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嘉宾、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来参加教育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今天要向大家发布和介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大家知道,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生学、质量评价的直接依据。目前,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别是2001年、2011年制订颁布的,在新的形势下,按照中央对教育的新要求,尤其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现有的课程方案和标准做了修订完善。新的方案和标准将在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们邀请到了几位嘉宾来为大家作介绍,他们是:教育部教材局田慧生局长,教材局申继亮一级巡视员,课程教材研究所张国华所长,北京市教委丁大伟副主任,国家督学刘可钦校长,刘校长也是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原校长,对于中小学校的情况非常熟悉。首先请田慧生局长介绍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总体情况。
田慧生: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课程教材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从五个方面简要介绍教育部修订义务教育课程的有关情况。
第一,关于修订的主要背景
主要是三方面:一是中央作出新部署。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改革发展要做到“九个坚持”“六个下功夫”,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央作出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要求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必须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
二是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工智能方兴未艾,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不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需要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需要强化课程对在线学习等方面的支持与指导。这些都要求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
三是课程实施中发现新问题。现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各课程标准,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例如,学段纵向有机衔接不够,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缺少科学依据,课程实施要求不够明确等,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分别实施了20年和10年以上,根据课程改革自身规律性要求,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
这是第一个方面,关于这次修订大的背景。
第二,关于修订的主要思路。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目标导向。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理解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对重大主题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安排,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增强课程思想性。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分析课程改革的困难和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优化课程设置,细化学科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可操作性。
三是坚持创新导向。进一步深化改革,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新成果,更新教育理念,体现中国特色,增强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引导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
这是我们这次修订坚持的三个方面的主要思路。
第三,关于修订的主要过程
主要经历了组建队伍、总体设计、调研论证、组织修订、开展测试、征求意见等系列的环节。总体上来看,主要包括:一是组建队伍,成立由两院院士、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等近300人组成的修订组,承担修订任务。二是总体设计,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治、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进行整体规划,并指导落实。三是调研论证,开展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课程内容结构化等相关基础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深入研究把握国内国际课程改革新趋势。
四是组织修订,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按照先修课程方案、再修课程标准的顺序进行,分项、分段推进修订工作。五是开展测试,组织浙江、河南和甘肃等15个省近6万名学生进行课程标准测试,根据结果进行修改。六是征求意见,分别征求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学者和一线校长、教师、教研员等各方意见建议,进行修改完善。
2021年4月至12月,国家教材委及其专家委员会审议审核通过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
第四,关于修订的主要变化
关于课程方案的修订变化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关于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变化概括起来有几个方面:一是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培养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第五,关于颁布后的主要工作安排
主要集中在这样四个方面:一是组织开展国家级示范培训,提供培训资源,帮助广大教师准确理解把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的新理念、新要求。二是强化课程落地实施制度建设。指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课程实施办法。各省要对学校规划课程实施提出工作要求。三是全面启动相关教材修订工作,为学校教学提供有效支持。四是围绕课程实施重点难点问题,设立一批课程改革项目,推动创新实践。
我要介绍的主要情况就这些,谢谢大家。
感谢田慧生局长。接下来请张国华所长介绍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标准的审议审核情况。
二是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全面检视课程修订体现的改革方向,落实全面育人、面向全体、素养导向、加强综合、突出实践、减负提质等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三是坚持以审议促修订。加强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过程的指导,在重要的工作环节和时间节点,对阶段性成果开展审议,及时反馈,强化审议专家和修订专家的交流研讨,共同提升修订质量。
二、审议审核的过程
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开展预审和正式审议。为保证修订质量,加强专业把关,2021年4月至8月,组织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对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先后进行了预审和正式审议。在强化方向引领的同时,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治、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要求,进行专项审核把关。
二是开展专项核查。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后,组织各审议组深入学习领会六中全会公报和决议,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实会议精神的有关修改内容进行了专项核查。
三是审核通过。2021年12月,国家教材委审核通过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
三、审议审核结论
