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的学校管理观,集中体现为“战略意识”与“战役本领”的有机结合;这又根源于“气”“识”——为国家民族 计深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教育的人民性。在于漪看来,战略是宏观指引,办学首先要有战略意识,战略意识决定办学格局:要站得高一些,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要站在时代高度、战略高度和竞争高度来思考办学的总体要求,要抓关键突破口追求高远的精神境界。其次还须要有过硬的战役本领——即在战略统率之下,练就打赢战役的战术本领。譬如立体推进,实施综合育人;以德为先,德法并举,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花力气抓好教师队伍,让每一人都散发光芒。最后,校长要勇于攀登教育家高峰,坚持实践修炼,树立精神风范,勇做教育家型校长。
1985年8月,于漪被任命为上海市第二师范校长。通过短短三年的努力,学校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1991 年被评为“全国中等师范学校办学成绩显著单位”。卓越的办学成就,源于高超的战略意识与过硬的战役本领;进一步向内探求,这又源于丰沛的“气”“识”——一切为民族,一切从国家民族出发思考教育问题!
一、战略意识决定办学格局
在功利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育人不啻于打一场战争。要打赢这场战争,指挥官的战略意识至关重要。从于漪的办学实践来看,打赢“育人”战争,首先须确立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教育的人民性;其次是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再次是以校风建设为关键突破口,为学校创造良好的小气候。
(一)坚守人文主义理想
于漪一生,有过几次转身,每一次转身都转得意外,也转得漂亮——大学专业学的是教育学,刚工作时教的是历史,这是第一次转身;继而改教语文,这是第二次转身;80年代做校长,这是第三次转身。令人赞叹的是,无论转身做什么,于漪都做得意气风发、一骑绝尘。原因就在于她身上始终洋溢着一种古往今来仁人志士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心气高远,心怀天下,志在千里,始终张扬一种人文主义理想——为了人、围绕人、激发人、成就人。
其实做校长,对于漪来说是无心插柳。她不想做校长,因为她不愿意被复杂的人事关系捆住手脚。她喜欢纯粹,痴迷教学。她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认认真真做一名好教师,“树中华教师魂,立民族教育根”,是她终生奋斗的宏伟目标,是她始终不变的精神追求。办学,是她临危受命、一切为民族的一次迎难而上,也是她立足教师、超越教师的一次自我升华,更是她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张扬人文主义的一次光辉实践。因其无私,所以“气”高;因其“气”高,所以多“识”;因其多“识”,所以善“行”。
于漪的办学,始终指向人,指向学生。在她眼里,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是宝贝,是目的,而不是被漠视被搁置被耽误的工具。她认为,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人;什么是中国教育,就是培养有中国心的人;什么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就是为中国人奠基的教育。因此基础教育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想得深一些,要面向现代化,要致力于民族振兴,要树魂、立根、强基、储能,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不是重术轻人,育分误人,培养背功很好的“机器人”。
盖因其人文主义的理想,在中国的基础教育界,于漪出身草根,乃成一代大家:70年如一日,始终植根中国大地,心系育人大业,以如火的激情,如水的智慧,激励、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中国教育人怀揣梦想,砥砺前行。
(二)站在山峰上看问题
校长应该怎么做?于漪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但她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她出身草根,长期站在讲台上,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民教师——她的根子扎得深,扎得正,她的心向来连着民族,连着孩子,连着未来。她之所以能成为教育家型的校长,首要因素就一个字:高。她的站位很高,心气很高,眼光很高,她习惯于站在山峰上看问题,而不是蹲在山脚下看问题。她的精神自由地向着高远处升腾。这与于漪独特的求学经历、强烈的学习精神与纯粹的精神境界息息相关。于漪强调,要站在时代高度、战略高度和竞争高度来思考办学的总体要求,要在宏观上有较为科学的总体设想,把学校办成社会主义学校的样子,办成学生成长的乐园。
