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应运而生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不断走进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发展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面向 2035的教育现代化》和《2020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蓝皮书》的发布,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即教育信息化要从“隐形”走向“引擎”,从“新鲜感”走向“常态化”,从“简单应用”走向“深度融合”。 近年来,智慧校园建设,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一种实践样态。它主要聚焦六大领域的实践探索:互联感知可交互的智慧校园环境、丰富多样可选择的智慧课程资源、多元实时自适应的智慧评价模式、泛在深度可持续的智慧学习发展、专业创新高素养的智慧教师队伍、系统高效全方位的智慧学校管理。 作为浦东新区首批智慧校园建设学校之一,我校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和学校信息化工作基础,对智慧校园建设进行了校本化设计与实践,将智慧校园作为助力学校“智慧教师”发展的重要形态和支撑系统,打造教师发展新场景。
为了使场景建设更符合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在“德能研养”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基础上,提出了“四维四力”的新目标:
1.学习维度:提升数字化学习能力
当前,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知识迭代更新的速度,承载海量的内容,所以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和知识管理,将成为教师与时代同行并持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能力。
2.研修维度:提升网络研修和社群协作的能力
实践证明,教师个体的成长离不开团队。因此,开展基于网络的备课与研修,进行资源传递、知识分享与思想交流,将更好地帮助教师在团队中进行联合与协同。
3.教学维度:提升混合式教学能力
突如其来的疫情,倒逼教与学从线下走向线上,在线学习已真实发生,虚实融合的学习方式将持续深化。因此,教师“线上+线下”的教学能力,以及数字化教学设计与网络课程开发的能力显然将成为必备能力。
4.评价维度:提升数据分析与数字化评价能力
基于大数据的可视化报表将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教师面前,教师要能解读数据背后的教育教学现象、规律和特征,因此,教师数据思维的意识与数据分析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围绕以上“四维四力”目标,我们从六个领域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十一个应用场景:
一、创设教评应用新形态,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运用技术支持实现教学变革,在课程教学中创造出新的技术应用形式,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学校通过多方比较,选用了不影响学生视力的腾讯水墨屏,作为精准教学研究的载体。课前将前测内容关联知识点,利用电子纸对学生进行摸底,精准获取不同学生对前置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课中基于终端采集数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后根据作业数据分析进行个性化指导,探索数据驱动下的大规模因材施教。
学校语文教研组针对传统作文评阅中的问题进行评价改革,老师们围绕“切题与选材、构思与感悟、语言与表达、书写与字数”四个维度,建立标准评价分项库和评语库,在学生完成习作自评互评的基础上,利用高速扫描仪将学生作文快速对应入库,教师借助平台标准化评语库进行个性化评改,在实现“精准指导、追踪态势、分类成库”目标的基础上,助力教师“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能力”的提升。
为解决传统体育教学中“难量化、难记录、难监测、难分析”的问题,学校借助智能手环,对体育课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实时的采集、连续监测、AI 分析,准确评估课堂运动负荷和学生运动目标达成效果,以直观、真实的数据来反思、调整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对于数据异常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引导,并进行课后追踪、归因,进行积极的运动建议,订制个性化运动处方,从而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践行学科评价新理念,实现以评促教的专业成长
实施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评价的设计必须先于教学的设计,因为这样才能让教师明确学生必须知道什么、能做什么、达成标准应有怎样的表现。我们积极探索新技术支持下的学科评价方式变革,先后开发“日常课堂评价”“阶段学业评价”“期末学科评语库”等教学评价平台,使学科评价实时化,动态化、伴随化。
我们以《校本评价细则》为基础,各学科围绕学习品质,重点聚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两个维度,创建优化评价指标,为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可测性。我们针对每一项评价指标,罗列出观测点,规范指标表述语言。为简化评价方式,老师们可通过电脑端、手机端、电子班牌等多终端进行“大拇指”与“加油手臂”等图标的点选完成课堂评价。
我们根据各学科素养重点,分别确定学业成果的分项指标,并制定与之对应的分项评价量规。每次阶段评价,教研组根据事先设定的占比,控制好题量,把握好难度与区分度。同时通过平台的数据转换,可“一键导出”含分项等第与总等第的数据,清晰地呈现学生各能力维度的表现情况,在大数据驱动下,实现校区对比、男女生对比、不同学科发展水平对比、个案跟踪等功能。
在日常过程性评价与阶段诊断性评价数据汇总的基础上,我们开展描述性评价。为体现描述性评价的科学性和丰富性,我们建立了学科评价评语库,评语库从“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业成果”三个维度,围绕“肯定”与“期望”进行设计。“肯定”项是学生值得表扬的描述性语言,“期望”项是学生有待改进的激励性语言。各学科老师可通过校本评语库进行点选、组合、删减或补充,形成每一位学生的描述性评价。
三、构建教师研修新范式,实现个体与群体智慧的联接共享
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个体与群体,尤其是与优秀个体进行有效互动和协同,享受不同教师的智慧和教学成果。我们创设了多层次网络研修共同体,使教师能便捷连接和充分共享教师群体智慧。
学校三校区一办学点的规模,给教师日常教研带来诸多不便。为提高校本研修的效率,我们选用了华为智慧屏,它的多地协同、低延时、白板互动等功能,被有效利用在各学科教研活动中,实现了高效的全景网上教研。
为实现听评课的及时性和共享性,我们开发了手机端听评课小程序,听课教师能提前获知学校的公开课信息和相关的教学设计,听课后及时提交课堂评价。执教教师能够在课后即时查看所有听课教师的评价内容,不仅为个人的教学反思提供了参考,也实现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过程性评价。
四、丰富教学诊断新路径,实现更有效的教学反思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录播教室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利用常态录播设备,开展基于可见的、真实的教学行为的自我诊断,从而实现教师更针对性的教学反思。
我们根据学校教师梯队发展的目标任务,对青年教师提出了开展“自诊式教学观察”的要求,利用常态录播设备进行课堂实录。课后,系统通过 AI人工智能数据分析,汇总教学中教师4种教学行为和学生5种学习行为,并出具一份课堂诊断报告,用作执教教师反思教学的参考。
五、夯实智能时代新基建,实现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和基于资源的知识管理,是智能时代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充分利用智慧校园的互联网络、资源平台,为教师提供广泛的学习空间。
学校结合教学流程精细化管理,要求教研组将集体共研课、教师个人公开课、研讨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课例等上传资源库,形成了可以按学科、年级、课题进行检索的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根据班情和学情进行有效教学设计提供了保障,也进一步拓宽了教师的学习空间。
六、构建智慧教师评价新模式,实现教师个体和群体的数字
画像在互联网环境的支持下,我们同步采集教师学习、发展过程的实时数据,为教师了解自身的专业发展提供依据,为学校对教师的发展状态作出客观评价提供了参考,也为教师个体和群体的数字画像奠定了基础。
围绕教师在学校中教学者、研究者、学习者、管理者、指导者的多重身份,学校构建了数字化网上教师工作室。教师在工作室中开展的办公事务、教育教学、网络研修、班级管理等所有工作数据都被记录,形成系统的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档案袋,与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相对应,并以此作为规划达成度自评与校评的依据。
基于智慧校园背景下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场景建设,给教育带来了生态新图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学校教师发展的内涵、途径与方式,也进一步加速了教育信息化赋能教师发展的进程。
作者 | 陈洁
作者单位 | 上海市浦东新区第二中心小学
来源|摘自《教育》2021年第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