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小学语文阅读评价的教学改革成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下,阅读评价教学在学生的推理思维及语言建构、文化理解以及审美创造和道德情感素养上具备推动作用。但是小学阅读评价教学质量的提升,还需要从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方法以及阅读情感三个方面进行优化。本研究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以及教学质量提升要素,提出小学阅读评价实施的优化策略。期望本研究能优化小学阅读的评价教学,提升小学阅读教学的课堂质量和学习效果,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
一、小学语文阅读评价与核心素养
(一)阅读评价能培养小学生推理思维及语言建构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评价的教学过程首先能够培养学生的推理思维素养。评价的教学方式本身具备推理的过程,在阅读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阅读行为的评价需要依靠学生的真实表现。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推理,提取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收获的内容,并且以总结性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师对学生阅读行为的评价,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总结功能。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能够受到教师评价行为的影响,主动参与到自身阅读学习收获的总结之中。在接触到教师的评价性总结行为的示范之后,学生会自主开始科学地、个性化地采集自身阅读学习中的表现优秀和表现不足的证据,从而推理得出阅读学习的评价。学生在评价教学过程中,将自我推理与教师的评价性总结相互印证,从而提升自我推理和自我总结的能力。此外,学生本身对阅读过程中接收到的信息具有一定的自我处理能力。而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则为学生的文本内容表达组织进行了示范。在阅读评价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工作不仅是对学生在阅读中掌握的知识和思维进行总结,还需要对知识进行迁移,将文本阅读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内容翔实、评价多元、情感充沛、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够提升学生对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接受程度。同时,在阅读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能够为学生创造语言表达的实践教学环境,如在评价中为学生提供书籍内容推荐、阅读与现实生活联系等语言表达实践。
(二)阅读评价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养
阅读评价教学过程,具备较高的反思性和情境性。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行为是对阅读文本的一种生动演绎。因此阅读评价教学实践的情境性能够为学生提供文化知识内容的简易认知渠道,有助于学生理解阅读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内容。小学阶段的大部分阅读文本,自身具备的内容与教学评价实践之间具备高度的契合性。以《论语》的阅读表现性评价教学为例。评价性教学要求教师考查学生对《论语》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以及内容情感的认知。而阅读文本具备的特征和文化素养,在评价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就是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养分。以《论语》为例。教师在进行阅读评价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接收了学生对于孔子观点、儒学内容的认知之后,在学生的阅读理解基础上对《论语》知识要点以及传统文化精神进行阐述。在“文本阅读—自我理解—教师评价”三个阶段的教学实践之后,学生能够将自我对文本中文化内容的认知与教师的评价相互映衬,提升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三)阅读评价能提升小学生的审美创造和道德情感
阅读评价包含了过程评价、发展性评价、总结评价等多种教学工作。教师的阅读评价教学,除了针对学生的阅读行为之外,还需要对阅读文本中的情节、环境、人物形象等进行关注。在评价性内容的输出过程中,必须以文本的内容为基础、对学生的阅读理解状态进行评估。在过程性评价的教学实施中,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表现性任务,邀请学生表达自己对于阅读文本中知识和形象的理解。在阅读评价的情境和表现任务中,学生能够将阅读过程中内在生成的情感、态度、审美等通过语言创造性地表达出来。教师在阅读评价中抛出的具备实际意义或者具备现实生活联系的问题,学生通过组织语言回答、情景表演等方式进行表达,最终能够提升学生在审美思维上的创造力。同时,通过阅读的过程性评价教学,学生能够感知阅读文本中的情节起伏,接触到多样化的形象,能够对文学形象形成情感共鸣。因此,文学阅读过程中,人物形象具备的道德素养、价值观念能够为学生提供道德情感的支持,从而引导学生建立正 确的“三观”。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阅读评价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阅读能力评价的质量提升
小学语文阅读评价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基于对推理思维及语言建构素养的研究,可以看出阅读评价质量的提升依赖于教学实施中阅读能力评价的准确性。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包含了两个方面:首先是学生对阅读文本知识背景、文学体裁认知、文化理解等知识层面的能力评价。其次是阅读文本的情节解释、人物形象之间关系的梳理、文本作品价值的感知等技能层面的能力评价。教师在阅读 能力评价的教学实践中,必须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阶段任务和学生学习的特征来制定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在小学阶段的阅读评价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拼读文本、故事情节复述、写作风格和文本修辞的理解、阅读习惯的养成等因素作为评价的关键指标。注重字词认读、文段记忆背诵、文本信息获取、中心意思理解上的能力培养,适当发展写作、鉴赏上的技巧培养。在阅读能力的评价中,除了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之外,教师还需要将阅读文本本身纳入评价的影响因素之中。阅读文本的文体类型、篇幅大小、情节深度、人物形象认知等因素,都能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发挥。因此在评价中,教师需要采用多元化、多角度的评价方式。
(二)阅读方法评价的质量提升
