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发布,传统语文教学目标得到系统性优化,以“学习任务群”为载体的课程目标体系更趋具体且层次分明。这一变革突破了以往知识点碎片化的呈现方式,将语文课程内容以结构化、情境化的方式整合,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框架。其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作为新课标的重要创新点,显著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维度。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本解读与语言训练,而是强调引导学生通过理性分析、逻辑推理、多元审视等方式,深度理解文本内涵,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并能有条理地表达观点。这一要求既呼应了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养目标,也对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实施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 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思维引导者,在教学中设计具有探究性的任务情境,如通过文本对比、观点辩论、问题溯源等活动,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思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落地,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能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理性精神,为他们适应复杂社会环境、参与公共事务奠定基础,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语文教育时代性与实践性的追求。
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含义理解
思辨的意思有:①思考辨析;②哲学上指运用逻辑推导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在现阶段语文教学中,许多人将思辨等同为“思考”“思维”等,严格来讲,“思维”和“思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思维”指的是人们的认知和心理方面的活动,比如理解、分析等;而“思辨”指的是更加细致、紧密的更高阶的思维,如果“理解、分析”属于“思维”,那么“创作、评价”就属于“思辨”了。
(一)思维发展的过程
人类的思维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主要以感知为基础的直觉性思维;二是以表面现象为依托的形象性思维;最后是以概念为中心的逻辑性思维。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对于学生的直觉性思维和形象性思维比较关注,而缺乏对于逻辑性思维的重视。然而“思辨”是更为高级的思维模式,“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课程内容直接指向高阶思维,将会为语文课程的设计带来突破性的创新。
(二)开展相对应的目标教学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主要目标是从阅读、探索、表达三个方面来开展的,结合逻辑性思维的方法、习惯、风气等多方面,对语文课堂进行合理设计。首先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实践中形成创造、辩证等思维模式,运用合理的思维方式去学习。在阅读过程中通过猜测、怀疑、推断等方式使阅读与表达能力可以更好地提升,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基础,明辨是非善恶,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差异。除此之外,“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性观念和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性。
(三)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引导学生用思辨性的思维模式去进行阅读与表达,其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机敏、灵活地进行思考。
二、开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意义
开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语文教学方法,其有助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真才实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准确性以及理解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准确性。
(一)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
当今时代属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内容扑面而来,需要人们自主去判断真假性。因此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题,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阅读与分析,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思辨性思维去判别海量的信息内容,让学生对于不同的内容形成个人观点,可以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
(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产生的疑问和判断进行更加充分的思考与解答,进而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能促进其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
(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更高阶的思维,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正是让学生在阅读与表达中有所思考和判断,让学生怀揣着质疑和批判的态度去思考现有的文献结论。当下,学生应该有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这将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审视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有利于促进学生适应社会。
三、开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策略
在阅读与表达的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思辨思维,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素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不能让“思辨”分离。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良好的思辨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锻炼。
(一)设计整体思路
在进行思路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首先,可以将单元学习主题设置为大自然中的知识;其次,从生活、科学、学习等不同的角度来结合本单元的内容进行教学;再次,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发现事物变化的本质与真相;最后,给学生设置相关的情境任务,如事物的变化,以“不一样的变化”作为任务,让学生根据相关的读物去思考故事情节中不同的变化规律等内容,从而在阅读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思辨思维。
(二)注重文本中的矛盾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就要把握学生的思维认知起点,来确定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等情况,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关注语文课本中的矛盾点,进而让学生提出疑问,再将疑问表达出来,最后得出相应的答案,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更加关注语文教材中引起学生质疑的部分,重视学生提出的疑惑,进而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品质。
