有喝到水。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随之高涨起来,同时在阅读课文时也更加有目的性、针对性,学习效率自然而然可以得到提升。

(二)重视识字教学,夯实语文基础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阅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新课标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认识量应达到 3 000个字左右,而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则应达到 1 600字左右,几乎占据了小学阶段整体识字量的二分之一,可见识字教学任务之重。因此,教师想要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就必须要从识字教学入手,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后续阅读、写作等学习活动顺利、高效开展,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然而,传统低年级识字教学方式普遍存在枯燥、单调的现象,加之课堂时间有限,很多教师依赖于课堂带领学生认读、课后反复抄写等方式授课,使得很多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兴趣普遍偏低。如何提升识字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识字的学习兴趣已成为当务之急。

例如,一年级下册《静夜思》这首古诗需要学生掌握“床”这个字的读法、写法及字义。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为学生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床”的图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迁移生活经验,将“床”字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关联起来,使学生对于字的含义形成初步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方式为学生播放教材中的相关插图,并以讲故事的方式为学生讲解“床”字所具备的另一重含义——“井上围栏”,促使学生通过理解汉字含义来明确诗句的意思,扫除学生理解古诗词的障碍,达到随文识字的教学效果,为其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奠定良好基础。再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时,“漂”和“飘”两个字经常被学生混淆,从而在使用时频频出错。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字,在教授时,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课文内容相符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视频中观看“纸船”和“风筝”的不同运动方法,理解纸船的运动离不开“水”,需要在溪流中“漂”动;而“风筝”的运动则离不开“风”,只有在“风”中才能“飘”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于“漂”和“飘”两个字之间区别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从而促使识字教学效率得以提升,为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强化阅读教学,发展语文素养

阅读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具备了阅读能力,才能真正获得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升,才能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阅读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因此,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必须要重视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低年级阶段是学生阅读习惯形成的黄金期,也是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奠基阶段,在这一阶段加强对阅读教学的重视意义重大。但是因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如果只是按照简单的通过“示范朗读、带领学生共同朗读、引导学生自行朗读”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无法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不利于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突破传统教学的不足。

例如,在教授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时,教师仅仅依靠文字描述以及课文中的插图,很难真正让学生感受到黄山秀丽神奇的景色,也难以让学生理解黄山石究竟“奇”在哪里,这样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将自己化身为导游,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黄山风景图”,带领学生去直观地感知、了解黄山的秀丽风景,感受黄山的云海、奇松、怪石。这样通过简单的角色转换,学生就成了“黄山的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去领略黄山的风光。这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观看黄山风景图的过程中,学生对于“金鸡叫天都”“仙人指路”“猴子观海”等黄山美景也有了深刻的印象。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黄山的风景,通过这样的互动让学生的情绪进一步高涨,然后再次阅读课文,自然能够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感触,从而达到提升阅读教学质量的效果。

再如,在教授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时,在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前,教师可以围绕课文的题目提出问题,为学生营造问题情景,以此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比如,“大家见过大象吗?大象这么大,我们要怎么才能称出大象的体重呢?”“如果让你去称大象的体重,你会怎么办呢?”“文章中这个人有没有称出大象的体重呢?他是怎么称的呢?”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很好地调动起来。在此基础上,再带领学生去阅读课文内容,可在无形中帮助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将思维聚焦于故事之中,将自己想象为故事的主人公,主动去思考“如果自己是主人公会怎么想、怎么做”,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通过提问及回答,可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对活跃课堂氛围、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均有积极的帮助,可实现深度阅读的教学效果。

(四)完善教学评价,强化教学效果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的评价往往会给其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教师的认可和鼓励,对于激起学生的学习信心、增加学生对于教师及该学科的好感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相反,教师的否定、批评、指责则会给学生心灵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会打击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信心,严重时还会让学生产生自暴自弃、放弃学习的念头。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加强教育评价,改变传统单纯的结果性评价方式,在关注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以识字写字教学为例。教师在给予学生评价时,就需要从学生上课表现情况、回答问题情况、书写工整情况、工具书应用情况、学习态度等多个方面来综合分析,尽可能给予学生全面的评价指导,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和价值,通过有效的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在此背景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立足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主动进行教学创新,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提升低年级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作者:饶新春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实验小学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3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