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运用课堂评价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

  • 2022-08-04 16:09:58
  • 来源:《教育》杂志社
  • 作者:王加梅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双减”政策落实,山西省介休市教学研究室多次讨论,并经过半年多的试行、改进和完善,最终于2022年1月正式发布了《介休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表》(以下简称《评价表》),旨在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优化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在校学习的有效和高效,进而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该《评价表》制定的主要依据有:一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十多个重要政策文件;二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三是中考、高考评价体系,即《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的核心内容“一核·四层·四翼”、山西省中考命题指导思想“一核·六维·四手段”;四是当下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实际情况。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共享生命成长的过程。“教”与“学”,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中相对的两个元素,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教服务于学。学以致用是教的目的。《评价表》立足课堂上这两种角色(教师和学生)、两种行为(教和学)的交互相融,从五个维度“教师素养”“育人功能”“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学习效果”制定了十九项标准,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和引导。

第一个维度:教师素养

教师素养包括专业素养、综合素养、课堂管理、书写表达、仪表教态五个评价标准。

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成长型思维,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更新育人观念,完成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教学观念转变,正确定位新时代教师角色,让自己真正成为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建构者、课程开发的建设者、学生身心成长的引领者。

综合素养:首先要求教师专业素养过硬,精通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和方法运用,掌握所教学科知识点在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目标任务,课堂讲授要做到精当、准确。

教学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还需要有学科素养(知识、方法、思想、眼光等)、教学素养(理解力、设计力、实践力、反思力等)、人文素养(艺术、哲学等)以及基本的科学素养(科学视角和思维方式、科学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等)。新时代、新形势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新的要求。身为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厚植文化底蕴,提高整体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双减”背景下,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想法,更有办法。

课堂管理:课堂上,教师一要“管”,使课堂有序;二“理”,使课堂有效。讲究表扬和批评的艺术,营造出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生生互动,既能民主活泼又能合理有效。课堂上时间的利用和管理要科学,要讲求时效性,严禁拖堂。

书写表达:这是身为人师的基本功。书写规范,字迹美观;课堂语言使用普通话,准确流畅,吐字清晰,语速适当。

仪表教态: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教育人即教育,教师的价值观念、教养学养、生活态度以及审美品位会如春风化雨般影响学生,所以教师的着装要整洁、端庄、得体,妆容要淡雅,教态要自然、大方,符合教师职业形象。避免穿着随意、不修边幅,或是着装露、透、短、紧、异,甚或浓妆艳抹等。

第二个维度:育人功能

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注重思想、人文渗透,充分发挥该学科在育人中的独特价值和作用;教师要具有面向全体的育人意识,让学生共享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这个评价标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论述和讲话精神,从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高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各方面和各环节,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所以,各学科教学要结合本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和功能,整合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植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审美品位,建构理性、思辨、创新的思维认知体系,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第三个维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问题任务三个评价标准。

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要符合新课程理念,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基于学情,以学定教,精准定位。教学目标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落实到教学内容和活动项目中。一堂课的设计,教师一定要有目标意识,在目标导向下进行课堂“四问”:一是“‘我’的学生在哪里?”教师要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和心理特点、能力习惯以及班风学风等,忌“心中有书”但“目中无人”。二是“‘我’的学生要去的目的地在哪里?”目标既要集中明晰,也要考虑个体差异,做好区分,比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目标的设定能区别对待,尊重个体特征,因材施教。三是“学生怎么达到目标?”。围绕目标设计路线图,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到达目的地。四是课堂结束时教师要反问:“‘我’的学生到了吗?”目标是否达成是检验课堂是否有效的基点。

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双减”背景下新课程理念“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试,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教(学)案设计要科学、实用、有层次,并能根据教情、学情整合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情境创设联系实际,符合学科特点,真实具体且富有价值,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意见》等多个文件中反复强调:要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教学与评价建议、命题与阅卷原则中也多次提到: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让学生在个人经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近几年,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越来越凸显情境化试题命制:创设应用情境,体现统整意识;模拟生活情境,突出观照现实;引入语用情境,强调迁移运用;整合多元情境,追求能力进阶。

