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课后服务作为倍受社会关注的一项“民生工程”,在各地中小学校先后铺开、悄然落地,让众多家长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可诸如“服务时间难称心”“服务质量难如意”“服务费用难免单”等种种吐槽也无法避免,自然会不同程度困扰、冲击学校原本的管理秩序,让中小学校深为苦恼。但每所学校更应该将其视为一门“管理新课程”,在种种困境下去主动发现、自觉珍视课后服务给予学校管理的“催化剂”潜在效应,因势利导,拓宽师生成长的新平台;顺势而为,培育深化改革的新契机;创新举措,激活健康发展新活力。
关注话题日益丰富,家校沟通空间必须尽快拓宽,彼此理解好携手,课后服务应是合作育人形势趋好的“助推器”。
课后服务的出现也必然将家校沟通压力同步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如何消除种种服务质疑?如何化解“众口难调”的尴尬?把好事办好是学校必然担当,主动拓宽沟通空间自然也成为学校释放压力、获取理解、赢得支持的正确选项。关于收费,学校必须提前公开相关批准文件、提前全面了解家长们的意见建议、提前与周围学校充分协商,然后用好各种沟通平台深度宣讲,切实将收费缘由和走向清晰呈现给每一位学生家长,并在服务过程种切实落实好自愿参与的服务要求,用透明沟通赢得理解和支持。关于服务安排,学校必须创新沟通模式,除及早公开服务方案诚恳征求意见建议外,或邀请家长走进“服务现场”,身临其境感受服务实况,即时化解各种质疑;或链接“线上互动”,在交流群里主动呈现家长们关注的特别场景,消除他们的困惑、疑虑、担心;或搭建课后服务成果展示平台,让家长们清楚感受到学生成长效果的同时一起研讨改善策略和提升渠道……家长们必然会充分理解、肯定、支持课后服务工作,进而主动支持和配合学校其他育人举措。
办学责任明显加重,校园应急机制必须及早优化,动力来源于压力,课后服务应是精致管理不断深化的“加速器”。
课后服务在增加工作量的同时也挤占了教师的研修时间,面对必然加重的压力和责任,学校当然不可将其视为临时任务权宜应付,更不能将其脱离教学工作另起锅灶,必须及早将其纳入日常管理,不仅要尽早从不同岗位的实际工作状况全面考量不同教师的课后服务参与方式,还要从不同学科的辅导需求酌情设置课后服务内容,更要精心调研学生兴趣社团的需求状况精准安排和引进校外师资,并切实从机制建设入手推进和规范每一个服务环节。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规范意识、廉洁意识的强化动作清晰在管理制度上、明确在管理过程中、严厉在奖惩动作里。新压力自然会滋生创新动力,课后服务相关机制逐步完善和优化的过程也必然会带动学校对原来管理机制重新审视、深度优化,也会带动干部教师自觉审视自我,自觉见贤思齐,自觉担当作为,学校精致化管理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原本无法觉察的消极机制可能会悄然浮出水面并得以及早纠正,原本无法克服的管理顾虑可能会在崭新机制生成中意外化解,原本让人倍感头疼的“扯皮区域”可能会因服务实践的出现而被主动认领……
育人状态大为改观,教师评价模式必须尽快适应,办法总比困难多,课后服务应是机制创新不断深入的“清醒剂”。
课后服务的出现让原本的评价机制面对“捉襟见肘”“顾此失彼”等种种无法自圆其说的尴尬。如何科学考量包括课后服务在内的工作,充分体现对教师的尊重?如何找到正反激励结合的最佳契合点,呵护好教师工作的热情?如何统筹好校内外服务资源让彼此主动融合、互相增色?这是学校管理者面对课后服务应该保持的清醒既要看到课后服务短期内带来的压力和干扰,更应引导教师清醒地看到其便于分层辅导、利于拓展育人的难得空间,激励校内外教师用心耕耘,切实获得支持、赢得肯定;既要看到课后服务惠及学生家长的一面,更应引导全体教师清醒地看到其利于学校教育、利于学生成长的潜在价值,全神贯注于课后服务的规范过程和创新实践,切实让其充分惠及学生成长。
课后服务应是学校管理的“催化剂”。在课后服务已经悄然纳入校园生活正轨的形势下,每一所学校都必须摒弃“鸡肋意识”,清醒认识、主动发掘、创新发挥其潜在管理价值,才能确保课后服务惠及教师、学生及其家庭,进而拓宽学校办学思路、提升办学水平。
作者:贾宪章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中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