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红色经典作品研究

  • 2025-03-17 17:03:16
  • 来源:《教育》杂志社
  • 作者:王梅

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红色经典作品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与深邃的思想意蕴,不仅记录了革命历史的辉煌篇章,还蕴含了深厚的革命精神和民族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选文上,精心编排了一系列红色经典作品,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旨在通过语文教育这一重要途径,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本文聚焦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红色经典作品,通过深入分析其选文特点、教学策略,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红色经典作品,以实现其独特的教育价值,为新时代语文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示。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红色经典作品的教学价值

(一)铸魂育人,培养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

红色经典作品如历史长河中的闪耀星辰,以其深情且细腻的笔触,精心描绘了一幅革命先烈英勇抗争、为国献身的宏伟图景,深刻阐释了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在阅读经典作品时,学生仿佛跨越时空界限,与那些勇敢无畏的先辈展开了心灵深处的交流。他们被先烈们崇高的理想追求与坚定的信仰所打动,被那种坚韧不拔、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深深震撼。

(二)文以载道,提升语言表达与文学鉴赏能力

红色经典作品,言辞精练,字字如金,情感真挚,句句扣人心弦,为学生词汇的累积与修辞技巧的研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沉浸于红色经典阅读之际,学生不仅能领略文字之美,还能在无形中增强阅读解析与书面表达的能力。他们通过细细品味作品的语言精妙之处,习得如何精准传达思想感情,如何灵活运用修辞手法以强化表达力。此番历程,不仅锤炼了学生的语言运用技能,还使他们对红色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体会与感悟,有力地推动了其文学修养的全面提升。

(三)史海钩沉,提高历史认知与文化传承意识

红色经典作品宛若一幅幅历史的长卷,在学生眼前徐徐铺陈开来。它们运用艺术的笔触,生动且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引领的革命斗争历程,为学生呈现了一套生动直观的历史学习材料。借助这些作品,学生能跨越时空的界限,深入探究中国近代史的跌宕起伏,深切体会革命先辈们的勇敢与顽强,成了贯通历史与未来、延续文化血脉的关键纽带。

(四)价值引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红色经典作品,犹如明灯璀璨,为学生前行的征途指引方向。它们深藏着丰富的道德理念与人生智慧,为青年学子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方向。书中塑造的英雄形象,凭借其卓越事迹与崇高品德,成了学生仰望的光辉典范。这些英雄无畏困难、勇于承担的精神风貌,极大地鼓舞着学生向更高的道德标准与远大理想迈进。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红色经典作品的编排特色

(一)主题鲜明,内容多样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红色经典作品的编排特色首先彰显于主题的明确性与内容的丰富性。这些作品紧密聚焦中国革命历程、英雄壮举及社会主义建设等核心议题,借助新闻报道、人物特写、回忆录、诗词歌赋、散文笔、戏剧剧本等,全面而深入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引领的革命斗争历程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此般精心编排,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材的内容体系,还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多维度认识红色文化的窗口。

(二)循序渐进,难度适宜

红色经典作品在编排时,严格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依据学生的学习发展阶段与认知能力,精心挑选并安排了难度与深度各异的作品。具体而言,在初中低年级阶段,教材倾向于收录那些情节引人入胜、易于学生领会的红色故事,旨在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当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则逐步纳入更具思想深度与内涵的作品,旨在引导学生对红色文化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与探究。此种科学合理的编排策略,有助于学生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系统地建立起对红色文化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三)图文并茂,辅助理解

为促进学生对红色经典作品的深入理解,教材中精心配备了形式多样的插图、详尽的注释以及丰富的辅助学习资料。这些插图以其生动的画面,不仅使历史场景得以鲜活重现,还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视觉表现力,从而有助于学生更为直观地把握作品内容。与此同时,注释与辅助材料则针对作品中的难点与重点内容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释,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的阅读难度,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四)跨学科融合,拓宽视野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红色经典作品的编排巧妙地融入了跨学科整合的理念,将红色文化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音乐等紧密相连。具体而言,在阐述革命历史事件时,教材会适时穿插相应的历史背景信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框架;而在介绍革命英雄人物时,则会结合地理知识,详细描绘他们的活动范围与战斗轨迹。此外,教材还精心选取了红色经典音乐作品与影视作品节选,使学生在体会艺术魅力的同时,能更深刻地领悟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这种跨学科融合的编排策略,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还显著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三、初中语文教材中红色经典作品的教学策略

(一)铸魂育人,情怀培养——主题式沉浸教学

在教育实践中,红色经典作品作为传递革命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及弘扬民族精神的关键媒介,其蕴含的教育意义不容小觑。通过实施主题式深度沉浸教学法,教师能够设计一系列连贯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从多维度、深层次地接触并领悟红色经典作品的精髓。此策略不仅着重于知识的传递,还侧重于情感的培养与价值观的树立。借助课堂讲解、视频观摩等手段,学生能直观感知革命历程,深切体会先辈们的英勇行为与高尚情操。同时,组织主题研讨会、红色故事分享会等互动环节,为学生搭建了表达个人见解、交流心得体会的舞台,从而有效促进了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在学生心中的内化,帮助他们树立起坚定的信念与正确的价值取向。

