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摆在了推动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由此可见,高素质教师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发展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也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因此,中小学校必须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主体责任,紧跟国家基础教育发展导向,坚持立足校本、整合资源、设置发展平台,以师德师风建设、业务素质提高、执教能力提升为重点内容,着手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聚焦核心素养目标”“探索大思政课堂形态”等新理念、 新任务给基础教育吹来了缕缕春风,也给教师带来了不 少新的挑战。教师素质与时代需要之间的矛盾,直接导致课堂教学仍存在“重育分、轻育人”“强知识、弱素养” “多分析,少整合”“有认知、无行动”等现象。传统校本 教研模式主体单一、内容陈旧、任务零碎、机制落后的局面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对高素质教师培养的需求。近年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一种突出课程思政主线、统整校本教研主题、多层建构科研主体、完善多元评价机 制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评价体系逐渐从构想走向实践,探索出一条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新路径。
一、突出课程思政主线,培养勇担时代使命的教伍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各级各类学校要自觉承担主体责任,在打造一支优秀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方面下大功夫,做足文章。笔者所在学校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党中央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部署,把全体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当作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
第一,淬炼思想,培养情怀
“政治要强”,教师必须时刻警醒自己保持正确的政治站位,把握住教书育人正确方向;“情怀要深”,教师必须厚植家国情怀,深怀爱国情操,对祖国和民族怀有赤子之心,并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将“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当作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同时,教师要转变观念,从“思 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拓展到所有课堂,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导向的统一;打破知识本位、能力本位的传统思想,学会从价值导向上认识教学问题,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切实做到“两个维 护”,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这些都离不开教师以情培根、用情铸魂,将政治导向与爱党爱国的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有政治站位的教学目标、有家国情怀的教学设计、有素养导向的教学效果。
第二,创新思维,打开视野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课程思政、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离不开创新。没有“思维新”,就不能推动思政课与时俱进;没有“视野广”,就不会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广度。为此,我们要制定培养措施,定期开展主题培训,鼓励教师推陈出新,大胆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结构决定功能,教师的知识结构决定其教学设计与实践能力。学校要为教师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打开视野提供必要支持。为此,我们积极探索以思政为主线的大主题教研系列活动,深入研究课程思政人才知识结构 体系,以政治、语文、历史为重点学科,推动全学科、全学 段教师跨学科、跨领域、跨圈层学习,进一步做到思政知识基础广厚、思政育人专业精通,形成课程思政“大视野”。
实践决定认知,创新性教育教学实践才能推动创新性思维形成。我校积极通过新课设计、新课讲说、新课竞赛等方式,鼓励支持教师大胆实践课程思政“新思 维”。于是,就有了思政主题贯通的学科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有了新媒体工具、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新融合;有了思政灵魂的教材重整、活动重设、作业重 构。例如,语文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贯穿思政理念,以“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引,从中国近代历史中摄取“三次降旗与升旗”的时刻,编创教学素材,精设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结构式思考中自然涌起爱国情、燃起报国志、激起强国行。这节语文课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字词、语法、修辞等语文基础知识都指向了爱国的情感表达与志向养成。我们看到,课堂中有了越来越多的新目标、新选材、新活动,学生有了新思考、新变化,这是课程思政创新实践的必然结果。
第三,涵养德行,塑造人格
“自律严、人格正”是职业素养和课程性质的内在要求,是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品德力量,也是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能力。思想自律、言行自律、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高素质教师,离不开教师本人的不断自我修养,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规范与熏陶。为了营造课程思政的良好环境,进一步规范课程思政的育人行为,我校基于思政课特征和要素,制定了《太原市实验中学思政课教学设计模板》和《太原市实验中学课程思政细则》,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规范:学科内容所含的育人价值,学生“三观”现状的掌握,基于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策略,育人目标实现的途径和过程。在模板和细则规范要求下,教师在课程思政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思政素质获得极大提高。与此同时,创设机遇、搭建平台,让思政好课、思政良师通过交流课、竞赛课、示范课、专业讲座等形式,将思政育人的新成果呈现在校、市、省各级各类平台与活动中,营造良好环境,让榜样的力量充分发挥,让同伴的互动充分映照,让“自律严、人格正”成为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涵养精神的源泉,自我实现的根基
