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全球性公共安全危机,给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多个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持续至今,全球范围内疫情仍未完全消失,一切尚未恢复如前,尽管我国采取的“清零策略”取得巨大成功,但小规模疫情传播仍然此起彼伏,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疫情时代”的相关话语不断涌现,用以指“在预设疫情作为一种暂时的非常态终将结束的同时,预见了未来的某些发展态势并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分析的框架。”
就中小学教辅期刊出版行业而言,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响应国家“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各大教辅出版机构纷纷推出免费在线教育资源与数字化教辅产品。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在线教育、融合出版将成为教辅期刊出版常态,教辅出版机构需要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将纸媒出版与数字出版相结合,将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相结合,从而满足用户需求,顺应时代发展需要,顺利实现转型升级,达到盈利目的。
一、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的行业困境
(一)信息技术带来的行业震荡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出版行业带来了数字出版这种新型业态。所谓数字出版,主要是“通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其特点是传播渠道网络化,内容生产、管理过程、产品形态数字化”。随着移动、联通等网络运营商,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以及在线教育机构纷纷涌入教辅期刊出版市场,教辅期刊出版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一些教辅出版机构积极采取多种应对措施,如媒体融合、直播带货等形式,但受制于传统教辅期刊出版业固有的体制机制问题,这种尝试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二)读者消费由实体书店向网店转变
2020年第一季度,教辅期刊线下书店销售出现明显负增长情况,而网店则同比增43.75%。有数据表明,在疫情防控期间,教辅期刊销售渠道从依赖实体书店转向网络销售渠道。以往由于教辅期刊的特殊性,读者往往需要到书店阅读一下内容才会购买,但随着网页在线试读、直播展示等功能上线,加之疫情带来的出行不便,促使教辅期刊出现了由线下到线上消费的转变。
(三)读者消费由纸质书刊向电子书刊转变
在疫情防控期间,出于公益的目的,一些教辅出版机构选择以PDF的形式把产品放在线上供用户免费下载,这不仅节省了印刷成本与物流成本,还扩大了产品的影响范围。然而这种简单的数字转换很难满足大多数用户个性化的需要。因此,如何更深层次、更多元化地对优质内容进行数字化的组合与呈现,成为出版行业从业者面对的一个难题。
二、内部因素导致的行业困境
(一)出版行业从业人员素质跟不上行业发展要求
1.复合型人才缺乏
以编辑为例,后疫情时代,教辅期刊编辑除了专业的编辑技能外,还需要对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有一定了解和掌握,甚至还要对网络营销有所涉猎,带着系统思维与前瞻性,进行内容创作,除了推出优质的内容,还要有吸引人的呈现形式,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观念上,教辅期刊的编辑往往认为,学生掌握知识就是为了正确回答问题和应对各种考试,因而不断增加中考、高考试题的体量,以达到吸引家长和学生的效果。但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往往带来的是与现实的脱节,教辅期刊同质化日益严重。
2.优秀人才流失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对教辅期刊出版行业的冲击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也导致了大量优秀的作者和编辑人才流入其他相关行业。优秀作者是期刊质量的源头保证,而优秀编辑则是稿件质量的把关者和完善者,一些编辑根本不了解一线教学情况,也缺乏相应的作者资源,仅凭复制、粘贴进行内容“创作”,这种情况很难保证教辅期刊的内容质量,也很难满足一线师生的需求。
(二)产品单一缺乏竞争力
由于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教辅出版行业发展日趋多元化,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然而由于人员结构、资金压力等原因,多元教辅产品开发更多是流于形式,达不到增收的目的。
(三)内容同质化,缺乏创新性
由于我国教辅期刊市场巨大,教辅期刊行业长期存在粗制滥造、无序竞争的问题,许多编辑缺乏一线经验,很难真正理解读者的需求。例如许多科目类的教辅期刊,无论刊名、版式、内容都大同小异,更有甚者,大篇幅内容完全照搬照抄,仅依靠低价竞争的方式争夺市场,严重扰乱教辅市场秩序。
(四)服务意识不强,用户体验不佳
传统教辅出版是作者—编辑—读者的线性关系,缺乏对作者与读者线上线下关系的维护,以及对用户信息的精准把控,相对精准营销,更多依靠的是大水漫灌式的粗放营销模式,更谈不上用户体验。而如今,产品的竞争已不仅仅依靠内容,如何贴合用户心理提升服务水平,成为教辅出版行业未来竞争的行业密码。
(五)发行模式单一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许多学校出于减负的目的,会减少采购量。而许多教辅期刊至今仍没有专业的发行队伍,对读者需求把握不准,同时不适应后疫情时代市场要求,无法通过多元化的渠道进行销售,不可避免被市场淘汰。
