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高校文化传承创新
高校不仅是知识的殿堂,也是文化的堡垒,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高校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大动力。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阵地,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将其精髓深植立德树人的精神沃土,推动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工作迈向新高度。高校不仅要在理论创新上取得新突破,更要在实践探索中结出硕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文化力量。
坚定高校文化自信
在思想引领上“知重负重”
凸显高校文化传承的历史担当。教育的核心使命在于培育人才,它既是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摇篮,也是促进文化传承,维护文化稳定、完整与连续性的关键力量。在构建系统的教育体系过程中,高校应始终担当历史使命,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根基,以培养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为己任,确保中华文化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得以赓续不辍,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勇担培育创新人才的时代重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高校进一步明确了自身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战略定位。高校不仅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传授,更要致力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助力他们成长成才,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满足文化文明传播的现实需要。高校作为思想碰撞与知识创新的殿堂,要发挥学科专业领先、研究实力雄厚的独特优势,自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教学与科研的指南,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灵活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解答现实问题,致力于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深刻关怀,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文化自信。此外,高校应发挥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文化对话,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繁荣。
强化文化凝心铸魂
在争创一流中“创新创造”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做好理论研究宣传阐释工作。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学术优势、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致力于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通过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不断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从整体上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逻辑和结构体系,挖掘其背后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高校文化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学派,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文化领域深耕细作,强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融合,推动文化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在这一过程中,高校需秉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核心理念,扎根于中国实践的沃土,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展现中国文化的自信与魅力,以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惠及国家和人民。
融入“大思政课”体系建设,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故事。将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度融入课程体系,是强化思政教育的关键路径。高校应通过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思政课的核心内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认同,拓宽思政教育的实施维度。此外,应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采用主题教学、翻转课堂、虚拟仿真等形式,讲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故事,提升思政教育成效,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价值认同,以文化滋养与价值引领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思政素养。
丰富文化育人实践
在彰显特色上“出圈出彩”
坚持文化传承,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高校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源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强化文化育人,通过文化铸魂、引领与传承,塑造特色鲜明的校园精神风貌。高校教师应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在赓续中华文脉中,以丰富的道德哲学与艺术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绽放光彩。
坚持文化引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校应深度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于人才培养和精神文明建设之中,确保这些精神力量在细微处扎根,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深挖红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校园文化项目,以思想感染力和精神震撼力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我们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学,将理论精髓转化为实际行动,激励学生在新时代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筑牢思想防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高校力量。
坚持文化浸润,彰显大学文化的底蕴特色。构建健康和谐、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是彰显大学文化精神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关乎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文化底蕴的积累以及人文素养与文化人格的塑造。为此,高校应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引领,通过多样化宣传手段与生动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精神成长与文化认同。一是运用新媒体平台,让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与深远意义。二是策划并举办丰富多彩的系列文化活动,激发学生文化创造力与创新精神,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三是充分发掘和运用校史文化资源,塑造学校独特文化品牌,增强师生归属感,展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文化底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文化价值认同,激励广大师生共同铸就学校的“精神之魂”。
拓展文化育人格局
在发展站位上“更高更远”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高校应加强党的领导,坚守正确政治方向,巩固思想文化主阵地。一方面,通过加强课堂、教材等阵地建设,以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另一方面,通过深入实施“文化铸魂工程”等,加强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科建设,打造理论宣讲宣传高地,激励青年学生勇担时代使命,凝聚发展力量,助力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高质量发展。
完善文化传承创新机制。高校要建立健全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校管理体制机制,为履行文化使命提供有力保障。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融入人才培养的全链条之中,为学校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打造一支既具备高尚师德又拥有卓越专业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直接承担者,推动学校文化软实力提升。
加强多元文化交流互动。高校应积极投身文化传承与创新,强化产学研合作,将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动力。此外,应拓宽国际视野,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以文化的辐射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传播至世界各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也让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文化兴则国家兴。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与文化高地,致力于全方位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勇于担当起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的重任。总之,高校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的征程中,用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强大的真理伟力,以文化传承创新绘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蓝图,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实现文化进步。
(作者系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