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中的四史主要包括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将“四史”教育融入政治教学中是科学把握“四史”内容、内化“四史”精神的安排战略,也是筑牢育人根基、把握好育人方向、增强育人实效的必然选择。“四史”教育与政治课存在着内容契合、目标一致的相似之处。对于政治课,“四史”教育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资源,还能提升教学理论的深度,激活课堂活力。本文将从“四史”教育融入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路径进行分析。
一、“四史”教育融入政治教学的意义
(一)“四史”教育丰富了政治课的教学资源
政治课堂是对当代学子开展政治教育的主要平台,更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战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立足实践,在政治课堂上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带领广大学子学习并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基于此,在政治教学中实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时,就要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果结合起来。“四史”教育主要传承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等的实践路径与成果。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融入“四史”,能够让学生在回顾革命斗争历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在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上,马克思主义思想是重要指导,也是必然选择,明确“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的事实,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发展中国的意识,贯彻落实政治教育中立德树人的核心教育目标。
(二)“四史”教育加深了政治内容的深度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思政课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堂教育必须要做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只有对思想理论加以深度分析,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政治学习中提出的困惑,使学生能够在正确的引领下树立坚定的理想与信念。“四史”教育不仅是为了带领学生重新回顾党与新中国的历史,还是为了帮助学生通过认识历史来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脉络,对其中蕴含的发展规律进行梳理与探查,分析马克思原理在中国实践的意义与作用。“四史”教育在政治教学中的渗透,不仅能够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政治教学带来诸多真实案例,更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历程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运用马克思主义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深度。
(三)“四史”教育为政治课堂带来了活力
政治课上要想让学生收获更多,就要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与整合,通过拓展更多教育内容来激发学生课堂上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而“四史”中就蕴含着诸多历史素材,这些具有真实历史依据的素材能够为政治课堂上的教学带来灵魂,还在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把学生引领到历史环境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互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从而为政治课堂带来活力。
二、在政治教学中融入“四史”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性的“四史”教育教学资源
目前的政治课并没有整合出系统性的、统一的“四史”教学资源,在开展“四史”教育时更依赖于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自由选择素材,因此存在明显的随机性和自主性等缺陷。这样的做法对“四史”教育教学资源在政治课上的运用是存在一定弊端的,因整合的教学内容比较松散,缺乏逻辑性、连贯性,政治课堂中对历史发展规律方面的教学与引导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也会弱化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造成弊端的原因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任课教师的个人知识储备与专业能力影响,但更直接的因素还是因为缺乏系统性的“四史”教育教学资源。“四史”相互之间本就存在紧密联系,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四史”均是对中国共产党带领新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记载与取得成果的见证。只有在政治教学模块制定系统性的“四史”教育内容与教学计划,才能够真正将其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帮助教师更充分地发挥“四史”的教育价值。
(二)政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存在差异
“四史”教育融入政治课堂中,对政治课教师个人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还要通过终身学习不断积累更多史学理论知识,从而做到站在历史发展的维度对“四史”内容予以正确把握,厘清、梳理“四史”庞大的历史知识中蕴含的深层逻辑,并将其转化为易于学生理解的政治知识,以此来保障教学效果。截至目前,部分学校的政治教师队伍仍然面临着人才储备不足、师资力量欠佳、专业背景混乱等问题,不同任教年限的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团队的整体素养还有待提高。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人数较少,使政治课教师团队整体上缺乏必要的史学素养。而受到教师对“四史”教学资源、政治教学内容整合能力不足的影响,“四史”教育在政治课堂上的融入也面临着较大阻碍。
(三)教师对“四史”教育教学内容掌握能力不足
“四史”教育要想更有效、充分地融入政治教学,就需要教师对“四史”内容予以准确衡量与全面把握。“四史”之间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彼此相辅相成的,有着本质的联系。政治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专业院校的教师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深度与广度不足,因此政治教师在梳理“四史”之间关联性时,并不能对历史发展逻辑进行全面把握。若是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缺少把握能力,就会在开展政治课堂教学时出现问题,同样会对“四史”教育教学资源的运用效果产生影响。
(四)“四史”教育实践教学中缺少实效性
在新中国发展史上发生了诸多历史故事,留下了诸多历史遗迹,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政治教学中的丰富素材。政治课堂教学逐渐重视实践教学,但是从实践的形式和效果看的话,还有着较大的差距。针对课堂上的实践教学来说,部分政治课教师能够将“四史”教育的素材与政治知识结合起来,将其转化为生动的教学案例,以演讲的形式带进政治课堂。但是受教学形式单一的限制,学生主动参与政治内容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若以校外实践的方式展开教育,固然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有一部分学校对于政治课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高,且学生人数较多,实践活动的教学经费不足,最终也仅是选出学生代表参加,实践活动也只是到各种有爱国情怀的地方大概浏览而已,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收获不大。
