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充分表明,新时代党中央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出发,优化科技创新教育战略布局,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助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深度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中,课堂是高质量育人的主阵地、主战场、主渠道,务必把课堂改革作为先导,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对教育时空与教育内容、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教学模式与教育关系进行彻底变革,遵循中小学生成长特点,努力培养宽视野、厚基础、高素养的时代新人。
当前,中小学仍采用班级授课制,以培养标准化人才为目标,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过度依附知识,如讲解知识、记忆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教学内容过度依靠课本,如学习课本、理解课本、记忆课本、考查课本,把学生视野窄化在课本里;教学方式过度依赖讲授,课堂的容量、节奏、定位全部由教师掌控,出现了“一刀切”“齐步走”“两张皮”的现象,教师讲得苦、学生学得累,好学生吃不够、后进生吃不了;学情反馈过度依托经验,学生听懂与学会难以辨别、部分与整体难以界定,掌控学情大多取决于中等学生,精准教学、“当堂清,人人清”、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无法落到实处。如何从“复制知识型人才”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转变、从“塑造同质化学生”向“促进个性化发展”转变,是摆在基层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新时期课堂教学改革应抓住重点和关键问题,整体谋划,深入推进,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针对性地破解现实难题,让每一个学生想学、乐学、善学、主动学,从而发展核心素养、启迪人生智慧,培养出数量充足的创新型人才。
一、目标“清”:聚焦核心素养,分段落实育人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更是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依据。真正的教学是育人,而不是教书。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要服从和服务于人的发展。教学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从农耕时代知识型人才、工业时代技能型人才向信息时代创新型人才转变,从“双基”“三维目标”发展到“核心素养”,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育人本位的转变。
改革实践中,一要涵养创新品格,保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涵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善于尝试和勇于探索的习惯,鼓励学生形成质疑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增强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团队协作的精神,让学生时刻关注现实、关注前沿。二要培养关键能力,课堂教学在强化学生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培养的同时,要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在获取学科主干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科关键能力,涵养人生必备品格,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要整合单元目标,厘清学科本单元的知识、能力、思维、品质、思想价值等方面的目标任务,打破课本课时安排的固有界限,坚持能力本位,重新架构课时教学目标,并把各类目标任务分解到课前、课中、课后,制定富有成效的大单元或主题式教学策略,分段落实任务,做到规划严谨、实践有力、过程扎实。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开展敏学智慧课堂实验,坚持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云服务,引导学生以问题解决为主线,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和涵养品格,融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探究学习为一体,努力让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更敏感、思维更敏锐、行动更敏捷。工作中,教师要坚持“素养为导向,学生为中心,探究为主线,数据为支撑”原则,将微课学习环节调整到课前,把学生答疑解惑和巩固拓展环节调整到课中,引导学生运用云平台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习关注度、思维活跃度和素养增值度,努力让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能的学生都得到高质量的发展。
二、教学“深”:立足深度学习,科学细化教学结构
深度学习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深度学习提供了信息支持。面对海量的学习资源,教师要站在学科体系之上,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进行整体规划、整体设计,把单一知识点转化成结构性的知识,把核心知识与现实社会、科技成果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学生经验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有机会基于学科或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使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实践转化。
改革实践中,一要让学生深度体验内容,教师在设计自主学习单时,要围绕本课时学科核心知识,编排相关知识点和导引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全方位、整体性感知核心知识,以便更深入地体验核心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二要让学生深度理解规律,教师课中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去理解,或者从分离与合并知识再将部分知识整合成新的整体,或者从正反两方面辨析,或者将相关物体或知识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度认识规律。三要让学生深度迁移运用,教师课中要设计与现实社会、科技成果紧密联系的引领性学习主题、挑战性学习活动,激励学生运用规律、知识和方法灵活解决情境问题,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四要让学生深度建构知识体系,教师让学生编制所学内容的知识图谱或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知识与方法之间、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动机、知识生成,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深入思考系列化、进阶性、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探索了敏学智慧课堂“三段九环节”教学模式,课前三环节:新课先知——自学课本,观看微课;心中有数——梳理知识,深度质疑;小试牛刀——基础自测,组内答疑。课中四环节:小先生——分享成果,答疑解惑;发现者——去伪存真,总结规律;探路人——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突击手——综合运用,合作攻关。课后两环节:温故知新——贯通知识,反复感悟;举一反三——分层训练,巩固提升。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按照“低起点,有梯度,大容量,高要求”的思路,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到素养目标层层推进,所有学生全时段参与,学习任务螺旋式上升,实现“当堂清,人人清”。工作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亲身体验,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借助信息设备展现生活、显示事物形象,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和回忆想象等方式,加深对生活信息的理解;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启迪学生思维智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适时加以点拨,从而顺利解决各类具体问题;开放学生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领会现实问题的多变性和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着力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三、成果“显”:突出学生展示,着力显现学习成果
