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政策,教师必须抓好作业。“双减”政策的核心是在保证学生学业质量的前提下,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因此,实现“双减”目标,必须提高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实现作业提质减量。如何提高教师的作业设计水平,实现作业提质减量呢?
首先教师设计作业要以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可以将作业分为基础性作业、综合类作业和反思类作业三种类型,其中基础类作业侧重于巩固基础知识,综合类作业侧重于应用学科思想与方法,反思类作业侧重于拓展学科思维,开阔学科视野。
其次,教师要掌握作业设计的方法,提高作业质量。设计基础类作业时,要梳理出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必备知识,涉及基本层面的知识问题情景,在情景中设计调用单个知识点即可解决的任务设计。设计综合类作业时要以学生习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为切入点,在情景中设计运用了多个知识点解决问题的应用性任务。设计反思类作业时,要以拓展学生学科思维为目的设计,能促进学生深思思考,剖析原因,系统总结学科思想方法的应用条件、适用范围等任务。
最后,要列出负面清单,减少作业量,教师要杜绝涉及以下类型的作业 :机械抄写类作业、重复类作业与课堂教学目标不一致的、无挑战性的作业,无思维含量的无效作业,以及超出课程标准要求的偏、难、怪,如繁类作业、惩罚性作业。
“双减”背景下的作业问题,需要用系统的思维来解决,作业设计要坚持提高学生素养本位,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少而精的作业。对作业设计,从内容到形式、从布置到评价提出下面的改进方法 :一是精选基础作业,二是精准的分层作业,三是精巧的实践作业,四是精心的作业展示,五是精准技术赋能,提升作业实效。教师利用李沧精准教学云平台把课前预习型作业、课中任务型作业、课后诊断型作业和课外作业有效整合、有机融入。课前将预习作业以学习单等形式推送给学生,课中利用任务型作业组织学习活动,课后用诊断型作业进行检测反馈,并利用大数据精准布置课外作业,从而有效提升课堂学习效能,促进学生差异化、个性化学习。
我们要倡导“作业即作品”的理念,尊重每一名学生的每一次作业,对作业进行多维度评价与展示。为了完善作业的管理制度,从作业总量、反馈、调整及个别化措施等方面,保证作业落到实处。一是建立学生作业总量控制制度。学校教研组在各年级集体备课时,确定本学期各年级学生作业的总体安排,年级组确定每周课后各学科作业时间安排表,学期进行中,由班主任对各班每天的作业总量进行汇总平衡,对每晚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形成日反馈机制,及时逐级备案调整。二是利用教育信息化技术深化作业管理,面向人人,实现分层作业。教师利用李沧教学云平台统计学生课前预习数据、课堂联系数据、教学检测数据,了解学生知识薄弱点,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制作不同层次学生作业包,向学生分层发布具有针对性的作业任务,推送个性化复习资料,实现精准作业设计。三是建立学生作业批改检查制度。学校信息化管理后台通过数据中心对教师布置作业内容、批改作业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并将其作为年度评先评优量化考核依据之一,确保教师认真批改、反馈作业,加强教师作业设计、提高作业质量意识。四是建立作业负担过重监管制度,学校教导处建立每周学生信息反馈机制,每周在每班随机选取一名学生作为反馈人,对每个年级每日的作业进行备案分析,对反映的问题每周进行专题反馈,并将此作为教师教学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管副校长,每学期对学生作业量、作业布置、作业批改等方面进行一次面向全体教师的专题分析会,总结经验,直面问题。五是建立作业弹性评价制度。学校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申请一些免做作业或是延迟上交一些困难作业,以减轻学生乃至家庭的作业焦虑,特别对那些耗时较长的研究型作业,学校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根据科学的评价标准评出相应的等次,记入学期学科核心素养地图,使作业要求不是统一的标准,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各自得到有意义的成长。
“双减”是一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需要通盘考虑、系统谋划。学校要有大视野,要树立深化作业理念,站在比分数更高的层面,放眼教学常规全过程,建设高质量作业体系。学校要有大手笔,“作业减负”关键在于打好提质增效的组合拳,其底线在常规,重心在课堂,基础在课程,保障在教师。学校要有大格局,遵循教育常识和教育规律,摒弃浮躁喧嚣、急功近利的心态,立足校情、持续优化,建构常态化的“作业减负”长效机制。
作者:金利华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一中学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2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