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一红色经典为例。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我们首先利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报道的重大意义,使他们初步感受到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英勇无畏与胜利的喜悦。随后,我们组织了一场以“我眼中的渡江战役精神“为主题的研讨会,鼓励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分享对渡江战役精神内涵的独特理解与深切体会。在研讨会上,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分享了家族长辈讲述的解放战争故事,有的则表达了自己对于英勇奋斗与胜利信念的深刻认识。最终,我们布置了一项综合性任务,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渡江战役精神的心得体会,并制作一份展现渡江战役主题的手工模型或海报。通过这一系列富有创意与实践性的活动,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红色新闻报道的理解,还在心灵深处种下了爱国情怀与革命精神的种子,有效实现了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目的。

(二)文以载道,能力提升——渐进式读写结合教学

红色经典作品既是历史的实录,又是文学的精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深远的思想意义。为了充分挖掘这些作品的文学价值,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文学鉴赏技能,我们推行了渐进式读写融合教学。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精读与广泛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欣赏语言的精妙之处与独特魅力,从而培养对文学作品细腻的感受力与深刻的解读能力。而在写作教学环节,则通过仿写、扩展写作、改编创作等多样化练习,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经由模仿至创新的路径,持续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读写相融,互为促进,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还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传承,圆满达成了“以文传道”的教育使命。

以红色经典《红岩》为教学实例。在实践教学的过中,我们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通过细致的文本剖析,帮助他们全面把握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复杂情节、鲜明人物及核心主题。随后,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并加深对红色革命历史的理解,我们激励学生自主探索与《红岩》相关的历史资料、回忆录以及同类题材的文学作品,使他们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感悟红色精神。在写作教学环节,我们借鉴《红岩》的文学风格与叙事技巧,精心设计了一项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创作一篇关于革命先烈英勇事迹的短篇小说,鼓励他们在保持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融入个人想象与情感,使故事更加生动感人。此外,我们还安排了剧本创作与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基础上,对《红岩》中的某个经典场景进行改编与演绎,通过亲身参与的方式,更加深刻地体会作品所传达的革命信念与牺牲精神。通过这些将阅读、研究、写作与表演有机融合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显著提高了文学鉴赏与创作能力,还增强了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有效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熏陶与文化传承的多元教学目标。学生们在创作与表演中深切感受到了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

(三)史海钩沉,提高认知——跨学科融合教学

红色经典作品作为历史与文化的珍贵遗产,其跨学科整合的编排特点,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支撑。我们推行跨学科融合教学,旨在通过融合多学科的知识体系与研究方法,引领学生从多维度、全方位地探究红色经典作品的深层意蕴。在历史课程中,学生得以深入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与历史价值;地理课程则引领学生追寻革命的足迹,深切体会革命先烈的英勇壮举与革命精神的伟大;而语文课程则侧重于作品内涵的精细解读,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跨学科的教学实践,不仅有助于学生历史认知的提高与文化传承意识的深化,还极大地促进了他们综合素养的提升与跨学科学习能力的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红色经典《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为教学案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融入了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思路。首先,在历史课程环节,教师详尽地讲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立背景、历史意义以及它所纪念的英雄事迹,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关于中国革命历史与英雄主义的初步认知体系。然后,在美术课程部分,教师引导学生赏析纪念碑的建筑设计、雕塑艺术及碑文书法,通过动手绘制或制作模型的方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纪念碑的庄严与壮美,体会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最后,在语文课程方面,教师深入解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文本,分析作者的叙述视角、情感表达及语言特色,引领学生深刻理解作品所传达的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与民族自豪感。这一系列跨越历史、美术与语文的跨学科教学活动,不仅极大地拓宽了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与英雄文化的认知视野,同时还促进了他们艺术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与跨学科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价值引领,人生导航——情境式价值教育

红色经典作品凭借其独有的价值导向作用,成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关键教育资源。为有效实施情境化价值教育,我们致力于创设鲜活、具体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刻领会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并逐步将其转化为个人的行为规范。教材编排上注重图文并茂、辅助理解的特点,为这一策略的执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再现革命情景、组织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到革命先烈的英勇行为与高尚情操,从而在情感层面产生共鸣,价值观上受到积极引领。此外,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展开讨论与反思,有助于学生将作品中的价值观念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进而构建更为成熟、稳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体系。

以《红星照耀中国》这一红色经典为教学案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实施了情境化价值教育。首先,教师依据作品内容精心设计了多个与革命历史紧密相连的情境,如重现红军长征途中的重大抉择时刻、模拟革命根据地的日常生活场景等。学生通过参与角色扮演,深切地体会到了革命先烈们的英勇无畏与坚韧不拔。然后,教师引领学生将视线转向现实生活,结合诸如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与个人担当、社会公德心与个人品德修养等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与自我反思。学生们普遍反映,这种情境化的价值教育模式不仅使他们更加透彻地理解了作品中所蕴含的价值观,还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将这些价值观融入日常行为之中,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提供明确的指引。此策略的成功运用,不仅显著提高了教育的趣味性与实效性,还全面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将他们培养成为具备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与纪律意识的新时代青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红色经典作品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历史认知及价值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研究与教学实践,我们发现,红色经典作品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历史认知能力。然而,如何更好地发挥红色经典作品的教育价值,仍需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与实践。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化对红色经典作品的教学研究,创新教学策略,丰富教学手段,以期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红色经典作品教育价值的最大化,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新时代青少年贡献力量。

作者:王梅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十三中学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