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变故事——浅谈阅读储备在教学中的应用

  • 2022-07-20 10:31:54
  • 来源:《教育》杂志社
  • 作者:李娜

案例描述

今年已经是笔者第三轮教第一学段的学生了,因为前两次的教学并不十分理想,所以我再次开展古诗教学时,就在思考自己是怎么学习一首古诗的呢?因为一首古诗往往能反映一个诗人的写作风格和特色。因此,在学习古诗之前,应该对诗人有一些了解。学生还小,但是可以尝试在课下预先查找与古诗词以及作者相关的资料,为课上学习古诗做铺垫。我作为教师则把自己对古诗的阅读储备加工一下,儿童化一些,有趣一些,变成一个故事在课上讲给学生。

课上我对单元先设定一个“游览祖国”的大情境,第一站就跟随诗人穿越时空,去看看大唐时期的鹳雀楼和庐山瀑布。在这里先补充“黄鹤楼”和“庐山瀑布”的阅读资料,接下来再解读古诗的题目,然后就是对诗人进行介绍。这次的介绍先由学生来,他们介绍不仅有诗人的生平,还有诗人的故事和诗人的其他诗。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喜欢交朋友,喜欢饮酒、作诗。所以再来学习《望庐山瀑布》,就和李白一起游览了庐山,登山时“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体会李白夸张的想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通过将诗人王之涣的生平编成一个故事转化为教学的策略,学生了解了王之涣因遭人诬陷而罢官,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三十五岁,在登高望远中感叹自己的一生志向高远无法施展,又鼓励自己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学生再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不仅是白日黄河的壮美,还有诗人对时间流逝、一去不复回的感叹……

案例分析

在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直接地感受祖国壮美的山河,也能感受到李白无拘无束、瑰丽奇特的想象与夸张,还有王之涣不凡的胸襟抱负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实第一学段教学的古诗中情感没有中高年级那么复杂和多元化,因此,在第一学段的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阅读储备变通转化,融入情境之中,通过对诗人生平经历、生活背景等内容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对诗人的作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如此学生们才会热爱古诗词,热爱传统文化,他们的语文素养也才能不断提高。

教学反思

解读教材,发现古诗教学的规律 部编版第一学段教材共收录27首古诗,编排上注重循序渐进,主要表现为数量和篇幅逐渐增加、体裁从单一到多元、理解难度由浅及深。与第二、三学段教材相比,古诗的选编主要是唐诗居多,表达积极情感;贴近学生生活,内容通俗易懂。从题材来看,以写景抒情居多,所描绘的事物都是儿童所熟悉的、易于理解的,符合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从体裁来看,多为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浅显易懂。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分析学情,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转化策略 由于第一学段的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较弱,而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较为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如果教师一味采用逐字逐句讲解的方式,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要把教师自身的阅读储备转化成有效教学策略,首先教师自己要有较强的古诗品读、评价与鉴赏的能力,对文献资料进行研读、提取、转化的能力,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提炼的能力。在认真研读文本、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打磨课堂教学语言,使得教师的课堂语言契合诗歌意境,以适切的姿态陪伴学生走进古诗的情境,把一首诗变成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古诗。

教学效果

一是创设单元情境,在情境之中学习古诗,拉近学生和诗人的距离。以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创设游览祖国山河的情境,学生穿越时空和诗人一起游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收集资料,多方面了解诗人和古诗,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让学生在对古诗的理解上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三是教师阅读储备的变通转化,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故事。诗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曲折的故事,这首诗就是故事的一部分。诗人的生平平白的叙述枯燥无味,变成王之涣的故事、李白的故事,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联系自己与诗人共情,就不难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虽然第一学段的学生不能很深入的理解,但是可以通过朗读体现出自己的理解,也是学有所获。四是在故事中落实识字写字。在自己理解的语境中识记生字也变得简单,故事让学习古诗不再难,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有效落实了第一学段识字教学的重要任务。


作者: 李娜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北部新区实验学校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2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