二、开展大主题教研,培养业务精湛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业务精湛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标志之一,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行之有效的一种途径,在解决教学中短、平、快类问题方面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是,在面对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大思政课堂形态等新理念、新任务时,传统教研模式就显得捉襟见肘、无能为力了。笔者认为,当前我们必须改进传统教研模式,推动教研模式实现“大主题化”,培养出业务精湛的创新型教师队伍。“大主题”教研,旨在通过搭建教学研究平台,组织教师围绕一个前沿性、基础性大主题长时间展开教学研究,在合作、共研、交流、实践和反思中学习新理论、树立新理念,推动教师走出认知盲区,实现教师团队整体获得专业提升,其组织管理、运作机制与一般性主题教研活动将有很大不同。
第一,确立大主题,以高站位、新立意系统设计教研内容
教研活动中,一个回应时代、贴近实践、论证充分的研究主题非常重要。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把讲好新时代思政课 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中之重,要思考如何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建设、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要懂得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这些大问题不解决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不可能完成,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怎样将党和国家擘画的课改“蓝图”变为可操作的 “施工图”,是一线教师面临的时代难题。中小学教师的困惑与问题集中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如何从三维目标转向素养导向的全面育人目标?如何在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发挥学科育人价值,促进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这些问题集中在核心素养与大思政理念以及二者的关系上,本质上又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问题。这些,都可称为我们确立教研大主题的依据。
第二,围绕大主题,以结构化、动态化科学设计教研活动
大主题教研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前沿、综合与系统,需制定一套目标明确、组织完善、运行顺畅的循序渐进式活动机制。制定方案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多轮次活动,每轮活动侧重解决大主题的一个方面,大主题必须进行分解,设置一级主题、二级主题,细化到教师可以直接参与研讨的程度,以问题的形式驱动教师的持续研讨。各轮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问—思—行” 螺旋式上升。前一轮活动为下一轮阶段主题的确定提供依据,下一轮活动在上一轮成果的基础上调整、深化、 拓展,通过多轮次、滚动式进行,最终实现大主题教研活动目的。
第三,落实大主题,以育人行为优化、育人成果提炼检验教研质效
大主题教研活动必须强化成果意识,以终为始。成果是教师通过大主题教研活动提升素质的重要表现,也是检验教研模式科学有效与否的客观评价标准。大主题教研活动的成果,可围绕“教学理念更新与否、专业知识认知深度、教学行为调整改善、教学策略优化改进”等 四个方面进行提炼。
需要指出的是,大主题教研鼓励教师在活动后撰写出论文或著作,但不能要求参与者必须形成像理论工作者一样高度和深度的高质量成果,也不必要求其成果非要具备课题研究一样的严密性和规范性。大主题教研成果强调的一定是大多数一线教师能达成的目标和获得的认知,强调的是活动可有效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大主题教研,在一般性主题教研基础上发展而来,紧扣时代要求、融合多重目标、调动多元主体、内容科学系统、功能结构完善,能创造性地解决教师专业发展中面临的多重问题,是提高当下中小学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推动科研活动常态化,培养具备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
《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培养造就“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研究”是教师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科研能力弱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遇到问题凭经验不凭科研,不评职称不搞科研,参与的多是市级或省级课题,研究周期长、研究难度大,超出了大多数一线教师的能力范畴,很多教师几十年可能只有一到两次的课题研究经历。
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想科学、健康、良性发展,至少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发力:一是中小学教师的自身能力和参与意愿;二是学校层面尤其是校长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态度和支持力度。两个方面中后者处于主导地位,学校层面的引领、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的创设、激励制度的建立,对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我校着手研究如何引导教师走上科研这条路,并在推动科研全员参与、多方式、短周期、重转化的道路上做了大胆实践,构建出“三项目五主体六环节”校本科研活动模式,从而让教育科研不再是偶尔为之,而是成为一项常态化活动,让所有教师而不是个别主动发展欲望强烈的教师都能与科研“握手”。此模式因此被评为2023年度太原市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2023年度山西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
该模式要求教师能操作三个校本化科研动作:撰写 教学案例——把自己的教学故事以案例的形式撰写出 来;开展行动研究——学会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改进自己 的教学行为;开展微课题研究——将教学中的问题转化成微型课题来研究。要求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选取其中一个作为自己在某一段时期内的重点科研项目,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研究,学校将定期举办成果汇报展示活动。