战略意识之高远,首先体现在办学思路上。20世纪80年代,“二师”的办学环境很不理想。在社会上,金钱拜物、享乐思想流行一时,不断冲击着师生的思想。在教育领域,普遍推崇知识教育,高度重视“双基”训练,而在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方面有所缺失。在学校内部,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缺乏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师地位待遇不高,纪律松散、工作懈怠屡见不鲜。面对现实困境,于漪毫不畏惧,她认为办学首先要做到三个瞄准:一是瞄准 21 世纪的教育,努力把 80 年代的师范生培养成为21世纪的教育骨干;二是瞄准国外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的教育,从严治校,发愤图强,办出水平;三是瞄准国内、市内兄弟学校的办学经验,博采众长,力求少走弯路,办出特色。基于此,她一出手,就比别人高一大截:站在制高点上积极求索,抓人的思想境界,抓人的业务素质,两代师表一起抓,力促风气之转变,形成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愈是面对难题,愈是显出于漪的“气”与“识”。她的办学智慧如同启明灯一样,不但在当时能够引领时代,即使在今天也凸显出卓尔不群的价值。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办学生态日趋窘迫。此时,重温于漪“站在山峰上看问题”的办学智慧,具有格外深远的意义——因其“本”固,故而“气”足;因其“气”足,故而“识”高;因其“识”高,故能“行”远。
(三)创造良好的小气候
学校治理,不但要站在山峰上看问题,还要俯下身子洞察幽微,在纷繁复杂中拎出关键问题率先进行突破。于漪认为,良好的校风是办学的精神支柱,要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批评和抵制歪风邪气:社会上允许的,学校不能都允许;社会上流行的,学校也不一定都提倡,不能把学校文明的水平降低到社会上的一般水平。办学者要有火眼金睛,提倡什么、允许什么、抵制什么,心中要一清二楚。关键是抓人、抓思想、抓精神,以校风建设为关键突破口,树正气、压邪气,力求形成良好的学校小气候。
具体如何做呢?于漪四措并举,打出了一套利落的组合拳:堵疏结合、强化训练、统一步调、齐抓共管,取得了不俗的教育效果。首先要“敢”字当头,敢抓敢管。敢于在学校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敢于批评和抵制歪风邪气,排除社会上不良影响对师生的干扰,同时大力加强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是深谙学生的心态,坚持正面引导,在“善于”上下功夫。再次是制定一系列校纪校规,强化行为规范的训练。根据师范生培养目标,针对学生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学规、食规、宿规、会规、劳动规章等,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提高自我约束力,自觉遵守纪律。最后是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形成教育合力。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形成了“三线一面”的格局,即政治课、年级组(班主任),团与学生会三条线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面上,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在课内外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效果。
于漪创造良好小气候的认识与实践,既符合普遍性的教育规律,又具有极其鲜明的个人特质,其内核表现为三“高”,高起点谋划,高水平统观,高质量突破。突破的重点是以“大”谋“小”,以“小”为“大”,敢于用良好的小气候去影响社会大环境。
二、历练战役本领
打赢育人战争,不仅需要高超的战略意识,还需要过硬的战役本领。从于漪的办学实践来看,特别值得深入领会的战役本领有:立体推进,实施综合育人;以德为先,德法并举,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因势利导,标本兼治,造就一支能打胜仗的良师队伍。
(一)立体推进实施综合育人
对于漪来说,育人是使命,更是生命。她从教70年以来,都在殚精竭虑地回答一个具体而宏大的命题:育什么人,如何育人,为谁育人;都在兢兢业业地实践这个理念,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育人,是一道分水岭,普通教师总是习惯于猫着身子就分论分,而教育大家总是全心全意践行育人使命,多管齐下实施综合育人。
育人,在于漪看来不是一种口号,而是基于使命的一种战术本领,是一种战略统观下的综合战、持久战。首先是要排除干扰,树立全面的质量观,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逐步克服见分不见人、见局部不见整体、见眼前不见长远的弊病。并且“要研究和深入到学生成长中的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心灵世界,在他们金色年华的时代,要以德育为核心,促进他们生活上健康、开朗、自理、自立,促进他们爱学乐学,善于求知,勇于探索,促进他们丰富心灵,提升思想,奋发向上。”更加重要的是,要学会按照规律办事,立体推进,实施综合育人。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于漪就突破了单一的必修课模式,实现了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这在当时是极为可贵的。在必修课上,于漪强调要自觉站在育人
