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创新要求

  • 2024-01-23 09:04:48
  • 来源:《教育》杂志社
  • 作者:曾秀芹

在教学改革的持续推动下,高中历史教学水平获得了一定的提升。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提升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推动历史教学在新时期的创新与发展。因此,教师必须积极优化评价方式,打破以往教学的桎梏,通过全新评价方式的引导推动历史教学的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以高中历史为研究对象,讨论了高中历史教学开展教学评价的目的,分析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并提出了高中历史教学评价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以案例的方式提出了历史课堂教学评价开展的基本策略,期望文章的讨论与研究能够给有关工作者以借鉴和参考。

一、高中历史教学开展教学评价的目的

在教学改革与历史课堂评价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中,历史评价活动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如何开展历史评价成了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历史是一门以“史”为主的学科,对教学模式并没有设定固定的评价标准,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精准把握师生两大要素。因此,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评价理念,把握好评价教学开展的目的,并通过优化教学模式与采取措施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

(一)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发现问题是教学优化的关键一环,对教学课程的改革有很好的推动作用。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并根据整个课堂环节进行反思和优化,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规律。在历史课堂的开展中,教师可以根据任务设置历史活动,如增加讨论、讲历史人物的环节,既可以丰富历史课堂,又可以在学生的发言中了解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提升历史教学效果

适当的评价可以让教师全面、精准地把握教学各环节,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向其他教师学习,然后通过优化与反思创新更科学的教学方式,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学习历史的目的并不是单纯让学生了解历史、记住历史,更在于通过学习进行反思。教学评价也是如此,评价的关键在于发现问题,积极优化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开展历史课堂活动中,开展评价活动可以让教师走出“舒适圈”,实现教与学的相长。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现状

(一)评价意识淡薄

应试理念指导下的历史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由此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度、课堂开展情况,忽视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忽略了课堂评价的作用。课堂评价的开展意义在于让教师把握教学中的问题,积极进行反思。目前,教师评价意识薄弱,不能及时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不能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评价方式单一

历史是人文社科的一种,读史可以照古今,文科的学习以兴趣与文科思维习惯的培养为主,这些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一方面。成绩是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方式,但切不可以成绩为标准,而要将多种评价方式整合起来,如针对某个历史事件开展辩论比赛、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等,这些都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情况。教学评价只有从师生两个角度入手,重视教师教学的环节,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对此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确保教与学的持续发展。

(三)评价角度局限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相互配合的过程,师生的配合度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提升教学质量,人们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教师的授课水平。关于课堂的评价也认为是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传统理念下的教学评价更多的是关注教师,这种评价的认知偏差不但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而且还阻碍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新课标理念指引下的教学评价必须摆脱这种误区,从教与学两个视角开展评价。目前,课堂评价角色的局限让教师不能精准把握教学的方向;由于对评价的忽视,导致对评价思考的研究很少,历史课堂教学不能把握评价角度。

(四)评价标准不明确

课堂评价活动得以有序开展的关键在于规范评价标准。但在当下的历史课堂中,很多评价都不明确。在具体的活动开展中,师生对评价标准的认识模糊,只是思想上存在对课堂好坏的评价,而模糊的评价标准会影响评价活动的开展。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关于课堂活动更多的是对学生参与性、知识掌握情况、教学环节、课堂氛围等的评价。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堂特点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历史学科来讲,重在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历史的认知等,所以学校要在把握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对师生的课堂表现做出综合性的评价。

三、高中历史教学评价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在开展教学评价中,只有把握好适宜性原则,才能确保方向的准确,才能让评价更具指向性与操作性,并为完善原则预留接口。

(二)互动性原则

在开展历史课堂评价中,教师要针对专业课程展开讨论,集所有学生的智慧达成共识。在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评价标准开展教学评价,通过听课、参加公开课等方式,客观、平等地分析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做出反思和优化。

(三)实践性原则

只有以实践为支撑的教学评价才能焕发生命力。单纯依靠课堂评价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做好教学经验的总结和优化,然后通过完善评价标准来提升评价效果。

(四)发展性原则

教师是课堂评价的直接参与者,只有按照评价标准开展,才能确保评价教学的有序进行。评价标准是固定的,但历史课堂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只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课堂,才能让历史课堂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才能真正激活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实践研究证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教学的核心点,教师要采取合理的制度,创新评价体系,推动学生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更要分析与优化,建立起与历史学科、学生发展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让学生逐渐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

