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命题改革助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 2022-08-01 15:52:27
  • 来源:《教育》杂志社
  • 作者:孙璐

基础教育是关系国家发展、民族未来、亿万家庭幸福的民生工程。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百花齐放”的高质量发展。前不久,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提出了严格遵守课程标准命题,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不得超范围命题和随意扩大、压缩考试内容范围,严禁将高中课程内容、学科竞赛试题和校外培训内容作为考试内容,确保依标命题、教考衔接。其中“积极推进省级统一命题”“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命题”等要求针对基础教育作出了统一回应,同时也显现了“双减”的初步成效。

一、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是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考是指初中阶段的学业水平测试,它兼具毕业与升学的双重作用。2016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学业水平测试为基础,从“一考多用”、减少重复复习、减轻考试负担等方面开启了新一轮的中考改革。其中,中考命题的导向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2018年,教育部全面开展了中考命题评价,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扩大,有序推进,确保质量”的方针,全面推进了中考改革,使中考命题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自2020年起,教育部一直在加速推进全国中考命题改革,2021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提到了“完善全省中考命题体系”,2022年又强调“深化中考改革、大力推动各省(区、市)招生录取综合改革,加快实现省级统一命题,继续组织开展中考命题评估”等相关内容。因此,中考命题改革更为人们所关注。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在基础教育阶段,家庭作业和课外培训的压力太大,不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而且还会加重学生和家庭的社会忧虑,从而破坏了教育生态。2021年7月,“双减”政策正式下发,这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生态调整的重要转折点。从那时起,校外培训机构的数量大大减少;学生的学科学习逐渐回到了学校,家庭作业的负担大大减轻,课外活动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家长的压力逐渐减轻,“唯分数论”的观念被打破,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核心,我国基础教育生态正在发生系统的重构。教育部此前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2022年将继续把“双减”作为基础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22年又是“双减”后的首次中考。尽管各地在中考命题上都有了积极的尝试,但是各地的教育水平存在差异,所以很多省份还是采取地市级自主命题的方式。虽然国家早在几年前就提出了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要求,但就算是那些经济发达的省份,也只是勉强做到了各省的平均水平。如在广东省,珠三角的教育资源已基本达到了高质量、均衡化的水平,但粤北却没有。在江苏省,苏南已基本达到高质量、均衡化的水平,而苏中和苏北地区仅有少数几个县市达到了这个水平。在那些经济条件一般,或者条件不是很好的省份,比如以前的贫困县,尤其是那些有集中连片的贫困县,甚至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在省级区域,如果教育资源不均衡,要实现全省中考统一命题,出题的难度和效度都很难把握,有的甚至是“赶鸭子上架”,难以保证命题质量。根据往年的中考试卷评价分析,超纲命题、试题难度设置不合理、记忆性试题比例偏多以及在试题质量、命题政治方向略有偏差等问题依然存在。所以,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是促进我国基础教育高水平发展、巩固“双减”成果的必然要求。

中考改革的目标是为学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有力保障,提高我国的师资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省级统一命题对于推动中考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系着基础教育高质量体系的建立。它有利于引导各地学校实施课程标准和“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对于学校和学生充分认识自身水平有较大的帮助;可以打破壁垒、降低流动生在学习上的障碍;降低由于各个部门的政策不统一,影响学生的学习发展;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统筹,即意味着同一省份的学生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最终都需要凭借个人的能力去争取高中的入学资格。

近期,浙江省各地中考统一命题的细则也在制定之中,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对此次政策的落地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山西和北京在中考省级统一命题层面都有十多年的改革经验,均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较为成熟的路径。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有1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实行省级命题,其他省份实施市级统一命题,全国共有150多家中考命题单位。教育部再次重申省级统一命题这一政策指向,让每个地域都能培养和选拔更多优秀的学生在未来的高中课堂上表现自己的风采,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表明,未来全国省级统一命题必将是大趋势。

二、课程标准是中考命题改革的“金标准”

中考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一种评价方式。有些人将中考单纯地当做“考高中”,认为这只是一个“升学”的过程,总认为只有高考才是改变学生命运的转折点。事实并非如此,拥有这种观点的人没有真正认识到中考的本质所在,中考其实是对义务教育质量的一次全面、综合的检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始终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只有全面优质的义务教育、平等的升学机会才是推动中考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省级统一命题中,可以行之有效地发挥“指挥棒”作用,为基础教育得以良好地发展作健康指导,使教学质量在基础教育中更加精确地体现。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因此,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能上课”,更要“上好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实现“按标扣本、研教材、精教学”,在因材施教下积极探索教学设计,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核心作用,从思想上、行动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提高。教师也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扎实的基础,注重学生的综合应用,强化开放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学习,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生活的实际情况,为同学搭建一个互动与沟通的平台,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敢于表达,善于沟通,善于分享”的氛围里展示自我。