活动中,研究者主要汇报研究过程,展示研究成果;同伴进行交流,重点谈收获和启发;校内外专家进行点评指导,明确优点,提出意见;研究者在听取各方面意见后,按照各项目评价标准对自己的研究报告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以文本形式为主的研究成果;学校管理者(教研室)负责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划分等级;校报编辑会把研究成果在校报、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优秀的 推荐发表到正式报刊上),定期整理成册,编辑出版,形成优秀成果集。这样,通过“研究—展示—评价—修 正—鉴定—成果”六个环节,完整地进行校本化科研行动。整个过程以展示为主,检验教师是否真正参与研究,以交流扩大研究影响力,以成果激励持续行动为目标,让之前处于离散状态的科研活动变得常态、规范、高效。到目前为止,我校已经举办了二十多期这样的活动。
我们着眼“常态”,立足实际,从制度建设、队伍培养、过程管理和推广转化四个维度系统构建常态化校本科研活动模式,实现整体设计与细节执行相结合,有效解决了教师科研行动低效、滞缓等问题,真正发挥出科研对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学校由此创设出一种“处处有科研,人人可科研”的教科研氛围。当教师遇到教学问题时就会习惯用“研究”的方法来解决,科研成为教师不断成长的内在需求,为一线教师走向研究型、教育家型提供了有效途径。
四、优化教师评价体系,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保障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客观、公正、科学、有效的教师评价制度作保障。《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师德师风、能力素质和教学效果的一种评估与判断,是往哪个方向培养教师队伍的“指挥棒”。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不仅能提升教学工作的创造活力和学校的育人质量,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推动教师以更加客观的标准审视自身专业水平,构建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路径,进而培养善于自主发展的教师队伍。
为此,在教师评价方面处于主导地位的学校,必须明确几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评”,二是“谁来评”,三是 “评什么”,四是“怎么评”,五是“评了要怎样”,并以这五 大问题为基本维度,构建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多元评价体系。
“为什么评?”学校把评价目的从“对教师的评价”逐 渐转向“为教师的评价”,纵向关注教师的变化发展过程,横向尊重不同教师间的差异,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进行科学准确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信息和依据以改进教学。
“谁来评”?常规做法是由学校人事部门牵头,在教学、教研、政教等部门的参与下进行,这些管理部门只能借助某些可量化指标对教师进行评价,从而不可避免地陷入“五唯”困境。为此,我们确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校、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不同层面、不同侧重的评价“全景式”地为教师的专业现状画像,让评价真正有意义、有效度。
“评什么”?我校教师评价指标包括师德师风、育人成效、实绩贡献、培训研修、教科研参与、校本课程实施、 指导研究性学习、引领示范作用发挥等,要对教师在这 些方面取得的各项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成果之间能否相互支撑,成果是否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真实水平和实际业绩。除了结果性评价,更多的是评价教师“进步”,即增值评价,我们尊重教师原有的基础差异,关注每位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其业务水平提升的程度,并以此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
“怎么评”?要真正实现评价作用,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评价过程“看得见、摸得着”,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制度是教师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成长档案袋是“教师梳理自己的成长过程并把这种成长呈现给自己和学校看”,要求教师将自己一段时间内的教学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凝练成果,发现不足,反思改进,设计自身成长发展方案,促进自己专业成长。借助 “教师成长档案袋”,学校管理部门可以把全校教师分别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梳理得更加清晰,可以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精准收集参加评价对比的两个阶段的前后数据。教师成长档案袋是在德、能、勤、绩等方面对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
“评了要怎样”?要明确评价的价值导向与检测反馈作用。不仅要重视评价的甄别检测作用,让评价结果作为人事管理、表彰奖励、推优评先的参考,对于评价反映问题的,要依法依规进行必要的追究;还要重视评价的反馈调整作用,基于评价结果不断调整教师的培养方式和发展途径,营造出良好的中小学教育生态和教师成长环境;更要发挥好评价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导向作用。它既是作为教师主体发展的客体性反馈,能帮助教 师调整自身专业发展行为,又为教师进一步激发持续发展的动力、调整发展行为、提升发展质效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评价,引导教师师德、师风、师能全面发展,强化终身学习意识,持续改进教学质量,实现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教师职业特点决定了对一位教师进行标准化评价的难度很大,不合理评价会导致教师群体内部的非良性竞争。我们根据校情制定的教师多元评价体系,着眼教师未来发展,引领教师有动力地发展自己,激励教师有意愿地完善自己,为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制度保障。
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教师成为科教兴国、创新驱动、人才强国的推动者,需要教师树立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突破自我,自觉肩负起育时代新人的光荣使命。我们要坚持“思政— 教研—科研—评价”一体化,全方位立体式培养教师,聚焦“六要”,突出课程思政主线,培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师队伍;立足师本,发挥教研功能,培养业务精湛的创新型教师队伍;强化师能,实现科研常态化,培养具备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注重师德,优化教师评价,培养善于自主发展的教师队伍。这样,将使“造就 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成为可能。让教师成为时代发展的 “助力者”,成为立德树人的“大先生”,成为课程思政的 “引导者”,不断推动教育事业行稳致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贡献力量。
作者:石天刚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