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经费保障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 2022-09-22 16:35:33
  • 来源:中国教育报
  • 作者:邵允振

  9月19日,教育部网站发布的《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0663号建议的答复》中指出,教育部将全面落实经费保障机制,建立课后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服务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统筹利用社会资源,努力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双减”实施一年来,已取得有目共睹的阶段性成效,这充分证明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科学英明,更加坚定了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总结前期的工作,在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广参与”的基础上,加强经费保障,加大资源供给,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确保“双减”工作走深走实、行稳致远,提质量、上水平、增效益,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急需面对的新课题。

  提升“双减”工作水平,必须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只有建立稳定可靠的经费来源保障,才能为“双减”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学校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更好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做好工作。一是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解决好教师取得合理薪酬的问题,刻不容缓。应该看到,一年来,广大教师积极响应号召,广泛参与延时托管,充分体现了教书育人的职业操守和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但无形中延长了教师在校服务的时间。教师参与课后服务,信念的力量不可或缺,但也离不开物质的待遇和保障。二是学校开展多样化课后服务所需的场地器材、设施设备等基础条件,需要经费保障。学校如同一个大家庭,开门几件事:水、电、气、暖常规事项,安保、耗材、保运转等正常开支,一样都不能少。只要有一名学生在学校,学校就不能“打烊”。开展延时课后服务,学生、教师在校时间延长,加快了学校原有设施设备的使用率、折旧率,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开支。学校安保、工勤服务人员等临聘人员超时加班,同样需要更多的经费支出。三是学校在自身人力、财力、物力条件难以满足的情况下,引进社会资源、专业机构,购买校外服务,也需要相应费用。而服务的支出成本需要从学校正常公用经费之外予以保障。为满足上述经费需要,地方政府首先要加大财政经费筹措和补贴的力度,及时将有关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制定更加精准的财政经费保障方案,建立随服务需求动态调整的机制,实现保障的常态化、长效化。通过政府补贴、学生收费,建立政府、家长分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保障机制。需要注意的是,向学生和家长收取费用,收费项目要有根有据,程序公开透明,支出科学合理,保证使用效益。

  提升“双减”工作水平,必须提升管理能力。课后服务参与人员多、范围广、变化快,加上各地情况差异较大,要实现有效管理,必须借助数字赋能、技术加持,建立课后服务信息管理系统,这样才能使“双减”管理更精细、服务更精准、资源配置更高效,保障各区域和全局“双减”工作更加深入开展。一是精准把握数以千万计义务教育学生这一庞大群体多样化、多变化的课后需求,及时分析研判形势,通过数据深度分析挖掘,在纷繁复杂、多变多样的学生需求中找到规律和应对的策略。二是及时了解学校课后服务提供的种类、数量、质量、满意度,对各地区各学校提供校内课后服务的情况进行精准评估,对学校引进社会机构情况有效监管,保证方向、提升质量,防止学校简单变成校外机构的中介。三是全面掌握各地和全国总体情况,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监督,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发布预警信号,指导预测和把控走向,确保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推动“双减”工作在区域内乃至全国范围内均衡优质发展。

  提升“双减”工作水平,必须拓展资源供给渠道。要广开课后服务资源门路、拓展提供的渠道,大力引进各种社会资源,鼓励家长热情参与,争取科技、体育、文艺等其他公共服务部门的支持,包括引进具备资质、符合条件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参与。只有各主体广泛参与,才能不断丰富课后服务的花色品种,更好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广开门路、开门办学,让那些非遗传承大师、能工巧匠、体育健将、文艺达人、科普志愿者等走进校园、走近孩子。

  (作者:邵允振,系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