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文化成为小学思政课堂的鲜亮底色

  • 2022-12-08 10:05:25
  • 来源:《教育》杂志社
  • 作者:谢达理

红色文化承载着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小学阶段是道德启蒙的重要时期,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的情感,强化建设社会主义意愿,深化思政课的教育内涵。

一、红色文化让思政教育“活”起来

(一)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红色文化是革命道路、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的综合体系,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民族自由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凝结的意识和观念,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为思政教学提供了意义深刻的资源和教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下,爱党、爱国教育和红色教育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向,教师将红色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用革命故事和红色经典传递革命精神,让学生在历史中感受红色文化中承载的革命前辈的理想、信念和节操,以及他们对祖国的爱与奉献,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将爱党、爱国意识根植于学生心中,并在红色文化的感染下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意识,激发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实现红色革命精神的传承。红色文化是先进的且极具教育意义的革命文化和精神财富,将红色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中不仅能够增强教学成效,而且能够拓宽红色精神传承和发扬的渠道。

(二)培养正确价值观念

红色文化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每一处遗迹都是教学素材,都散发着革命精神和意志的光芒。学生从中能够看到共产党人具有的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在信仰的激励下不畏艰难,勇敢斗争,最终实现人生价值。这是最好的德育载体,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念的重要资源。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为学生提供理解社会和人生的理论指导,同时提供追求理想和信仰的动力,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拓展思政教学宽度

红色文化是历史的印证,文明传承的体现,而在新时期,红色文化具有传承性、先进性和创新性,将其融入思政课中,有助于拓展思政课的教学宽度和思想深度。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从思想、价值取向、精神面貌等方面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思政课增添了新功能、新内涵和新活力,促进了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由于思政课不是小学教育中的主要科目,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应对思政课进行整体规划,利用红色文化实现课程之间的高效衔接,真正发挥思政课的价值,致力于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觉悟,促进学生学识和思维的全面发展,牢固国家发展根基。

(四)创新教师教学方式

教师教学方式的选择是影响课堂质量的核心因素。传统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以讲解为主,将理论灌输作为教学主要渠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缺乏感染力和引导力。学生在枯燥单一的教学节奏中难以开展高效学习,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政治觉悟的提升。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为课堂创新提供了契机和素材,从红色文化的特点出发,将具体而生动的党史、国史带到课堂中,将政治理论变得更加丰满,同时增强了其吸引力和指导性。教师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开阔的学习平台,将红色文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将思政理论内化成品质和素养,实现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学减负增效的目的。

二、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少年儿童是党和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也是肩负中华民族复兴使命的储备力量,因此,重视小学生思政教育并将红色文化渗透到教学中,延续革命精神,为党和国家注入新鲜血液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在开展小学思政教学时,教师要深入研究,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素养,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为传承红色基因贡献力量。

(一)延伸教材内容,运用红色案例

小学思政教学与红色文化的融合应以教材内容为切入点,突出教材的有机延伸和联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利用好思政课堂教育平台,能实现教材和红色文化的优化整合,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促进其在思想道德水平提升的同时,感受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引发思想共鸣,并在红色文化的影响下产生民族情感和爱国思想。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文化底蕴,强化红色情怀。此外,教师应因材施教,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内容中,向学生阐明红色文化的背景和发展历程;还可引用红色案例,传递红色精神,丰富课堂红色文化底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红色文化内涵,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夯实红色文化根基。红色文化与思政教材相辅相成,协调统一,教授内容涉及个人道德品质时,将奉献事迹、红色领袖高尚情操等融入课堂;涉及爱国教育时,将党史国史在课堂进行普及,用英雄人物和革命义士的故事进行正面引导,使红色文化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思想,在他们心中埋下红色的种子。

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一课教学中,教学以弘扬爱国精神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道德品质,红色文化的渗透能够同步实现爱国教育和传统美德的传承。小学生年龄较小,心智处于发展阶段,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通过故事引导的方式是开展德育的便捷途径,教师运用红色案例丰富教学内容,将生动的红色故事带到课堂,引领学生在故事中探寻美德,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教师向学生讲述毛主席与延安窑洞的故事,一张旧床、一盏油灯、一条桌案是毛主席在延安住所内的全部陈设。这个简陋而狭小的窑洞却是最有意义的指挥所,毛主席在微弱的灯光下写下了《论持久战》《矛盾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毛泽东思想在窑洞中发展、完善和成熟,为中华民族的红色征程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毛主席的艰苦朴素、持节明志的美德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提升。白求恩救死扶伤、董存瑞舍生忘死、刘胡兰坚贞不屈、邓稼先勇挑重任、袁隆平敢于创新……这一个个故事展现了革命精神影响下中华儿女为国奉献、英勇斗争的高尚情操和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爱国情怀,学生从中感悟美德的重要性和人格修养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体会传统美德与生活、国家发展的联系,强化自身道德意识,并在故事的激励下传承文化基因,提升品质修养。