三、中小学教辅期刊出版如何突破困境
(一)提升编辑素养
1.建立激励机制,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好的编辑人才,除了能够从来稿中甄选优质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问题意识和前沿视野。比如,优秀的教研能力,能理解教材、课程标准,清楚老师与学生的真正需求;比如,优秀的沟通能力,联系作者,沟通读者。只有编辑水平高,才有可能推出一流的产品与品牌。
2.掌握教育教学一线情况,研发新选题
出版机构可以有意识选取一些具有一线教学经验的老师进入教辅期刊编辑行列,同时,要加强编辑同一线教师、家长、学生的交流,多倾听他们的需求,多参加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切记不可闭门造车。要甄选内容,把学生的心理发展、综合能力培养、思想品德培养都考虑在内,努力做到服务基础教育的目的。
3.学习新技能,适应新需求
后疫情时代,教辅期刊编辑要主动学习包括音频、视频剪辑等新技术,懂得以用户喜欢的形式呈现内容,同时能很好把握时代发展脉络,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精准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内容。
(二)加快在线教育平台建设
疫情为教辅行业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疫情带来的生产、物流各环节“停摆”,线上教育、电子教辅图书、期刊需求大量增加,得益于教育信息化推进积累的良好基础,教师、学生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通过“云课堂”、在线教辅等线上形式实现“停课不停学”。
(三)调整产业布局
根据数据显示,疫情以来,传统教辅出版企业商业模式并未发生大的变化,收入来源仍以纸质教辅为主。这是因为在疫情前,绝大多数传统教辅企业并不愿意在数字化产品研发上投入过多精力和资金,因此面临突如其来的疫情,这些企业一方面没有成熟的平台,另一方面则缺乏面向在线基础教育数字内容的准备,比如公众号、视频号内容单一、缺乏日常维护,很难实现引流变现。而那些数字化产品开发较早、转型较为成功的教辅企业则借助互联网高效
的传播渠道,凭借优质的内容与服务,成功“出圈”。以行业龙头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例,在疫情防控期间,它采取积极态度和有效手段,将原有用户群体与自媒体对象进行整合,通过不断输出专业的知识、更好的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增加了用户黏合度,有效化解了危机。
(四)优化产品结构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过去强化应试、机械刷题、超前超标培训的内容需要减少,同时要增加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自由阅读类,比如经典阅读选题;第二,助力学校“双减”政策落实的内容,如跨学科融合方面的选题;第三,增加综合实践方面的内容。
(五)加强品牌化建设
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教辅类畅销书榜单结构较为单一,以品牌系列化为主。线上消费使用户难以仔细翻阅和对比书刊内容,只有通过品牌口碑加以了解,这也是品牌效应。此外,在开发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明星教辅产品后,还可以围绕该产品进行立体化打造,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
(六)加深融合出版
随着行业整体数字化进程的加快,教辅出版早已不局限于卖书这件事情。出版机构要打破传统的教辅出版思维定式,将内容资源与平台资源的优势互补,借鉴定位精准、内容专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内容建设优势,提高出版单位的传播力和曝光率,打通内容、平台、引流等环节,提升出版社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以知名儿童教育品牌“凯叔讲故事”为例,尽管教辅书籍仍是其主要业务,但其已逐渐形成以图书、音频、动漫、智能设备、电商等围绕儿童优质内容聚合起来的多元业务服务商。
(七)加快教辅内容数字化开发
教辅期刊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内容,可以按照不同的年龄、学科、学习程度,以及教材版本进行结构化整理,进而再按照细分类目重组,方便学生学习、搜索内容与评估自己学业水平。同时可以追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推送定制化内容产品。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除了以上几点变革,教辅期刊作为中小学生重要的学习参考书,关系重大,更应于细处着手,严把质量关,具体而言:第一,强化三审三校制度,从内容到编辑、校对、设计、排版整个流程缺一不可,从而确保内容质量。第二,发稿做到齐、清、定,从文字到图片,再到封面等均要一次发齐,让审查校对人员整体检查,层层把关。第三,重视文字编辑加工,反复检查,做到准确无误。
教辅期刊出版行业曾经经历过一段无序竞争的阶段,在日渐规范化的市场环境中逐渐稳定下来,而经过疫情的洗礼,许多不能尽快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刊物将逐渐被淘汰。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将进一步冲击传统教辅期刊市场份额,同时也对教辅市场提出新的要求。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各级各类在线学习资源平台呈集中爆发态势,尽管各平台在内容和形式上各有侧重,但整体而言,低水平重复和同质化问题严重。因此,如何通过系统规划与运营,整合行业优质的内容,打造一体化学习平台,成为下一步工作开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者:牛小海
作者单位:文心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