高度,加强德育渗透,促使教学目的更加明确,教学过程更加科学,教学手段更加先进;备课组要加强集体备课,深入钻研教材,优化课堂教学,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追求立体化、多功能的育人效应;结合教材列出训练要点,课内外结合,分年级落实基本功的培养。在选修课上,总的做法是排入课表,全面普及,长短结合,逐步到位。共开设学科深化类、专业技能类、艺术体育类等三类15门课程,总共380课时,达到了国家教委规定的选修课占总课时 7%~15% 的规定。在课外活动上,以服务性、教育性、发展性、系统性、可行性为原则,因地制宜,规范开展相关活动,如坚持“七定”,定时间、定地点、定项目、定教师、定年级、定标准、定考核——特别值得点赞的是“定标准”“定考核”,其思虑之密,规范之严,要求之高,即使放在今天也是难能一见的。在教育实践上,于漪强调说:“教育实践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讲究整体效应。我们在组织教育实践活动中,努力按照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学校师资与小学师资力量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做到计划落实,检查落实,尽心、尽力、尽职地搞好教育实践。”
对于无处不在的诱惑与干扰,于漪始终目光警惕,她一直在思考,在呼吁,在探索,如何将育人进行到底!她指出必须研究人,研究学生和教师这一最重要的、活的因素;她主张按规律育人,带领一大批教师扑在课堂教学上如醉如痴;她警惕技术办学,主张加强文化育人;她呼吁必须继承传统,扎根中国,给学生一颗奔腾的中国心……目的就一个,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在于漪看来,要把学校办成社会主义的样子,办成学生成长的乐园,必须一手抓“依法治校”,一手抓“以德兴校”,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于漪强调说,法治是具有强制性的他律,是一种刚性的惩戒;德治是提倡性的自律,是一种温性的约束。依法办学和以德兴校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但两手都硬,并不等于面面俱到,平均用力。于漪特别指出,在中小学校,面对青少年学生,“要强调德教为先”“靠的是自我教育”“靠的是思想先行,说清道理”“管理要思想先行,制度到位,要让学生懂得为何要定制度,为何要遵守制度”,只有思想先行,德教在先,然后才是管理到位,强化训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两手都抓、两手都硬。这一认识展现了于漪敏锐的眼光与高超的智慧。
两手都硬,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刚柔并济,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于漪指出,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爱”,这种爱是“大爱”。校园文化建设须抓好三个层面:一是实践层面,文化不是标语、口号,是要实践的;二是制度文化,一定要使学校把教育理念化作针对性制度,以适应师生内心的需求;三是精神层面的文化,教育多元和谐,最后着力的都是学生精神层面的提高。教育人的精神层面是心灵养育,是教师以自己的人格培育学生的人格成长,以自己的高尚情操熏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有高尚的审美观。
于漪深谙辩证法,她目光敏锐,看得很深。在她看来,法的背后是人,立法的目的是育人,立良法行良治才能更好地育人,因此不能为法而法,搞繁琐哲学,以法压人,她对此保持着足够的警惕。只有坚持以德为先,育人为本,才能持续提高依法治校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良治”,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三)让每一个人散发光芒
校长的首要使命是什么?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于漪认为,校长的首要使命是抓好教师队伍,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抓好教师的自身素质与团队精神,真心诚意地让每一个人都散发光芒。她说:“学校的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要办好学校,追求高尚的教育境界,关键在于抓好教师队伍。”