基于研究对文化理解素养的解析,可以看出阅读评价质量的提升依赖于教学实施中阅读方法评价的准确性。狭义的阅读方法是指导朗读、默读、浏览等投入不同精力和时间的阅读行为类型。但是广义而言,阅读方法还包括了阅读目标的建立、阅读计划与程序的安排、阅读方法的应用以及阅读成果的总结。小学阶段的阅读方法评价教学实施,不能仅仅将朗读、默读、浏览阅读方法作为评价对象,还需要以评价作为教学手段,指导 学生在阅读文本的题目、段落顺序、阅读时间安排、阅读成果总结等活动上的目标、程序以及正确示范。从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以及阅读能力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安排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同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角度评价阅读方法的应用状态,在朗读方法中首先为学生做出示范,帮助学生了解文本的正确发音和朗读节奏。在默读方法的运用中评价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抓住文本的主旨脉络。最后,教师应该从信息获取、文化理解、语言表达、情感认知等方面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从学生的阅读成果中反思阅读方法运用甚至 阅读计划、目标安排的科学性。对于不合理的阅读方法以及阅读计划,主动帮助学生重新累积阅读经验,为学生制定不同的阅读策略。
(三)阅读情感评价的质量提升
基于研究对审美创造和道德情感素养的解析,可以看出阅读评价质量的提升依赖于教学实施中阅读情感评价的准确性。阅读情感的评价,不仅需要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作为评价对象,还需要将学生从文本中获取的审美意识、道德情感作为评价内容。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文本阅读的兴趣一般集中在童话故事、寓言、历史故事等具有情节叙事的类型中。因此,教师在阅读情感的评价中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阅读倾向,不能 从广泛认知的角度和平均化的角度安排阅读任务。同时,教师在阅读评价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情感和阅读态度,培养学生的长期阅读习惯。阅读情感的评价除了阅读行为的考查之外,还需要分析阅读学习之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熏陶。在文本阅读中,教师需要考查、评价学生对于文本语言的理解、对于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感受,让学生在阅读评价中,产生对于语言优美特征的认知、对人物形象特点的理解、对故事情节与人物命运的关注等。
三、小学语文阅读评价的实施策略
(一)阅读目标评价的明确化
阅读目标评价包含教师对学生阅读学习目标的确定、阅读程序的安排以及阅读方法的规划。 首先,阅读目标评价的明确化,需要教师深入理解学生阅读的文本内容,形成学生阅读理解成果的预设。从阅读文本的理解出发,教师需要分析学生对于关键词句的拼读是否到位,对于文本主旨的理解是否正确。从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出发,教学需要为学生规划阅读时间和阅读方法,从而优化阅读学习实施的效果。同时,阅读目标评价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评价目标的确定,需要综合课程标准中的阅读要求以及教材中的建议指导,并依据学生的学习阶段进行分层目标评价的设计。 其次,阅读教学目标评价的明确化,需要教师以正确的评价观念,公正地评估学生阅读行为的客观情况,不以主观偏好干预学生的阅读行为。明确的阅读目标评价,要求教师通过科学的训练提升自我的专业评价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培训活动之中,促进自我评价素养的提升。同时,目标评价的明确还需要教师对学生有充足的了解。因此在阅读目标评价的制定中,教师需要与学生相互交流,在交流中丰富阅读 评价教学决策的材料来源。
(二)阅读实施评价的生活化
阅读实施评价包含对学生的阅读方法的执行、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阅读状态的注意力等因素的评价。阅读实施的过程性评价,需要放置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之中。教师在阅读实施评价的制定中,需要将阅读任务、实施评价贴合学生的真实生活、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特征。 首先,阅读实施评价需要教师设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任务情境。教师在设定阅读实施评价的情境时,需要思索文本知识与现实场合之间的联系。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收获到的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真实性的情境才能迁移到日常生活之中。教师可以采用阅读文本中的人物模仿、组织学生进行情境表演、设定课程之外日常生活中的教学任务等方式,增加学生阅读学习的真实性和生活化,同时提升阅读评价的学习体验。 其次,教师在阅读实施评价的开展中,需要为学生制定符合阶段学情的任务。符合学生学情的阅读学习任务,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阅读实施中,面临着学生难以理解文本的情况。这种阅读教学的开展,就需要教师在评价教学中为学生补充他们缺乏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认知。针对阅读文本内容,扩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的思维和逻辑。此外,教师设计的阅读学习任务和情境活动还需要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提升阅读实施评价的整体、适应性。
(三)阅读成果评价的多元化
阅读成果评价包含学生阅读知识获取、阅读文本理解以及阅读情感认知等方面的考核。 首先,在小学阶段的阅读评价教学中,基于阅读实施的情境性需要,阅读成果评价的参与主体需要多元化。阅读成果评价不仅要求教师作为主要力量开展教学活动,还需要家长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指导和监督,配合教师完成日常阅读任务和情境学习。教师和家长作为阅读教学评价的两大主体,相互之间应该尊重理解、加强交流互动。学校和教师应该主动要求家长参与到阅读教学相关的培训和讲座中。其次,阅读成果评价需要扩展评价指标,以多样化的阅读评价教学满足学生的整体发展需求。针对学生的推理思维、语言建构素养、文化理解素养以及审美创造和道德情感素养,阅读教学活动的评价也需要相应调整评价任务。在推理思维及语言建构素养的提升中,教师的评价教学应该收集学生在问题发掘和问题解决中的表现。而在文化理解素养培养中,教师的阅读成果评价则应该以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文化理解程度作为评 价指标。在审美创造和道德情感素养的培养上,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对人物品质、行为的共鸣程度,考查学生面临实际生活中问题的道德观念。 最后,阅读成果评价需要丰富评价方法。在阅读评价的开展中,可以借助网络媒介技术,开展智慧化评价。对阅读教学中部分定量的评价指标,教师可以采用计算机网络建设学生阅读行为的数据资料,提高教学评价的效率。同时,针对部分无法定量评价阅读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综合分析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学习心理状态以及学习积极性等因素。在评价中,采用积极的正向的语言和态度,为学生带来良好的阅读学习体验。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宁海街道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