审议审核认为,本次修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义务教育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和系统完善。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化了课程改革,强化了课程育人功能,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育人目标更加系统明确,彰显国家意志。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承课程改革优秀传统,在育人目标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例如,课程方案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描绘时代新人画像,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系统构建了“五育”并举的目标体系。语文课程将“文化自信”作为要重点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历史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引导学生初步确立真正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二)课程一体化设计理念进一步加强。以核心素养为统领,促进课程内容结构化,全面提升课程系统性。道德与法治课程秉持“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理念,强化伟大建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要求。地理课程构建了以人类地球家园为主线,以认识全球和区域为知识基础,以地理实践和地理工具贯穿其中的内容框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科学领域课程在目标与内容架构上注重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加强了对共通性素养的培育。
(三)创新性和实践性进一步凸显。汲取历次课程修订经验,各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纲呈现课程目标,以主题、项目或活动组织课程内容,强化学科时间和跨学科实践,驱动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深层变革。劳动课程以劳动精神为引领,围绕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进一步强调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砺意志。数学课程提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通过学科实践实现其独特育人价值。
(四)课程实施指导进一步强化。为增强可操作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设计、学业质量标准研制、丰富案例、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细化、强化,努力做到好用、管用。信息科技课程强调学校信息科技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为学生学习提供场地、硬件、软件、材料和工具等支持与保障。体育与健康课程倡导在应用情境中评价学生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学练活动中实现素养提升。外语课程充分发挥教学提示的作用,挖掘单元育人价值,通过语言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艺术课程增加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具体可操作的过程性评价,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过程多样化,引导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做出全面的、全方位的评价。
感谢张国华所长。下面请丁大伟副主任介绍北京市教委落实新课程方案及标准的考虑。
各位媒体的朋友,大家上午好。下面我介绍一下北京市落实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整体考虑。
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过程中,教育部专门面向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征求了意见。北京市教委按照教育部有关安排,组织各区及一线校长、教师对修订稿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我们认为,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了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绘制了未来学校育人蓝图,体现了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准;完善了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考试评价、课程实施等方面要求,充分考虑了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差异,体现了规定性与差异性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和指导性,有助于引导各地和学校深化义务教育改革。
下面重点结合方案中课程实施部分进行说明。该部分主要包括科学规划课程实施、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育评价、强化专业支持、健全实施机制等具体落地实施要求,省级层面将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抓实全员培训,确保新课程落地生根
一是将全员培训作为推进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通过市级种子教师培训、区级重点培训、校级全员培训,实现教育行政、教科研部门、学校干部、教师的全覆盖,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二是创新培训形式,建立人工智能教研大平台,通过视频直播、远程协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研方式,实现优质教研全覆盖。三是丰富培训资源,以空中课堂为纽带,上联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吸纳借鉴全国各省市优质课程,下接区校资源平台,多渠道汇聚优质资源,形成丰富多样、共建共享的资源库。四是常态化跟进指导,建立中小学教学视导与调研制度,及时分析、解决课堂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其次,强化统筹实施,推动提质增效的新突破
一是加强纵向学段的有机衔接,坚持“零起点”教学,严格依据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严禁赶进度、增难度。科学评估学生发展水平,注重活动化、生活化,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关注幼小衔接、小初衔接,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合理安排不同学段的内容,体现连续性和进阶性。二是加强横向学科有效配合,发挥我市社会大课堂资源优势,巩固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成果,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组织开展综合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加强课内外学习的有机融合,整体规划课后服务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安排,根据需要在课后服务时间内安排体育与健康、劳动、班团队活动,开展科学探究、社会实践、艺术活动等,保障课程实施,发展学生特长。
感谢丁大伟副主任。最后请刘可钦校长介绍学校如何落实新的课程方案及标准。
下面,我还有一条信息要向各位作介绍。为了迎接党的二十大,教育部今天将启动“大美校园”征集展示活动,这一活动是面向广大师生员工、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人士,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广泛征集摄影、绘画、视频、文字、VR/AR等作品,通过展示校园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生动呈现师生校园生活的可喜变化,以小见大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事业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取得的非凡成就。
我们注意到有专家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应该从中小学抓起,请问义务教育课程在这方面是如何考虑的?谢谢。
谢谢你的提问。大家知道,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培养对于实现中国梦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落实创新人才培养这样一个要求,我们必须大中小一体化考虑和设计。首先,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专门技能,更需要能够不断探究、不断质疑、独立思考等等这样一些创新的品质和意识。我们最近在研究加强科学教育,加强工程教育,科学教育的实质是什么?对中小学来讲,主要是培养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又是什么?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究“理”的习惯,就是要不断去思考为什么。工程教育主要着力在培养学生怎么去做事,如何能做更好的事。所有这些,不仅仅是知识的问题,更需要是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是第一个方面,我们要理解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要求。