在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穷人》这一节中,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夜晚,主人公桑娜与渔夫收养已经去世的西蒙的小孩的故事。本文的主要矛盾点在于本就家庭贫困的主人公为什么要收养这两个小孩呢?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要收养他们,而不是送到福利院或是其他富裕的家庭?”这个时候教师应该询问其他同学对于此问题有没有相应的解答。教师应当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去课文中寻求答案,将思路放宽,关注故事发生的背景,进而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求答案,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故事发生的背景,再以《穷人》为例,这个故事发生在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的人们压迫百姓的血汗,生活奢侈,品德败坏;而劳动人民生活贫苦,但是品德高尚。让学生结合这一特点来寻求相应的答案。
综上,通过一个简单的小问题,就可以引发出许多的辩论与思考,学生为了寻求问题的答案,从多个角度入手,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得到一定提升,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对于阅读文本不再是“听到什么就是什么”的状态了,而是可以通过思辨的思维模式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与探索。
(三)运用探索的方式来创设思辨情境
在一篇课文中,不仅有书本上展示出来的内容,还有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内容。在很多时候,这些“隐蔽性”的内容是文章的精髓所在,这也是对于开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最合适的文本,若想让学生真正掌握一篇课文,就要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对文中隐藏在背后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以《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为例,课文特别注重闰土的外貌描写,由此,教师可以此为关键来进行设计,教师可以询问为什么文章要写闰土“紫色的圆脸”呢?只是为了让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他长什么样子吗?这样写究竟有何用意?接下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得出“这一外貌描写不仅是为了介绍闰土的长相特征,还在于闰土经常在田野里活动,如刺猹、捕鸟等,在风吹日晒中导致脸的颜色改变,进一步证明闰土是个勤奋能干的人”这一结论。
让学生对于文字背后的内容进行探索,需要学生具有更强的逻辑能力,这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思考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建议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学目标、学习过程、学习评价一体化设计,以下针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全面精准地理解“思辨”的含义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很容易将低阶思维能力当成是思辨思维来让学生进行“认知”“思考”等内容的学习,这只能发展学生的一般思维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不要盲目地听从他人的观点、不要凭借主观臆断去进行评定,引导学生学会更加客观、理性地去看待文章内容。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课文为基础,结合课文内容去理性思考,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地进行阅读学习,在表达过程中要做到有条理、准确、负责任。
(二)对思辨内容的选取要科学合理
选取“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内容时可以根据“故事、成语、寓言”等材料来引起思辨,但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将启示、感想等作为思辨的核心内容。说明性、阐述类等文本具有更好的思辨性,其中的思辨元素更为直接。思辨性阅读需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发现文中的细节,要不断地提出质疑和假设,这样的文本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平时经常所说的“自主合作式学习”“文本细读”等也都属于思辨教学的范围。思辨不仅是一种思维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方式,它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学习领域,更贯穿于很多的阅读领域及学科之间。
(三)结合不同感官切入思辨训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不应该只是一个任务群,而是应该贯穿各个任务群和日常的阅读、写作、交流等语文学习中。在阅读教学中,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分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的时候,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分析,而不是直接套用“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等概念性名词。小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思维总是很容易进入情境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细读能力。学生在进行表达时,往往过于主观,这会导致所表达的内容缺乏分析。教师要以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分析、表达。在各种语言运用中,都无法离开思辨,学生的批判思维大多是来自课堂上教师对于质疑、反思等的鼓励。对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需要更加科学专业的探究机制,教师应结合相关教学资料开展教学。同时,还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构建更具实效的思辨性课堂。
五、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优化评价方式
相较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可以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在开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阅读教学方式中,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丰富语言实践,促进学生正确地表达语言文字。同时,“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判断、讨论等形式,来梳理材料之间的关系,辨别是非与善恶等,进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同时,其教学方式比传统教学更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也更易被小学生接受。
综上所述,在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阅读教学时,要正确引导学生去进行积极思考、讨论与探索,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让思辨性思维走入语文课堂,在学生的阅读与表达中,培育学生们勇于质疑、自主探索等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问题意识,并提升他们的思考能力。教师要根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内容,勇于打破以往的阅读教学方式,创设新的阅读教学模式。
作者:张聪霞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泉州开发区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