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中国也有古语讲到“人从书里乖,心从玉上德”“酒多人癫,书多人贤”。一本好书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更会让孩子受益终身。新教育实验的创立者朱永新先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的重要性由此而知。然而,在当下这个数字化阅读、碎片式阅读蔚然成风的年代,让孩子们静下心来阅读、爱上文字却成了基础教育的一道难题。对比发达国家,我国的中小学生和教师的阅读量都明显偏低。因此,捍卫阅读,让阅读走进校园,让书籍滋养学生的心灵成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做全学科阅读项目以前,我们也曾试图推动校园阅读活动的开展,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主要原因在于:一个是阅读太过功利化,大多数学生的阅读书目是教师布置的中高考必读书目,学生阅读目的也是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作业,或者是为了应付考试的要求,他们把阅读当成一种负担;另一个是阅读兴趣单一,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集中于某一类书籍,甚至有不少学生只喜欢看漫画,而单一的阅读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帮助是十分有限的。基于此,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我们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上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要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他们爱上阅读,那就必须要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我所在的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中学每班都建有图书角,让学生随时随地有书可读;教学楼每层都设计制作了扎板,方便学生将自己的读书所得在这里进行交流;改建了阅览室并进行合理规划,使其成为教师、学生阅读交流的平台……此外,语文课每周一课时专门用作开展学生阅读;英语学科也开始了英语阅读课;我们还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如经典诵读、课本剧展演、读书汇报、作家进校园等,力图通过这些活动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气息,在学生的心中撒下一颗阅读的种子,引导他们徜徉于书籍的海洋。
回到家中也需要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最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要给他们创设一个属于自己的、舒适的阅读环境。除了布置常规的书架、书橱之外,也可以在书房、卧室床头或客厅一角摆放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书籍,构成一个个的阅读角,让学生在回到家后随时随地都有书可读。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孔子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和阅读都需要交流,在交流中可以享受读书的乐趣,感悟道理,滋养心灵。交流的主体有三个:学生、教师、家长,三者中以学生的阅读为主,教师和家长可以与学生共读,相互分享,以更好地陪伴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生生共读。由于不同个体在思维、学习能力、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小组合作有利于不同思维的碰撞,有利于学生间的取长补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通常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通过小组集体阅读的形式促进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小组式生生共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促进个体全面健康发展。
师生共读。朱永新曾说过:“师生共读共写是一个心灵的窗口、灵魂的寓所、青春的阳台,是一笔人生的精神财富。”师生共读共写,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书籍,甚至可以师生共读同一本书。作为教师,如何让学生爱上书籍、爱上阅读?师生共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架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促进学生的成长。开展师生共读,首先要选好文学作品,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特点选择阅读作品,以自身的阅读高度去引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和学生同读一本书,教师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在师生共读中找到做教师的快乐和阅读的乐趣。
亲子共读。常言道身教胜过言传。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家长最好也要读书。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不可小觑。家长如果能够跟孩子阅读同一本书,即亲子共读,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家长要尽可能地陪伴孩子共读,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为孩子树立榜样。亲子共读中,家长和孩子一起交流、探讨书中的内容,这样孩子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在共读中,家长要耐心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耐心交流和引导,这样家长能够更加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更贴近孩子的心灵,使得亲子关系更加紧密。
“独学而无友。”通过上述三种共读活动,学生、教师、家长之间心与心的距离近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浓厚的阅读氛围中逐渐形成,学生们不再孤陋而寡闻,而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想,这就是阅读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愿孩子们以书为友,对阅读充满浓浓的兴趣,从而让阅读在每个学校和家庭生根、发芽、开花。
作者: 丁永明
摘自《教育》2021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