人,是关键驱动力,更是目的。这是于漪一以贯之的主张,这既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息息相通,亦与现代领导学的精髓紧紧契合。它强调要加强人的自我管理,要以德为本,让人成为决定自己命运的根本因素。抓好教师队伍,在于漪看来,须要有攻坚克难的大本领。首先是以“一身正气,为人师表”作为办学的精神支柱,作为全校师生的座右铭。要“反复强调教师应该加强自身修养,堂堂正正,光明正大,在学生心目中能形成高大的形象;强调教师的德、才、识、能,尤其是事业心、责任感应成为学生的榜样、表率;强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具有示范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注意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方法,树正气,压邪气,对有损教师形象、有损师德的言行展开批评,防微杜渐。”其次是抓好教师的团队精神,提倡以大局为重,反对不当竞争;特别是满心热忱地培养青年教师,创造机会让他们显露聪明才智。第一,与他们在感情上沟通,百倍爱护,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帮助,充分肯定他们的长处,也真诚指出他们的不足。第二,要采取教育评优的办法,加强岗位练兵。于漪说:“我做校长,最大的事情就是培养青年教师。我进入课堂听课,听完课评论,听一节课,起码评两三节课,要站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来评课。我倡导的是‘活的教育学’,要让老师觉得上这堂课是师生都有收获的,要知道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不足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不足,应怎样改进。”再次,干部要身先士卒,增强学生“为师”的意识,以“师表”的要求严格塑造自己的自觉性。最后,师与生双向促进,教与学双向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扎扎实实提高质量。
办学,是以人育人、以心动心的事业。因此校长的首要使命,是不遗余力将教师队伍抓好,这是提升办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通观于漪的办学实践,她很善于做人的工作,善于抓住人心,善于提振人的精神,进而把学校办成心意相通的家园,办成师生成长的乐园。这对今日办学治校的启示是:抓教师队伍,就是通过创设最佳发展环境,促进“人”的回归,表达对“人”的观照——让教师更多一点专业发展,更具一份职业尊严。
三、攀登教育家高峰
打赢育人战争,首在战略,要在本领,关键在人。在于漪看来,校长是基础教育的领军人物,是师生的领路人,是学校的灵魂,必须要追求高远的教育境界,要敢于攀登教育家高峰。
(一)校长要坚持实践修炼
眼下,我们正阔步行进在迈向教育现代化的征途中。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人,尤其是现代化的领军人物。校长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核心。在多元经济并存、多样文化碰撞的十分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办学必须要志存高远,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育人方向,弘扬先进文化,拒绝急功近利,守护社会文明,消弭喧嚣嘈杂。这无疑对校长的人格与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习于漪好榜样。新时代的校长须持之以恒,在实践中不断地修炼自己: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校长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站稳中国立场,坚持人民性,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二是具备正确的教育思想。它是学校现代治理的“核”,校长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确保先进性;要有文化定力,不为时风所动,坚持以育人为导向,用正确的思想引领办学。于漪指出:“教育思想关系到学校的全局。办学方向、治校方案、组织怎样的教师队伍,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等,无不以教育思想总绾。因而校长必须具备正确的教育思想,努力探索并力求通晓基础教育的规律。”三是塑造自我人格。“一身正气,为人师表”“在当今,就是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对党的教育事业赤胆忠心,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堂堂正正,光明正大,按党的方针、政策办事。”[于漪 .于漪全集:第 1 卷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90.]同时,校长还要有人格魅力,要用人格来感染教师与学生,引领师生健康成长。四是专业水平的修炼。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学生的好教师,是教师的教师。因此,校长更要讲业务,懂业务,精进业务,要把根扎在教学一线,做专业上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带领教师深入研究业务。五是历练教育管理能力,要崇法贵德,抓好依法办学与以德兴校;统筹协调好内与外、人与物、师与生等各方面的关系,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关键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让每一个人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岗位上闪闪发光。
