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

  • 2024-01-15 09:47:56
  • 来源:中国理论网
  • 作者:韩晓梅 李敏

作者:韩晓梅 李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作出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我们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指引与实践指南,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聚焦理论创新,丰富表达形式,坚定文化自信,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

  一、践行“两个结合”,聚焦理论创新,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新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从“两创”理论方针的提出到“两个结合”实践规律的飞跃,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命力。

  第一,坚定马克思主义魂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在中国实际的土壤中扎根,置身中国发展的现实处境与民族融合的文化语境使理论更加成熟、思想更加自觉、政治更加坚定、文化更加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文化血脉,是中国具体实际的重要内容,是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夯实历史基础,凝聚群众基础,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从中国实践和中国文化中汲取营养。

  第二,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印刻着最独特的精神标识,蕴含着最优质的基因禀赋,所迸发出的强大生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深厚文化滋养和强大精神支撑。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延续基因、提炼精髓、萃取精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滋养源泉。

  第三,坚持“两个结合”推进文化“两创”。秉持对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行动指南,回应时代需求,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表达形式,使之更具现代感,更接地气,更聚民心,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向互动、深度融合、良性发展,使其与民族发展方向相一致、与民族共同体利益相契合、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贴近,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两个结合”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激活创新动能,丰富表达形式,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在保护好、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推动科技赋能,文旅融合,引领潮流,使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最内核的精神血脉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文脉赓续与形式创新中增强吸引力。

  第一,科技赋能创新。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考察时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新的文化产业链,又聚集新的创新人才。”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演变为数字化的文化模式,在文化遗产的数字传播上下功夫,在传统文化的破壁出圈上花心思,让文物“活起来”,让史料“会说话”,让文脉“传下去”,以创新致敬传承,做到思想更精深、艺术更精湛、制作更精良。优秀传统文化借助新的技术平台、传播手段、前沿科技融入当代生活使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存在形态、价值内涵、生产实践在守正有根、创新有魂中通过当代命题溯源呈现传统韵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视、可闻、可感。

  第二,文旅融合发展。以文旅文创为牵引,积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劲动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加快内容输出、品牌打造、优势转化,拓展文旅文创产业链条,构筑内涵丰富、内容饱满、形式多样的文化消费新场域。“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发展,将文化历史遗产、乡土文化资源、人文社会风尚转化为文旅服务和文创产品,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开发品牌衍生产品,文物雪糕打造“舌尖上的博物馆”,洛阳“汉服”火爆出圈,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让传统文化以文创产品、文旅项目为链接浸润日常生活,实现文化传播和产业发展相促进,文脉传承与潮流打造相融合,为增强吸引力持续注入动能。

  第三,引领时代潮流。传统文化要适应年轻一代文化接收的特点、符合行为接受的规律、贴近文化层次的需求,才能推动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与年轻一代产生对话共鸣。“后浪”奔涌成为消费舞台的主角,把传统文化的理念融入青年一代的生产生活才能激发热忱兴趣,古典美学的现代建构、古代思想的今人解读、古人智慧的当代运用,新中式风的流行、马面裙的新搭、围炉煮茶的潮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顺势而为,通过年轻化表达、年轻态呈现,使其以具象的形式、可感的实体走进寻常生活,让传统文化积极与新商业接轨、与新潮流融合、与当代日常生活的“数字鸿沟”逐渐弥合,吸引年轻人成为中华文化的有力创造者。

  三、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固本培元,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辐射力

  文化自信脱胎于中华文化的丰腴沃土,要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溯本、寻源,固本培元是核心、返本开新是关键,加强教育普及,着力研究阐释,推动交流互鉴,切实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辐射力。

  第一,加强教育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通过有效的教育普及,才能获得认知认同与实践体验,成为活着的基因、不断的文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的关键环节,要清晰界定其性质定位——“不复古泥古”,做到以传道为重,凸显内在价值,以树人为本,激发修身自觉;要增强主流媒体的骨干作用,组建核心创作团队,打造系列精品节目,培养文艺领军人才,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报道水平;要激发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加强校园传播的力度,开设相关课程,开展国学讲座,激发学生参与度,提升文博机构传播的广度,拓展文化传播半径,重视家庭教育渗透的深度,在长者言传身教中营造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氛围,汇聚各方合力。

  第二,着力研究阐释。新时代新征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对底蕴深厚的文明历史、历久弥新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深化提炼、深刻阐发,展现历史厚度,担负传承使命。《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中华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这就要秉持科学礼敬的态度,摸清文化家底,建立资源数据库,整理编纂典籍档案,推进其学理化、体系化研究,在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中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第三,推动交流互鉴。如何向世界讲清楚“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传播的现实挑战中,中国发展的“实情”与国际传播的“舆情”相背离,有“做法”没“说法”的问题需破解,这就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是对中华文化传播提出的战略性要求和实践性举措,需要深挖中华文明基因,从中华人文精神中找寻国际传播的思路灵感,切实找到与世界对话的窗口频道,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

  (西华师范大学“大思政课”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美育人研究)

  (作者韩晓梅系西华师范大学教师;合作者李敏系西华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