(五)科学性原则

历史是一门讲述历史发展的科学,既然是科学就必须准确传授。当然,要想准确传授,照本宣科就可以达到。但照本宣科的教学只会让学生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丧失历史创造性的劳动,这是我们必须摒弃的。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提倡关注学生的积极情感,有意识地创新课堂。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深挖其中的内涵与联系,并构建出一个系统化的网络体系,然后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科学的评价,从而确保学生学习的科学性、精准性。

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创新策略

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才能确保历史评价教学的有序开展。有效的评价不仅可以优化传统枯燥的课堂,还能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因此,教师需要革新理念,探寻全新的评价方式。

(一)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助力评价教学的有序开展

要想推动评价教学的有序开展,必须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将评价的效果发挥到最大。课堂评价标准制定的关键在于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精准反映历史学科的教学情况。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评价需要从课堂掌握度、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教师评价可以从课堂设计、教学形式丰富度等方面开展。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可以通过教研组教师讨论,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评价标准。另外,评价标准一定要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同时要根据教学情况做出适时的调整。高中历史不能单纯依靠应试能力对课堂做出笼统的评价,要关注教学环节,制定合理的标准。通过评价标准的制定,可以让教师精准把握课堂内容,对教学的各环节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为教学评价的有序开展提供动力支持。

(二)优化考试形式,提升评价效果

受高考的影响,师生将全部的关注点放在了提升学生成绩上,并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这种单一的评价手段不仅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还会降低评价效果。实际上,高中历史试卷包含客观题与主观题两种,更细致地可以划分为选择题、问答题、材料分析题。选择题重点考查学生的判断能力,问答题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因此,为了优化与创新历史课堂教学,历史教师必须树立起新的理念,积极改变单一化的评价方式,如此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历史学习后,如果学生可以以问题或做任务的方式完成历史作业,那就说明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除了考试评价方式外,教师要开展历史自主测试活动,如在完成某个知识点学习后,指导学生制作专题海报(融入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在完成某个单元的学习后,指导学生制作单元思维导图。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的过程中,要借助激励性评价肯定他们的优点,并适时指出他们的不足,力图通过这样的评价保持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稳步提升。由此可见,灵活多变的历史活动的开展,可以提升评价教学的有效性,确保历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优化提问方式,提升评价效果

在历史课堂学习中,关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直接评价就是提问。所以,为了提升课堂评价效果,教师必须注重提问的方式。为了帮助高中生巩固课堂知识,提升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力,教师必须在把握历史学科目标、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选择具有批判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同时通过优化提问的方式得到有关学生的更多反馈信息。例如,在“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习中,有些教师会根据原因、意义展开提问。但这些答案直接通过材料阅读就可以获得,并不能起到引发学生积极分析与思考的目的。所以,这种问题评价效果不理想。为了优化这种提问方式,教师可以设置如下的问题“国家统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了解五代十国的含义和地理分布,体会国家由统一再次陷入分裂”的情形。通过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启发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还能确保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优化作业形式,提升评价效果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方式,所以布置课后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若采取书面作业形式,不仅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会直接影响作业评价效果。因此,为了提升评价效果,教师要注重作业形式的优化与创新,通过打破书面作业束缚,创新课后作业形式来推动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以小组的方式引导学生整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并指导他们利用课下时间记录好,最后以报告的形式提交上来,然后选出一名代表汇报成果。在汇报结束后,教师引导各小组开展评价,教师则可以以旁观者的视角给出合理、真实的评价,如此一来便从根本上提升了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教学评价是基础教育阶段比较受关注的课题。当下,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有很多,但都是笼统的、宽泛的评价,而学生的历史学习存在明显的区别,不能“一刀切”去论断,尤其是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师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对评价的认识不清,导致评价研究还处在浅层状态。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关注教学评价的呼声越来越高,由此,教师必须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并落到实处。评价是历史教学的关键一环,通过对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自身潜能、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激发等的评价,可以让师生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自己。但为了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推动历史课程教学的有序开展,教师需要从优化考试方式、创新提问方式、布置课后作业等多个视角入手,借助评价的力量确保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稳步提升。因此,在日后的历史教学开展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积极优化教学模式,借助评价的力量推动历史课堂教学的持续开展。

作者:曾秀芹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第一中学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3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