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 :新时代下全面育人新路径

  • 2021-12-24 15:50:29
  • 来源:《教育》杂志社

当前,为了培养更多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已成为新时代的育人标准,五育并举成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教育方式。近年来,山东省寿光世纪教育集团在“坚守、创新”的精神指引下,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坚持五育融合,通过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开展特色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细、落实。

重视顶层设计,依托环境和活动打造德育特色模式

小学阶段正处于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应当立足于德育教学,依托校园环境和特色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为此,我们以“每天做更好的自己”的校训为引领,坚持“为了成长学生、为了发展教师、为了成就学校”的初心,实施“学本课堂、全息课程、圣贤教育”的发展顶层设计,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首先,在环境创设方面:将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创作成绘画、书法作品,形成“崇圣向党·圣贤少年”“崇圣向党·践行价值观”“崇圣向党·爱我中华”“崇圣向党·孝德先行”“崇圣向党·落地生根”五大校园主题文化。其次,在活动开展方面:依托特色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圣贤教育的熏陶,积极开展“圣贤十星闪耀养成”“经典诵读”“探访圣贤之道”“寻访本地特产和地方贤达名人”等丰富多彩的 活动,让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立足课改实际,构建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智育体系

我校以推进“双改行动”为契机,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聚焦课堂、课程两大载体,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深入推进学本课堂,通过强化理念引领、秉承人文管理、多元评价激励、加强专业引领、理顺课程体系等多种方式,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提升、课程体系建设和学校各项工作互促共赢的崭新局面,促进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在学本课堂的教育背景下,理念的转变带来了课堂的转型,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大小同学的关系,学生不再个体学习,而是变成了小组合作,学生不再单纯地听教师讲,而是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兴趣更浓了,自信心也增强了,综合素质显著提升,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促进全面发展,深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

阳光体育是政府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一项主要措施,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我校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艺 2+1+1”活动,将阳光体育活动与加强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等紧密结合,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身体健康素质,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同时,我们依托延时服务与大课间平台,探索以“社团”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在延时服务中打破年级界限,成立足球、踢毽子、跳绳等社团;在大课间活动中,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主题,开发校本课程—“圣贤操”,以级部为单位开展跳绳、踢毽子比赛,切实增强了学生体质,在全校掀起了体育锻炼的热潮。

探索新路径,不断更新完善新时代美育课程

我校围绕“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加大学校美育工作力度,积极开展课程改革,不断提升美育水平,形成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美育与家庭、社会美育相互联系的美育新格局。我们坚持“全息课程育人”,将美术、音乐、体育、戏曲等社团活动纳入课程,每周定时、定点举行活动。学生可以通过选课走班的形式,自主选择加入感兴趣的兴趣社团。通过日复一日地坚持创设情境渗透环境美、挖掘教材展示内涵美、优化教学展现过程美、艺术实践渗透创造美,学生们真正具备了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每一个孩子的内涵气质,让美育的种子根植于少年、成长于校园。

实现跨学科融合,打造劳动教育课堂新样态

在劳动教育方面,我校重点落实三个“做”。一是“会做”,让每个学生都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真正会做。如在班级内设置劳动岗,本着“我的事情我负责”的原则,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奠定基础。二是“持续做”,让学生在持续完成劳动任务的过程中形成良好习惯。如在寒暑假中,布置创新性的家务劳动作业,让学生坚持养成良好的劳动和生活习惯。三是“乐于做”,通过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

到劳动的快乐。如在校园内开辟劳动实践园、利用仓圣公园的良好资源,通过带领学生种植瓜果蔬菜、植树等,让他们在真实的情景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实践活动,在劳动的实践、创造、快乐中,培养热爱劳动、勇于吃苦、勤于探索、乐于合作、敢于创新的劳动精神,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五育融合是新时代的育人标准,更是学校全体教师的共识。下一步,学校将从思想上、行动上设计和打造各环节、全过程的育人课程体系,不断拓宽育人途径,丰富形式内涵,让学生在五育融合的环境氛围中向上、向善,通过学习、探究、体验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增强民族认同感,成为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者:刘玉梅 韩高波 

作者单位:山东省寿光世纪教育集团 

摘自《教育》2021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