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育人环境监测推动学校教育现代化

  • 2022-10-08 10:33:42
  • 来源:中国教育报
  • 作者:顾春明

  ■教育前沿·关注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长三角规划纲要》)提出,研究发布统一的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协同开展监测评估,引导各级各类学校高质量发展。为贯彻落实《长三角规划纲要》,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用以动态监测长三角教育发展进程,评估政策实施成效,推动长三角扩大优质教育供给,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

  指标体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的目标,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沿着学习者、学校、教育体系、教育治理等四个层面的现代化以及服务贡献、影响力两个方面教育功能的逻辑展开,六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学习者全面发展、学校育人环境、现代教育体系、教育治理水平、教育贡献度、教育影响力。

  学校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直观体现

  在学习者、学校、教育体系、教育治理四个层面的教育现代化中,学习者的现代化是核心,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教育现代化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核心目标;学校教育现代化是载体,教育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从学校教育现代化着手;教育体系现代化是方向,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依托,是新时代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其中,学校教育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所以说,学校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最直观的体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必须从学校教育着手。学校教育现代化表现为以发展为基本取向,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在目标、管理、办学、过程、手段、质量等多个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适应的过程。在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下,学校教育现代化应推进“五个转变”:发展重点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关注结构优化转变,发展方式由注重刚性保障向更加关注弹性供给转变,发展要求由注重达标考核向更加关注特色品牌转变,发展取向由注重条件建设向更加关注学生成长转变,发展评价由注重水平高低向更加关注人民满意转变。从实践角度看,如何构建一个具有方向引领和指导意蕴的学校教育现代化框架和指标体系,是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指标体系以“学校育人环境”为主题构建学校教育现代化评价模块,就是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迈向教育现代化的积极尝试。

  长三角“学校育人环境”的指标内涵

  学校教育现代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在指标体系中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表达。

  “学校育人环境”指标构建基于四个原则。一是目标导向原则。充分体现党和国家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方向和具体要求,体现学校改革发展相关法规、政策的相应要求,设置导向性、集成性、代表性指标,满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要求。二是问题聚焦原则。立足国情教情,反映现阶段长三角区域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选择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实践探索中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指标,特别选择一些与破解区域及各地教育发展重点、热点、难点问题高度相关的指标。三是系统全面原则。既全面反映学校教育思想和观念、课程和文化、制度和管理、技术和物质等全方位的现代化,又重点突出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和条件环境等核心维度。四是可比可行原则。指标选取既着眼于与国内地区的比较,如长三角区域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的比较,又考虑进行国际比较。

  指标主要聚焦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和条件环境三个核心维度,设置了“课程建设与教学能力”“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条件与环境建设成效”3个二级指标。涉及的监测点既有一般性的办学基本要求,也有高质量优质教育方面的引领性目标要求,集中反映现代化学校的育人能力和环境建设水平。“课程建设与教学能力”指标部分,重点关注校长课程领导力在课程建设中的关键作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解长三角区域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状况;体现国家关于加强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政策导向,对实践教学课时占比给予关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双一流”建设的要求,设置了国家级一流课程及一流专业建设点、高等职业院校“双高”学校及专业、普通高校“双一流”学科(方向)数等核心指标,体现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监测方法。“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指标部分,首先关注师德师风问题,设置了“大中小幼教师师德师风水平”指标,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其次关注教师规模数量问题,采用“生师比”这个国际通用指标进行监测;再其次关注各学段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环节,如学前教育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比例,中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普通高校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及心理健康教师师生比等,体现了师德师风与专业素养并重、教师总量与结构问题同时关注、指标系统设置与重点突出兼顾的监测导向。“条件与环境建设成效”指标部分,超越了传统的关注硬件建设和办学条件的指标设置模式,基于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主要聚焦信息环境、班额环境、学习环境等三个方面,着重引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适度班额办学以保障学生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并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扎实开展学校育人环境与教师队伍建设监测

  首先要推进区域一体化监测。学校育人环境与教师队伍建设是长三角教育的重要议题之一。开展学校育人环境与教师队伍建设监测,是新形势下学校育人环境与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创新,是加快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的有益探索。长三角区域肩负为全国探路的重大使命,要把区域一体化发展作为推进学校育人环境提升和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把监测评估作为诊断学校现代化质态的有效机制,在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中增强协同、共破难题、共享经验,实现学校育人环境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升级。

  其次要探索专业路径。开展学校育人环境与教师队伍建设监测,提升监测评价基础能力是关键。要按照教育部部署要求,基于多源数据采集与整合,建立规范的数据采集、审核、分析系统,形成区域教育现代化动态监测机制;基于长三角问卷调查抽样方案和调查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好学校校长领导力、教师师德师风状况、学生学业负担指数等相关调查;建立健全国际可比数据的获取途径,为国际国内比较奠定基础;建立监测结果信息公开及发布制度,为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各界提供信息服务。要在监测实践中积累经验,建立健全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及时预警、有效改进、信息公开及问责制度,构建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监测长效机制,助力长三角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最后要加强监测评估科研。近年来,长三角部分省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多个教育监测项目,在监测流程、方法、技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协同开展教育现代化监测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展学校育人环境与教师队伍建设监测,要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研究,在监测实践中动态调整监测指标体系,优化监测评价工具,完善监测制度构架,推进监测评价结果应用,持续提升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监测的能力水平,打造长三角区域教育现代化监测品牌,为其他区域和全国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作者:顾春明,系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