课堂教学设计在重视学科知识和真实问题任务情境有机融合的同时,也要关注板书的设计。

问题任务:以问题引领、任务驱动建构有效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点,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将学生学习任务项目化,指导学生基于真实情境而提出问题,利用相关知识和资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品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设计及任务达成要紧扣教学目标,有梯度,有深度。

第四个维度: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包括组织教学、预设生成、教学手段、课堂评价、练习设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八个评价标准。

“双减”政策带来的是一场教育教学的重大转型,“减负”“增效”“提质”,这样革命性的教育大变革,旨在改变过去那种以学科知识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价值引领、素养立意、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课堂教学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组织教学:优化课堂组织形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交流中合作,在展示中探究,享受课堂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围绕目标,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以生为本,走下讲台跟学生交流互动,课堂节奏张弛有度。

预设生成:教学实施中最难把握的是教师要不断根据课堂真实学习场景,调整应对各种生成状况。课前的“教学设计”,无论怎样完美,都会遇到各种“意外”与“偶然”,学生提出发散但很有创意的问题,虽没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却值得花时间与学生进一步探讨。所以,教师课堂教学中要灵活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尊重学生学习中生成的问题,针对性解决。注重过程体验和学

法指导,授之以“渔”;因势利导,适时留白,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活动的机会和时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欲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和个性发展。课堂上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独立思考权的维护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是满堂灌、填鸭式、一言堂的专制者。

教学手段:科学、实用、有效,忌搞花架子,为形式而形式。

课堂评价:在课堂评价中,我们提倡多元评价,即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手段多样化。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评价要及时、恰当、有激励性,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认知和满足。评价要准确客观、有针对性,让学生真正明白亮点和症结所在。

练习设计:分层优化,精选精练,反馈及时,总结到位。课堂练习反映这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课堂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层级性,练习要讲求有效性。

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科学合理有效的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培养习惯,可以帮助教师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作业的布置,必须严格执行“双减”的有关规定: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自主学习: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回应、笔记、处理学习信息、总结学习所得,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合作学习: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积极动手操作、展示成果,并能对他人的过程学习和结论进行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

探究学习: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问题不仅来自教师的预设,还来自学生的发现。培养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是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短板。课堂教学一定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发问、潜心探究,在开放性、高阶性的问题任务情境中,让学生深度思考,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发散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

第五个维度:学习效果

学习效果包括学生参与、体验收获、能力品质三个评价标准。

学生参与:以学论教,课堂参与度高,学生在交流、练习、展示中目标任务达成度高。学生的参与度是决定课堂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无论多么完美的教学设计、多么优秀的教师,如果学生的注意力不在课堂、不在知识,整个状态是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缺乏一定的学习参与度,这样课堂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体验收获: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在体验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掌握学习的规律方法,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科素养得到提升和发展。特级教师李镇西有一个观点非常接地气:“所谓好的课堂,就是‘有趣’加‘有效’。”“有趣”是手段,“有效”是目的。“有趣”就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心情愉悦地全身心投入;“有效”就是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目标达成了,任务完成了,学生有成绩、有成果,无论是知识的、能力的,还是情感的、思想的,总之学有所获。

能力品质:学习兴趣和潜能得到培养和激发,学习能力和思维得到锻炼和提升,能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吃得了”“吃得饱”,另一方面要注意让学生“吃得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使受教育者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希望。”关注差异,量体裁衣;尊重差别,分层优化。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批判、联系和构建、迁移和应用,养成深度思考、理性分析、逻辑表达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学生课堂学习是否有效,各学段还需要根据自己学段的实际情况和具体任务,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效果量化评价指标和体系。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继续把“双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提高学校作业设计水平、课后服务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在打造优质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方面,介休市教科局、介休市教学研究室在过去的一年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介休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表》的制定和实施便是其中的一项举措。

课堂教学改革任重道远,介休教育人一定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提质”为魂,以“发展”为本,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王加梅 

作者单位:山西省介休市教学研究室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2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