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循证实践在教育领域产生的影响日益深远,以证据为导向的循证教学受到了广泛关注,一线教师该如何开展循证教学?
首先,教必有 “据”,依“据”进行,因“据”论教。
教师要突破经验的桎梏,需要从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出发进行施教和论教。如心理学领域中关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心理活动过程、学习过程机理与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结论与成果,社会学领域中关于教学的社会性、课堂交往互动、人际关系的研究结论与成果,脑科学领域中关于大脑的认知特点、神经结构与科学用脑方面的研究结论与成果,教育学领域中关于教学本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结论与成果,学习科学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研究结论与成果等,教师要依此生成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时序和策略。当然,这个“据”也指学生真实学习的表现和表达,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依照其是否真实发生进行调整、反思和改进,在循证中提升教学的质效。
其次,教必有 “艺”,基于证据,融合智慧。
怀特赫斯特指出:“循证教学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主体能动性与教学经验的否定,相反,其使教师的教学诊断与决策有了科学的依据和支撑,从而使教师的教学行为趋向精准与高效。”由此可见,循证教学是指基于证据的教学,并不是单单地囿于证据的教学,它强调的是教师在证据的规引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融入自身的智慧和学生的期望追求最优化的教学,它隐含着教学艺术和创造。这便是循证教学的贡献,突破了科学主义的牢笼,关注到教学对象、实施主体的需求和智慧。基于证据,关注需求,融合智慧引导学生学习,并在三者互动和互证中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因此,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是循证教学的内在诉求。
最后,教必有 “研”,“研”在其中,教研相长。
证据是教师循证教学的核心要素,教师如何获得有用和有效的证据?除了教师持续学习以外,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研究——教师扎根课堂,关注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研究。因此我们也可将循证演绎为用事实说话,做有依据的判断。研在教中,克服了“教学凭经验”的弊端,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精准性和科学性,同时也解决了教师研究与教学实践“两张皮”的问题,使得教与研相须互发,教师能像医生一样,体会到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使得自身的专业成长更有效和令人满意。教研合一,既凸显了教师课前基于证据的设计,又驱动了课中基于证据的积极干预以及课后基于证据的反思改进,这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也为教师教学专业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基于经验的教学转向基于证据的教学是教学理念的重大变革,它必将引发教学方式等一系列要素的变革。教师必须参与其中,并贡献出自己的实践智慧。
作者:朱连云
作者单位: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