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实价值和实施策略

  • 2025-04-23 10:11:03
  • 来源:《教育》杂志社
  • 作者:魏翠苹

在新时期教育教学背景下,对各个学段学生学科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成为各课程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道德与法治科目作为初中教师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关键科目,需要建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加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培养。但由于传统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的内容、知识及形式等方面太过单一, 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调动学生对其基础内容、理论知识的听课兴趣,最终影响该课程教育价值的展现。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当下学生接触新内容、新知识时特别重要的教育资源。因此,将其融入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加强对基础内容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全面增强道德品质,最终把道德与法治科目的教育价值最大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现实价值 

(一)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涉及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一系列内容知识,有着较为明显的实践性等特征,这对促进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同样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向学生阐述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成为学生心目之中的行为准则与标准。 

(二)有利于进一步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有很多与德、言有关的思想,将这些思想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 “三观”,尤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心智不成熟的时期,对社会等诸多场合中的一些问题还没有正确的认识与认知。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从经典的故事中提取具有正面特征的观 念。以《论语》中“道之以德”这句话为例。这句话指的是人弘扬君子之道,进一步得到修己、齐家等精神品质。又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立德方面提到的《道德经》中“圣人 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例。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向学生说明了身为各个领域的领导干部需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立身、处世等。 

(三)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道德修养水平 

在帮助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时,教师需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技巧,尤其不能基于道德与法治分离的教育教学方式向学生传递内容、知识。同时,在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还需要把道德价值观融入教学之中,这样往往有利于学生接 触到更具针对性与全面性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 的问题 

(一)未能真正、正确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涉及的内容知识 

当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理解并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诸多方面的内涵与价值等知识内容。在这一基础上,有效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想境界,增强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认知程度。然而,部分教师在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时,因所采用的方法不当,无法契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日趋减弱。这是由于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和觉察到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上述文化的重要价值与深远意义,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成效。 

(二)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内容时缺少实际操作环节的设计 

对于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科目而言,涉及的内容、知识比较丰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时常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植入的一部分。尽管这些教师在传授环节加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但能不能在课堂上切实落实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一,在实际操作环节中,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知识的 认识并不够,所以在教学当中未能及时详细讲解、说明,同样无法在教学中实际体现,这从根本上影响学生对内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其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实际操作环节的经验积累,如教师经常在教材中汲取内容、知识,却不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内容、知识展现出来的意义及价值。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内容与理论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对初中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自身学习的难度,带来了 诸多负担,进而直接影响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 

(三)该阶段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之中的互动并不充分 

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教学的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和自身之间的对话,学生是主体角色。所以教师需要在平等、公平的基础上对待学生,尤其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但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能力与经验,致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出现不密切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有关的知识内容,这使得学生无法更快融入课堂,也就难以凸显出自身在能力和素养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 

(四)融入过程中教师选择的方法单一、低效且不契合实际情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很多方面的思想观念,但是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往往选择的方法比较单一。这样的方法将当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在课堂内无限的穿插,难以让学生得到最佳的听课效果,原因在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太过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对所涉及知识内容的学习兴趣。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法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且正确运用相关的知识内容 

首先,教师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时,需要在合理的基础上设置教学目标,这样有利于在今后、未来正确运用相关的内容知识,真正提高当前道德与法治 教学的整体效果和质量。

其次,教师要重视课堂上已经设置好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涉及的内容、知识是非常丰富的。那么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将内容、知识完整地串联起来,凸显其价值。例如,在第一单元 “成长的节拍”第三课“发现自己——做更好的自己”教学中,教师引入名言或者生动、具象的典故。如礼仪的 名言“礼者,敬人也”,使学生感知到礼仪的重要性及意 义。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会涉及多个方面的名言典故。教师需结合教学目标、学生心理需求等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内容。长此以往,学生定会在潜 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教师在传授知识内容时,要利用较多的时间进行学生思想上的灌输,这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究,分析怎样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尽快把握和熟知这些内容知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新时期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知识的价值有深刻的了解。如在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内容中,教师把新时期中无私奉献的人物、英雄的相关故事作为单元知识的导入部分,间接激发了学生对单元基础内容、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性。 

(二)进行多种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融入,除了必要的内容、知识讲解和氛围营造外,教师还需要设计、组织多种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让学生将所学的基础内容、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这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教师所传授内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内容中,教师在课堂教学前,首先让学生在充裕的时间中收集有关友谊的典故,随后在课堂上分享、讨论。教师随机选择其中的一个典故,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参与情景剧的表演。值得注意的是,在表演情景剧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典故中的人物形象等诸多情节进行仔细揣摩,这会加强学生对主题“友谊”的理解,且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又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引用“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 为,则无不成也”,借此在一定程度上向学生阐明积聚众人力量与智慧的意义,间接引导学生在今后面对友谊中的矛盾与困难时能以正确的思想解决。 

(三)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德增加师生之间 的互动性 

道德与法治科目的教育是目前教师落实新时期德育的关键手段,为此科目所包含的内容、知识会有明显的德育特征。另外,道德与法治教育和之前的德育是不同的,它既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实际状况,也重视学生对道德规范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吸收情况。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在熟知课程德育目标的基础上,缩短自身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增强两个角色之间的互动。 

例如,在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诚实守信”内容中,教师需要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德,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诚实守信”的含义及重要性,促使学生培养良好、稳定的道德品质,如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 关“诚实守信”的古诗词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中。 

(四)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且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不论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还是在科目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应处于主体地位。为此,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时,教师需要在熟知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对新的内容、新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内容、知识比较宽泛,这些内容、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以其自身现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等还不足以很快理解并消化。再加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环境的缺失,更加大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知识的理解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契合实际情况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第三课“青春的证明—— 青春有格”内容中,教师首先出示了一个平时书写字体的田字格,紧接着在田字格内与田字格外分别书写一个 “格”字。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对比、分析如下问题:“是把字写到格子里,还是格子外呢?哪种方式更好一些呢?”在学生激烈的讨论中,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探索有关“格”字的经典名句。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带领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对没有学过的基础内容、理 论知识进一步分析与解读,更符合当前初中阶段学生认知方面的特征,间接使得学生意识到“青春有格”的真实含义。 

综上所述,若想提高各个学段内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程度,才能够切实实现新时期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面的目标,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基础内容、理论知识的同时继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见,在这样的教学环境内,学生所得到的内容、知识会越来越多,其效果会越来越好。对此,教师要真正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未来学习的影响及重要性。

作者:魏翠苹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胜利花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