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课程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 2023-03-22 09:53:36
  • 来源:《教育》杂志社
  • 作者:赵亚铎

在教学体系中,美术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关于人文,《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的,“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人文素养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一个人可以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从狭义来讲,则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因此,在美术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学科教学目标,要通过改革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逐渐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道德素养。那么,如何从实际出发,在美术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找寻与人文素养教育相关的要素,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到有关人文素养方面的教学中?又如何通过对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良和完善,使学生构建美术知识体系并相应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道德素养?这是当今初中美术教师应当重视的课题。

一、初中美术教学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一)人文素养的概念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内在的一种品质,是内在精神的一种表现。如今,在我国教育界关于人文素养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全面认可和推广,许多学校都将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教育目标。美术课程的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学生在艺术素养方面有所提升,实现完善健全学生人格的发展目标。然而,部分美术课程更多的是侧重于艺术才华的培养,忽视或轻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初中美术教学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初中美术教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相结合,能够为学生打好坚实的美术功底。初中年龄段的学生,有着渴望了解新鲜事物的特点。教师若能将美术专业知识的教学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相结合,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代入感,进而对美术课和美术本身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在赏析独具特色的美术作品以及对其进行模仿的整个过程中,参与者能够在作品的表现形式和相关人文教育之间自然地形成一种关联,在教师的带领下逐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提升人文素养。美术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机结合,能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感受到人文气息,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发展。在美术课堂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让学生提升对美和艺术的认知。美术课堂教学结合人文素养的相关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让学生了解艺术存在的原因,从中感受作品创作时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在价值观念方面的成长。

美术课程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渗透,既能促使初中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作为教学课堂的主体,教师则负责引导,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初中美术课堂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

(一)忽视或轻视美术课程

虽然我们在不断地推行教育领域的改革,但是应试教育长久以来形成的深远影响短期内仍然难以摆脱,依旧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将几门有关升学考试课程的分数看作学习的主要目的,而忽视了一些在升学过程中不需要考核的科目。这样一来,就很难有教师会积极主动地对美术课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基本还是采取照本宣科的简单方式为学生讲解教材中的画家与名画。这种单调呆板的教学方式枯燥而乏味,很容易让初中阶段的学生失去对美术课应有的学习兴趣,以至于出现部分学生在美术课上经常学习其他主要课程或者做自己事情的现象。这种情况加大了美术人文素养教学的难度,想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则需要教师和学生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以及教与学的方式,重视美术学科。

(二)美术学科教学中缺乏对人文素养的渗透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学的美术课程教学仍然停留在简单的基础知识层面,忽视了美术的深层核心内容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例如,教师在授课时,通常只是围绕着课本中所涉及的内容对绘画手法和色彩搭配进行讲解,对其关联的文化内容则往往容易忽略,无法将作品中的人文素养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也没有进行相应的创新,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不能被激发,无法形成独具特色的审美,更无法通过美术课程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评价中无法和人文素养相联系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美术教学评价环节的建设不够完善。由于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因此,对美术教学的评价要么缺失,要么草草应付。这种简单的评价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限制。

(四)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许多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对自身的教学方式长时间不学习、不更新,知识的传授方式机械乏味,学生和教师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沟通,使得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甚至丧失。美术课是一门关于艺术的课程,对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美术创作和评价当中,才能够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如果美术课堂始终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和对于艺术创作的理解,进而无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这种能力。

三、初中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一)加强师生互动

针对目前的现状,美术教学应强调美术课堂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对于课堂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要提高师生互动的频率,对于学生可能会发表的多样化见解,要给予正面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爱护。如此,由于感受到了自身受到重视,得到了肯定,就会增强学生对于学习美术的自信心。师生互动的内容可以使一堂课生动形象、精彩纷呈,让学生完全理解和吃透教学中的重难点,同时教师可以巧妙地预设情境、设置问答,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我们的风采》时,教师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引入课题,如以学生的校服为话题,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对自己的校服还满意吗?”或者“你们认为,学校统一校服的要求有必要吗?”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之后教师就校服的定义给学生予以总结,而后接着提问:“大家认为,校服的设计有哪些特点?”请学生自由讨论,再请几位同学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阐述,整个过程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没有规定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同时这些问题还能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在兴趣中实现人文素养方面的渗透和教育。

(二)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有机结合人文素养

在美术课程设置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设计有关课程知识的教学目标,还要注意在人文素养方面设计教学目标。从中学阶段来讲,艺术教育和艺术水平的高低,与美术课程中教授的知识关系并不大,更多的是与学生的个人艺术天赋和对于美术素材的敏感度、辨别度以及学生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人文素养有关。这就对教师设计有关人文素养的教学目标产生要求,需要教师在某些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了解人文知识的基础上,感受和体会到更多的人文精神和艺术情怀,以完成素质教学要求的目标。

(三)建立并完善正确的课堂评价方式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对于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处在逐渐发展的阶段。美术是艺术类课程,所教授的知识内容含有较高的艺术成分,在美术教育中逐渐渗透人文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养。传统的认知中,大多数美术教师以及相当一部分家长和学生都认为与语文、数学、英语比起来,美术学科并不重要,因此往往会忽略对学生个人兴趣和艺术素养的培养。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要在美术日常课程教学中,设置与之相关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知识进行考核。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些美术方面的话题答进行评价,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艺术指导。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在美术课堂中了解到更多的美术知识和艺术欣赏的技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取得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造型的表现力》这一课时,可以先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历史上早期的一些名画,如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庭教堂天顶画》、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等。教师可以先介绍米开朗琪罗、王希孟两位画家的生平,包括两人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地域、出生年份等一系列信息,这些信息能够为学生提供方向指引。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对两幅名画一同进行鉴赏,可以邀请几位同学谈一谈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对学生的发言给予正面的评价和鼓励。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自发地对画作进行深入剖析,教师要及时反馈信息给学生,引导学生在之后的思考中纠正方向,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画作,对美术素养的思考更加深刻,相应地审美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四)丰富人文素养教育素材

与课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相比,有趣的活动和知识内容对于初中生的吸引力更强。以教材为主的传统美术教学,教师往往更重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教学模式也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来实施,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功能。

例如,在泥塑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准备原材料,在教授基本技法后,可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动手制作具有创意的泥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更主动、更深入地了解相关的艺术原理,还可以更有效地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提高艺术素养,同时培养发散思维。

初中美术课程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下更多自由表达思想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积极、自由的学习环境。例如,在画人物时,学生可以先去观看人物照片和相关作品,抓住人物特点,然后按照每个学生的不同爱好和擅长的技巧,各个安排作画。不去设定和限制绘画的风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去完成属于自己的作品。这样一来,学生的发挥空间就变得更加广阔,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和作画手法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提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五)营造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环境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思想的主要要求,重点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想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由创作,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个人的思想感情,而不仅仅是单纯地对他人的作品进行模仿。人文素养在美术中的体现的是学生要把自己的个人感情融入创作,充分利用在课堂学到的美术技巧完成作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不断鼓励学生自主发展个性为目标,适当做出引导,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在实践活动中锻炼人文素养

美术学科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将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艺术实践的规范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在艺术课程中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对人文素质与艺术素质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和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刻感知和仔细品味人文素质的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语言讲解与视听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艺术表达方法,帮助学生在理论层面上掌握绘画过程,在实践中接受人文熏陶。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营造能够提升人文素养的环境,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自由表达的空间,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作者:赵亚铎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华歧中学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