(二)勇做教育家型校长
坚持实践修炼,目的在于锤炼“气”“识”,成为教育家型的校长。于漪以她独特的办学实践,树立了中国基础教育教育家型校长的光辉形象。何为教育家型校长?考察于漪的领导素养,其要有四:首先是“教育”,这是基本前提。校长须是一位教育的专业人士,是教师的教师,洞悉教育趋势,遵循教育规律,掌握教育技能,不能是教育的门外汉。其次是“领导者”,这是重要基础。他(她)首先应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站稳中国立场,坚持教育的人民性;然后要像《孙子兵法》讲的那样,具备“智信仁勇严”等人格品质,重点做好三件事,定战略、抓专业、带队伍;同时“具有管理的才能,具有民主作风,善于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推进学校事业健康、持续地发展”。再次是“思想智慧”,这是核心关键。教育家型的校长必须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不能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总是零碎地、随机地贩卖别人的想法。最后是“精神风范”,这是魅力源泉。在更高的意义上讲,校长其实不是一个岗位,一个阶层,一种身份,而是一种精神风范,一种站在制高点上勇于求索,不断“加强自我修养”“跟随时代奋力前进”“有丰富的智力生活”,追求高远精神境界的精神风范。
一句话概括,所谓教育家型校长,就是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努力追求高远的办学境界的教育领导者。虽然不是每一位校长都可以成为教育家,但是每一位校长都应该具有教育家的精神。这是办学的内在需求使然,也是社会大众对校长的殷切期待。
(三)校长须有丰富的智力生活
丰富的智力生活,是“气”“识”的源泉,也是“行”的动力与保障。于漪强调说,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文化王国、文明高地。因此,校长必须要有丰富的智力生活,须是文化人,文明人,身上要有书卷气,要具有学者气象。当前,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向前推进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作为学校的领军人物,校长在实践之余,必须要多读一点书,多读一点“磨脑子”的书,多读一点具有时代气息的书;博观慎取,勤学善问,要在批判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研究学生,深入洞悉学生身心脑的发展规律;指导教师,帮助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师的教育修养;领导教育活动,深入到师生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与师生一起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确保校长具有较高的教育学理论素养与实践智慧,确保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
于漪很喜爱闻一多先生的《红烛·序诗》,更经常以此激励自己的思想言行,她认为这些诗句深刻地道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道出了红烛精神的精髓,在于始终不渝地为他人的成长与欢乐作奉献,更道出了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积淀与精神特质,标明了千百年来无数华夏仁人志士的生命坐标。作为一校之长,我们要用心培育这种精神风范,在智力上、文化上不懈追求,为师生的成长、学校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
综上,于漪的学校管理观,科学地探讨了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办学治校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实践价值。第一,其办学治校的智慧,集中体现为“战略意识”与“战役本领”的有机结合;这又根源于“气”“识”——从国家民族角度思考教育问题。即办学首先要有一股“气”,气魄、气概、气势、气量;志气、勇气、骨气、正气,即志向远大,胸怀大局,无私无畏,具有把学校办好的凌云壮志。关键是要有“识”,眼光敏锐,善于透过历史看未来,透过现象抓本质,透过复杂谋关键,具有自己的个性化的思考与实践,绝不局限于一时一地一事一物。第二,战略是宏观指引,主要指向的是领导者的“气”与“识”,解决的是打不打、为何打、打什么的问题;战役本领是执行能力,主要指向的是“行”,解决的是怎么打、如何打赢的问题。第三,打赢育人战争,首在战略,要在本领,关键在人。校长须志存高远,敢于追求高远的教育境界,勇做教育家型的校长。
作者:马玉文
作者单位:上海市育才初级中学
来源:摘自《教育》2021年第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