三、“四史”教育融入政治教学中的路径分析
(一)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四史”内容
“四史”的内容是极其庞大且复杂的板块,每一部分都能自成一本内容丰富的历史书,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要找准“四史”的历史主线,找到“四史”和政治课堂教学目标的融入点。要有效运用“四史”教学内容,梳理与“四史”相关的素材信息,筛选出对政治教育有帮助的有价值信息。学校必须以学生特点为出发点,发挥政治教师队伍的潜在力量,编制适合学生的“四史”学习读本,并将其作为政治教学的重要辅助教学资料,为政治教学内容补充真实的历史案例,促进政治教学质量提升,同时,还能够为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四史”提供材料,补全政治教材中的空白,课下更好地理解政治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提高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
(二)提高政治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优化思政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四史”教育在政治教学中的融入要充分发挥政治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主观能动性。
1.政治课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政治课教师必须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用辩证性的、理性的思维对“四史”内容予以全面把握,为学生解释清楚中国共产党“能”在哪里、马克思主义“行”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在哪里,把握历史,充分了解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如此才能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引导,使学生坚定中国共产党伟大理想信念,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2.政治课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理论素养
首先,教师自身要对历史理论进行深度学习,强化自身的历史思维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够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为“四史”教育奠定基础。其次,教师个人需加强对“四史”知识的把握,对“四史”知识达到熟练掌握与应用,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再次,逐渐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学校要加强政治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让教师的思维得到提升,视野得到拓展,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四史”教育的开展。
3.政治教师要准确把握四史教育教学
政治教师将“四史”教育融入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厘清历史发展脉络,使学生能够逐渐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想要达到以上标准,就要求教师全面把握“四史”中蕴含的教学内容,将其转化为教学素材并对其合理、高效地运用,避免因案例使用不当、教学知识插入形式松散等问题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将历史知识活学活用,才能促使“四史”教育教学资源更好地融入政治课堂。
4.政治课教师要学会分工合作
每个教师的专业背景不同,并不是每个政治课教师都对“四史”相关知识与材料具有深度、全面的研究,因此学校就要以政治教师为核心构建“四史”教学团队,为教师提供相互研讨、交流的平台。也可采用专题化论坛活动的形式,将几个专题分发给几名教师进行研究,并相互沟通、研讨,相互协作。教师也可以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培养一支教“四史”、懂“四史”、爱“四史”,并且能够积极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政治课堂的教学共同体,确保“四史”教育在政治课堂上能够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红色资源促进“四史”教育的融入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进程中凝聚而成的革命精神,更是政治课程中重要的教学资源。无论是革命旧址,还是革命文物,抑或是革命故事,都是红色文化的真实载体与历史记录,更是当代学子深入学习“四史”的核心素材。对学生来讲,以红色资源承载革命故事,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热情。如董存瑞炸碉堡、小兵张嘎、放牛郎王二小等, 教师在为学生讲述革命故事的时候,不仅要讲述故事本身的内容,还要通过这些故事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历史人物在战争中的英勇,并珍惜如今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教师必须将历史进程中那些熠熠生辉的历史故事整理起来带到政治课堂中。在政治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参观革命遗址等实践活动或观看革命影片的形式,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做出的伟大贡献摆在学生眼前,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坚定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明确告知每一位学生,每个革命故事的发生都不存在偶然性,其背后是必然的历史选择与历史发展规律。因此,教师在讲述革命故事时,需要引领学生探究其背后的根本原因与历史逻辑,明确革命故事发展的必然路径。
(四)多元化提升“四史”教育实践性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历史故事,如《开国大典》《建党伟业》《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等具有浓厚历史气息的影片,让学生可以直观了解、感受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易。在观看《长津湖》后,让学生写一篇观后感,体会当时参加战役的人是多么艰难和辛苦,尤其是吃冻土豆的片段,学校可以安排食堂准备一些冻土豆分给学生吃,让学生切身体会影片当中军人的艰难,细细品味电影中的“把该打的仗都打了,后辈就不用打仗了”这句话的意义,加强对学生的历史教育。教师要学会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工作“活”起来,将书中的平面形象通过多媒体的展现转换成立体形象,或者是把较为抽象的理论转变成立体的图形景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歌曲、短视频等方式和学生分享“四史”故事。
政治课堂需要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的融入中不断创新,解决限制传统教学的问题,如学校可以和当地的博物馆、革命纪念馆以及革命旅游景点进行合作,以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更好地去了解、观看革命事迹。政治教师也要和学生共同实践,在校外实践活动中带领学生学习历史、深度了解历史。教师也可根据每次课外实践的不同地点,让学生提前搜集好信息和资料,选出一名学生代表,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为其他同学介绍历史知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结束课外活动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或者读书会等活动,将所学知识通过趣味活动加以巩固。
政治课是立德育人的重要课程,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政治教学,是学校开展爱国教育的必然之路。学校积极地响应国家和党的号召,将“四史”教育科学、系统地融入教学体系,努力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
作者:王伟静
作者单位:河南机电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