(二)创新教学模式,点燃红色精神

传统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而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形式多样,能够弥补思政课的缺陷。在融入中应注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转变,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导他们深入探寻红色文化的内容和精髓,同时应突破教材和模式的限制,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强化红色教育,营造全面立体化的教育环境。教师应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趋势,通过组织红歌比赛、观看红色电影等形式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实现红色文化的真实化、具象化,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学生自主探究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点亮红色精神,使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深切体会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可安排学生观看电影《建党伟业》,借此了解共产党成立的时代背景和艰辛历程,感悟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学习他们坚定执着、坚守理想、为国为民的节操,从而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革命年代较远,一味讲述和灌输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更难以建立情感共鸣,采用观影的方式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发展,站在历史的角度观看并分析历史资料,理解重大事件的必然性。《建党伟业》讲述了世界大战背景下,毛泽东、周恩来、李大钊等人对救国之路的思索和不懈追求,将辛亥革命、护国战争、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完整呈现建党历史背景,内涵丰富,场面恢宏,有助于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历史史实,重温革命先烈为了解救危难中的国家和民族,历尽艰险,勇敢抗争的艰辛历程。此种方式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时间线,并为学生梳理知识点和重要历史事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在共产党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精神影响下,产生对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同时,真切看到革命前辈浴血奋战才争取到的民主与和平,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体会红色经典带来的震撼和思考,并在红色精神的指引下明确学习目标,吸收红色文化养分。

(三)拓展教学活动,深化红色情感

红色文化的传承应依托于环境和氛围的熏陶。以教学活动为载体,促进红色教育多元化和趣味化,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深化情感,在活动中感悟信仰对人的重要性,体现思政教学中红色文化的主题性和系统性,深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增强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怀和红色精神。教师通过主题班会、历史重现、知识竞赛、文艺活动、红色故事会等形式开展思政课教学,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历史社会变革、解读革命历史、学习红色文化精髓。学生在多样性的活动中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坚定信念,立志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贡献。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例,开展“伟大祖国”主题班会,在课前安排学生收集资料,了解开国大典筹备过程和大典时的盛况,同时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有什么改变,这些改变说明了什么。学生积极准备并自主探究,挖掘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在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信息,了解了国歌、国旗、国徽的由来和意义,加深对国家的了解并从中感受中国人民对新中国成立的期盼和向往,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和交流讨论,真切感受开国大典上人民群众的激动心情和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一刻的划时代意义,更加珍惜当前生活,并有了为建设祖国而努力读书的动力。学生就庆祝祖国生日的方式展开探讨,有的学生说中国有超过一百万人名叫“建国”,以此庆祝新中国的诞生;有的学生说最喜欢看国庆阅兵仪式。教师可适时播放阅兵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军队建设的成就和我国综合国力,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学生经过主题班会了解党史、国史,透过我国斗争史和发展史取得的成就看到红色文化对国家的支柱作用,感受流动在民族血脉和基因中的红色精神,感悟红色文化发展、积淀的过程,从而主动接受红色文化的滋养和洗涤,强化爱国情感。

(四)重视社会实践,实现红色价值

社会实践是思政教育的考验和拓展,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自主能力、思考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打造全面立体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使红色教育不只停留在理论和课堂,还要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在红色文化的影响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爱国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亲身体验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感悟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拜访老党员、老红军,听他们讲述红色故事,感悟长征精神;深入农村和社区,感受乡村振兴的成效,感悟党和国家的英明领导。在社会实践中,学生聆听和触摸红色文化,深切感受红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并在此驱动下提高自身修养和意志。

此外,学校可通过校地合作实现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将当地红色文化项目纳入实践活动中,开展相关红色文化研究。如到当地红色文化基地,与红色基地工作者进行互动,探究地域红色文化,引发情感共鸣。在红色基地可脱离课堂的束缚,在环境影响下端正态度,积极探索,体验地域红色文化的理念。学生在基地中能够形成红色历史和人物地点的有效联系,减少对历史的陌生感和距离感,穿越时间,触摸历史。此外,在掌握一定理论基础后可为其他游客提供红色知识讲解等服务,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承,使思想政治教育刻入脑海,铭记心头,增强使命感和认同感,同时,还有助于当地红色文化的发扬和创新,推动红色文化基地发展。

讲好红色故事,强化革命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是最生动的教材,将其融入小学思政课中,能使少年儿童在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上点亮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小学思政课是塑造学生品格、培养学生价值观念的重要阵地,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事业使命的关键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红色文化是培养学生使命感的重要基础,是塑造学生人格和意志的精神指导,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中,能提高思政课堂质量和效率,增强爱国教育,提升学生历史责任感。

作者:谢达理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乐安小学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2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