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导向”的小学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英语学习的语言运用指向,也是语言能力评价的语言运用标准。问题导学法能够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基于事实进行分析、概括、推理等英语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策略,以期对英语教学改革起到借鉴作用。
一、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教师设计购物、点餐、问路等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英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解决问题。教师设计问题情境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情感体验,减轻学习负担和压力,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例如,在Seasons的教学中,一是设计四季划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当地的四季变化,从气温、天气、动植物的变化等方入手,思考并探究“How to divide the four seasons?”的问题,帮助学生明确探究方向。二是设计四季特点的问题情境,教师提出“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ring?”“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our seasons?”“How do people usually spend their time in each season?”“How do the four seasons affect plants and animals?”等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四季的特点,包括春天的微风、夏天的炎热、秋天的丰收、冬天的雪景等。三是教师提出“What is your favorite season?”“How does the weather change in each season?”“What are some safety tips for outdoor activities in each season?”“How can we enjoy the beauty of nature in each season?”等问题,引导学生分享在四季中最喜欢做的事,如在春天放风筝、夏天游泳、秋天野餐、冬季堆雪人或滑雪等,使其在交流中了解各季节的特色活动。四是让学生围绕“How is the weather in summer?What kind of clothes do you wear?”“How can you choose appropriate clothing according to the weather?”“How does the weather affect your choice of clothing?”“What are some fashion trends for each season?”等贴近生活的问题,讨论在四季中的穿着。通过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学会根据气候选择适当的穿着服饰。五是鼓励学生分享所了解的端午节、中秋节等与季节相关的节日和习俗,教师提出“In which season do peopl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usually celebrate Christmas?”“What are some popular winter festivals or holidays celebrated around the world?”“What is the name of the season when the leaves change color and fall from the trees?”等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各季节的节日文化。六是鼓励学生分享季节相关的诗歌或故事,深入感受四季的美,为后续的文本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多媒体、实践活动等手段,创设更加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与思 考问题的能动性。
二、鼓励学生提问,培育质疑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去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强化主人翁意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发展其主动探究精神与创新思维能力。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可加强师生互动,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强化教学成效。
例如,在 A party 的教学中,一是预习阶段:教师提前让学生预习本课内容,了解聚会的基本词汇与日常交际用语。课上先让学生分享预习的成果,提出“What do you think you need to prepare for the party?”“Whatmanners should be observed at the party?”等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How to choose the right clothes according to the theme of the party?”“What topics are inappropriate at a party?”“How to find common ground by asking questions of others?”等问题。二是听力练习阶段:教师播放与聚会相关的听力材料,让学生在听的同时找出关键信息,并围绕听力材料提出“Which party preparations are mentioned”“What did he do at the party”等问题。三 是阅读理解阶段:教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文本,引导其提出“What party manners are mentioned in the article?” “What else do you need to know at a party?”等问题。四是角色扮演: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参加聚会的场景,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出“Someone is late for the party. What should we do about it?”“What to talk about at a party?”等问题。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带动学生思维的自然过渡。
三、提供资源支持,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查找与搜集相关信息,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通过网络搜索相关信息,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领域,筛选有用信息,确保答案的完整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鼓励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讨论、协商,分享彼此的观点与经验,共同作出决策, 发展团队协作与沟通等能力。
例如,在 Our animal friends 的教学中,一是教师提出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探究,使其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围绕主题设计相关问题,包括“What are some examples of animals that we consider to be our friends?”“Why do we consider certain animals to be our friends?”“What are some ways that humans can protect and care for their animal friends?”“How do animals communicate with humans, and how do humans interpret these signals?”“What are some common misconceptions about animal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humans?”等问题,逐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眼界。二是提供问题解决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从中获取有关文本主题的信息,教师提供视频或图片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动物的行为与特点。推荐科普书籍、动物小说等课外读物,也可以利用动物百科、动物保护网站等途径,获取更多有关动物朋友的信息,引导学生高效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如学生在解决“How do different cultures view and treat their animal friends?”的问题时,需要教师提供关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简要介绍,包括地域、习俗等,使其了解各种文化的特点与价值观;教师分享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与动物有关的文化故事与传说,让学生了解在不同文化中动物的形象及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查阅各国家与地区的动物保护法规,掌握各国对动物福利的认识及保护措施;介绍动物节日、动物祭祀等与动物相关的文化活动,强调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对动物的尊重与崇拜等情感。也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交流,分享各自的文化背景和对动物的看法,使其在交流中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观点,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文化意识。三是小组合作学习,协同解决问题。如学习小组成员分别扮演动物与人类,扮演动物的学生用动作、表情、声音等非语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与需求;扮演人类的学生通过观察与解读信号,更好地与动物沟通交流。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亲身体验并体会如何与 动物友好相处。如班级各小组展开关于动物和人类关系的辩论赛,小组分别持“动物和人类可以建立友好关系”“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存在误解和冲突”等观点。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与思维碰撞,共同确定辩论观点与论据,小组在辩论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通过辩论赛,让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主题内涵。
四、引导反思总结,发展调控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使其学会如何调整学习方法与策略,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与调控能力,帮助学生在其他学科与生活中更好地应对问题。
例如,在Hobbies的教学中,教师会从词汇理解与句型应用、对话交际、阅读理解、写作表达、文化表达、情感态度等方面提出问题。如关于兴趣爱好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提出“How do hobbies influence your life?”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提出“What are some popular hobbies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等文化差异相关的问题,提出“What are the hobbie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等阅读理解相关的问题。学生解决教师提出问题的方法多样化,包括通过回忆所学内容,尝试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词。
结合所学知识,通过逻辑推理找到答案;小组讨论交流与集思广益;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同学的回答与课本中的例句等方式,模仿表达方式,从而有效回答问题;利用课本、现代教育技术等资源查找相关信息,搜集并整理出答案。为发展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转变学习策 略的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反思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过程,不断提高学习质量。一是提供反馈:在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指出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帮助其认识到自己的方法与过程是否合理。二是自我评价: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空间,有助于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三是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集思广益或相互学习借鉴,找出更恰当的问题解决方法。四是比较分析: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示范案例,让学生对比自己的方法,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可以改进的地方。五是实践改进:让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运用更科学的解决方法和过程,切实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解决“What are the hobbie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的问题时,学生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本的内容与主旨,找出文中提到的兴趣爱好。学生找出“hobby”“like”“enjoy” 等与兴趣爱好相关的关键词,并在文本中标记出来。在找到关键词后,学生提取并整理活动名称、人物等与兴趣爱好相关的信息,根据提取的信息,分析并归纳出文本中提到的兴趣爱好,学生得出答案后与文本内容做比对,检查答案是否准确。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与思维等综合素质能力。需要教师渗透以学生为主体、生活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理念,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质疑与提问,让学生活跃思维;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还要加强反馈和指导,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展开反思,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策略,促使学生用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作者:刘雪琴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