第二,大中小一体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各个学段的任务是不一样的。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核心是打基础,主要还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法培养。这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学生思维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这个过程,要避免一个事情,就是不给孩子简单的贴标签,哪个孩子将来是数学家、化学家。义务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主要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现学生发展的潜能,培养和激发他的好奇心。这是第二点,一体化设计,不同学段有不同要求。专业知识、专门技能的培养,需要到更高学段去落实这样一个要求。
这次修订围绕这个重点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设计。从课程理念的确立,到内容的选择和实施方式,每一个环节都贯穿这一要求。在课程标准或者方案里能看到的,主要是几个方面:一是强调学科实践。就是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经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的过程。为此,我们规定每学科拿出10%的时间开展实践活动。
我们都知道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和国家安全都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要求,请问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是如何落实这些教育要求的呢?谢谢。
二是系统安排重大主题教育进入到课程教材。主要是结合各个学段、各个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以直接安排和有机融入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进各个重大主题教育的相关内容进入到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课程教材中去。既要体现进课程教材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增强学习要求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让学生真正结合各学科学习过程,能够润物无声地、很自然地掌握相关重大主题教育内容。
这次修订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这种强调的背后,咱们主要的考量是什么?在修订过程中是怎么落实的?谢谢。
党的十八大以后,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明确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也就是说,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党的教育方针转化为学校教学可把握、可落实的要求。所以,这次修订把落实核心素养作为关键抓手,从根本上保证课程修订方向,保证育人方向。
另外,我们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在推进素质教育,但是这么多年来,应试问题仍然是困扰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学生的负担过重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如何从根本上、从课程教材角度去破解,我们认为,首先要转变理念,让每一位老师做到“眼中有人”,不是眼中只有分数。做到“眼中有人”,就要给老师提供学生的“画像”,我们希望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长什么样,核心素养就描绘了这样一个画像。每门课程各自的育人功能不同,共同完成这个“画像”。各门课程都要思考,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有什么独特的贡献。通过修订,明确本课程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超越学科、超越教材,做到“眼中有人”。数学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得怎么样,语文老师不仅要关注语文学得怎么样,还要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这就是核心素养的要求。
这次修订就是要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育人观念、育人理念,推动育人方式的改革。当然,这也有一个过程,我们把理念贯穿到整个修订中。一是在修订启动时就强调修订专家要不断研究学习这样的要求。二是在修订过程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每一部分都要落实这个要求。
我举几个例子。比如,道德与法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明确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这些素养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落实?课程标准提出了三条要求:第一,确定的教学目标政治立场鲜明。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立场,对错误的社会思潮旗帜鲜明地加以批判。第二,价值导向清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符合人类共同价值。第三,知行要求明确。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不同学段特点进行科学设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对教学目标提出这三点要求,就是为了把核心素养融到教学中。
再举一个例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的素养如何落实在育人方式改革上?这次修订就突出强调了语文实践活动,把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作为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没有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的核心素养就无从形成。
我的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将如何落实中央“双减”工作的决策部署?谢谢。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进一步减轻学生校内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就是我们讲的“双减”工作,这是近年来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在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过程中,我们把落实好中央关于“双减”的要求全面融入到修订工作中,并且把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认真的落实贯彻。从课程修订的角度,我们重点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落实“双减”工作。
一是进一步明确了教与学的要求。过去我们的课程标准是比较明确地规定了教师教什么,但是对教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规定。这次课程标准修订,跟以往不同,有一个创新点,就是首次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专门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标准对于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或者说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就达到了相应的要求,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实际教学中学得过多、学得过难的问题,就是过去我们讲的超出标准要求,人为加大了学习的难度、深度。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对于下一步我们有效地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供了指导。
二是进一步加大了对作业设计方面的系列要求。在评价建议部分,专门增加了作业评价建议,对作业类型、作业层次、作业立意、作业量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在教学提示、教材编写建议部分,也明确提出了作业习题设计要求,要减少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作业,丰富作业类型,增强作业针对性,增强实践性作业,要控制作业量和作业难度。
三是从改革考试评价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增强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刚才继亮同志也介绍了相关内容,特别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表现的全面考察,强化素养立意考试命题。过去考试很大一个问题就是着眼于知识点的考查,导致了死记硬背。这次课标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教与学要基于核心素养进行,考试也要基于核心素养来作为命题的出发点,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落实课程标准有关学业水平进阶要求,进一步扭转超前超标、重复刷题等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