众所周知,“双减”是我国基础教育方面的一场硬仗,也是一场持久战,关系到1 000多万教师和1.5亿名学生。若要扎实推进“双减”背景下的一系列要求,努力构建学校基础教育大规模提质增效,必须统筹施策。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中考命题是依据课程标准进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版)》于2022 年9月正式实施。自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出台以来,第一次有了系统性的修订。新课程标准是根据“双减”需求制定的,而“双减”的关键举措之一就是推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课程标准作为中考命题的“定盘星”,也是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准绳”。

中考命题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专业性活动,考试的成绩直接关系每一个学生的毕业与升学,所以在题目的选择上要审慎。省级统一命题中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课程标准,其中对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应达到的深浅程度、教学实施方式和评价方式等的清晰表述,是保证试题质量的关键,是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是测试学生掌握教材要求、把握学习能力的检测工具,同时也是检验教师是否能够熟练驾驭教材、把握教学能力的工具。那么,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把“依标扣本”的指导思想牢记于心,熟记每个学段的课程标准,吃透每个学段的教材要求。试题命制得准,才能做到教、学、评的一以贯之。所以,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要努力提升自我的职业道德、核心能力、专业水平,改善教学方式与方法,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课程标准的达标上,不对怪题、偏题、难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切忌超纲、超前教学,要做到在教学中有的放矢。从2014年起,山西省就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考试命题的唯一基础,严格禁止超标准命题,中考不再印发考试说明”,在“一核·六维·四手段”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山西中考命题改革以核心价值为引领,以学科素养为导向,以关键能力为重点,适度增加开放性试题,落实课程标准,不断深化对知识、能力、素养、价值观的综合考查,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毋庸置疑,课程标准才是中考命题改革的唯一依据和“金标准”。

三、中考命题改革助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基础教育阶段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当前,人们对“智”与“成绩”的评价比较重视,对教育、教师的评价,单从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只有将唯分数和升学率的关注点转变为综合评价,才能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高质量发展。其中,中考命题改革发挥着积极的导向功能,为学校推动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保证。以“坚决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为例,由于考试大纲将全国教材中有关各个科目的教学范围大大缩减,明确标注了各个科目的权重、题型和范围,其限制性愈发明显,又由于课程教学越来越固化,造成越来越多的考试出现了机械刷题、死记硬背的趋势,因此,中考命题改革后,回归以教材为基础,统一了教学与考试的规范,遵循“教·学·评”一体化的内在统一。从此,中考命题摆脱了“考试大纲”的束缚,从生产生活中挖掘命题材料,让所要考查的内容都以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出现,把对“考点”的聚焦转移到学校如何教书育人,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研究,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因此,学校应摒弃以考试为指向的传统观念,彻底摆脱“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的固化思维。

中考命题已从专业知识构建向能力立意转化,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和创造力,具体指导学生熟练处理生活、生产中的具体问题,融合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为学生量身打造适合的、多元的教学方式。其中,“项目学习”愈来愈被大家所关注,它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汲取更为完整的专业知识,从而使专业技能得以全面发展。目前,各地学校都在积极开展“项目学习”的探究与实践。北京市海淀区在多年的“项目学习”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实践,不仅在数学、化学、生物、历史等学科领域中建立了优秀的项目学习实例,还在学科教研中设置了“课题学习与指导”的必选课,充分体现了区域教研成果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从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可以看出,它更具有方向性的指引,减少了对学生记忆力的考查,增加了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训练和模拟考试中提前适应。学生有了自己的创新性,更清楚该往哪里使劲,真正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

当前,追求高品质的情境化命题是中考命题的一大趋势,情境化教学更是基础教育改革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情境化教学”的建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现实结合在一起,不会由于不同的学科认识而在感官上产生明显的差异。在传统教学中,学习与生活总是有距离,学生常常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若教师在教学中努力设置真实的情境,尽可能把可观、可感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打破学习与生活的壁垒,让学生与知识建立亲密链接,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价值,并在解题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在情境化命题中,应具有对学科素质的基本考查,不管是宏观的社会环境,还是现实的个体生存环境,或是抽象的概念性环境,都应有任务特性,这些都应当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将其纳入对学科的主要能力考查之中。情境并不是单纯的增加生活情景,不是为了弄虚作假,也不是人为地设置审题障碍,而是要引导学生在现实中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考试变成了学习、历练和成长,而不只是一种评估和冷冰冰的考试分数。可见,情境化命题并非一种简单的命题,它对落实“双减”政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作为教育大厦的基石,基础教育肩负着中国教育和科技发展的重要使命,其中,中考命题改革作为基础教育工程的重要环节,需要整个社会从各个方面为之努力。当今世界,只有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和科技人才,才能在创新方面占有先机。因此,在基础教育发展阶段,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自主发展,这是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早期培养的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在顶层设计上做好规划,充分利用中考命题改革来撬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这是一个持久战,与任何重大改革一样,都需要改革者和参与者保持充分的耐心和勇气,共同营造基础教育良好的教育生态和发展环境,为国家培养新一代奋斗者和创新者。

 

作者: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招考中心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2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