课堂教学要让学习真实发生,问题贯穿学习全过程,学生提出问题,小组研讨问题,平台反馈问题,精准解决问题,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品质、优势潜能设计教学策略,学生随时、随地、随需,自选内容、自控流程、自定步调进行自主学习。
改革实践中,教师要积极推进小组学习,旨在激励学生深度学习,重点强化学生展示环节。一是课前组内学生答疑解惑,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破解学生个性化问题,研讨解决重点问题。二是课中小组集中展示学习成果,一人主讲,其他学生补充,解决全班学生的疑惑。三是课中学生展示解题思路,展现思维过程,分享独特见解,拓宽了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境界。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坚持从学生的兴趣、品质、基础、特长出发,由以课本、教师、考试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数据、学习为中心,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根据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重视创新思维和协作能力培养,注重开阔学科视野、强调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问题解决能力,倡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推行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混合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方式,帮助不同类型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引导学生把思维步骤说出来,展现思维过程,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反应能力;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做同一件事情,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让学生明确一件事有很多解决的方法;鼓励学生尝试各种新事物,习惯面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情景,在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切换,促进教师要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支持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辨析争论不同观点,探寻不同方法与结论。
四、主体“实”:重构师生角色,全程贯穿学生成长
课堂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讲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共同设计者、指导拓展者、成长引路者和组织激励者。学生之间不再是学习的竞争者,而是知识的自主掌握者、经验的交流分享者、规律的探究实践者和成长的参与互动者。
改革实践中,一要立足学生基础与经验,紧扣学生最近发展区,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把教学内容从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转向回归社会生活和经验。二要将教学方式从单向传授转向多方互动、共同探究,教学从无趣到有趣,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学会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三要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让学生感知知识,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探究规律,让学生表达见解,让学生体验成功。四要让教学活动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逐步从个体学习走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简单记忆走向深度学习,进而实现教与学的根本性转变。
在实践探索中,课堂设计面向每一个学生,教学目标与梯度由低到高,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学习内容和节奏由学情决定,切合了不同潜能学生的意愿;课堂展示和评价由学生完成,激发了不同素质学生的欲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根据学生特点与兴趣创设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和动手实践课堂,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亲近、情感上融合、参与意识上增强,促进学生从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到善于参与。
五、反馈“快”:注重即时评价,精准掌握课堂学情
评价课堂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和改善学生学习。学习评价关注学习的过程,通过各种形成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给予有效的反馈与指导。以学生成长数据和发展成果为评价依据,评价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注重学生学习的关注度和持久力,注重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注重学生群体的合作与探究,采取纵向发展评价与横向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量化性考核、发展性诊断、及时性鼓励,激励不同基础的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
改革实践中,教师要注重评价的客观性,推进多主体评价。除了教师之外,鼓励学生同伴和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并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课堂学习单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与学习目标相对应的评价标准,并让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通过平台诊断、即时评价、小组合作相互评价、阶段学习反馈评价、答疑解惑激励评价、课堂表现综合评价等方式,激励学生之间相互尊重与欣赏,建立起友好的交流与互助关系,全身心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改革学习内容和设计阶梯型学案,选择学生关注的现实生活与问题,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与收获,焕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置课堂评价表,强调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发生了质的飞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有目的地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努力尝试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能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切合实际,善于独立思考、虚心请教,善于研究、查阅资料,有一定独立学习与研究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能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为未来创新人才群起辈出筑牢生命底色、打下坚实基础。
迈进新时代,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擘画和践行教育发展的核心与重点,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改革课堂教学,重点改变“满堂灌”“题海战”“一刀切”的现象,强化自主学习,增加课堂互动,精准掌握学情,助推不同素质潜能的学生快乐成长,力争从总体上彻底改变过度依赖老师、过度依靠教材、过度依附知识的倾向,实现课堂从“教师的讲台”到“学生的舞台”,教室从“讲堂”到“学堂”,教师从“演员”到“导演”,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变“厌学”为“要学”、变“苦学”为“智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刘俊杰
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3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