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作业设计的思考

  • 2023-11-20 09:58:40
  • 来源:《教育》杂志社
  • 作者:高佳璐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中坚力量。实施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必须依靠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必须依靠高质量的教育。“双减”政策是党中央立足于基础教育发展全局,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做出的重大决策。因此,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树立高质量教育发展观,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注重内涵提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满意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必要性

(一)学生减负的时代要求

作业是学校教育的名片,作业折射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能力。基于当前存在的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等破坏教育生态现状的问题,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其中,在学生的课业负担中,主要表现为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而解决作业减量提质的问题主要聚焦于作业设计的优化上。因此,在当前我国全面推行“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加强对作业设计领域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核心素养培养的迫切需要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以及教育改革的时代新词。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增“核心素养”让核心素养落地生花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工作重心。因此,树立“素养”导向的作业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改善语文作业设计现状及提高语文作业设计质量的关键。

(三)语文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其中,作业评价作为过程性评价的关键指标,决定了作业设计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因此,作业评价要以学生为本,倡导评价的多元化。纵观目前作业研究与实践的基本现状,作业问题虽然逐渐得到重视,但有些教师未能深入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作业评价的阐释,未能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因此,作业设计依然是教育研究领域亟待开垦的荒原。

(四)作业设计的重要性

作业不但具有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的功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心和毅力,增强学习兴趣与学习自信,加强时间观念。对于学生来说,一份优质的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激发创造实践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帮助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效果,提升作业设计能力;对于学校来说,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教研制度和教师培训制度,提升教学管理质量。因此,加强对作业设计领域问题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构

(一)学校方面

1.健全学校作业管理体制

一是构建高质量学校作业体系。“双减”政策的发布是我国教育系统对素质教育的时代性阐述,对我国教育行业及学校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挑战。由于单独的作业设计或某些单元作业无法发挥系统效应,所以高质量的作业需要系统化设计。很多学校并不缺乏校本作业,但缺乏高质量学校作业体系。因此,学校要以学生为本构建作业体系,这样作业设计才能更具针对性及适切性。构建高质量学校作业体系要以学科单元为目标,树立单元整体意识,统筹学科重难点,关注前后内容的连接及横向纵向的关联性。

二是加强作业总量的管控。学校要严格控制作业总量,精心选择并合理配置各种类型的作业,切实保证作业设计质量,加强学科组、年级组作业整体统筹。同时,学校应将作业总量的总体把控任务具体分配给班主任来做统一管理,班主任主要负责与各学科教师沟通落实相关作业难度及作业时间分配比例等问题,确保作业总量高效实施,为小学语文作业提质减量赋能。

2.完善教师作业考核制度

一是加强教师作业设计的培训。学校从学科课程的全局出发,打破年级壁垒,通过全年段教师共同研讨、设计、实施等环节形成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体系,从而帮助教师掌握学科教学体系的整体脉络。同时,要注重跨学段作业培训,各个学科组聚焦于同一个主题开展培训讨论,如对“双减”政策的解读、理论引领、教学研讨、案例分析等,从不同的层面开展系列教研培训,开展不同形式的作业设计研习活动,这样“双减”才不会落空。学校要将作业设计培训列为常态化的教研培训,并将其设为作业考核的一项指标,这样教师不但能更新作业设计理念,获取最新的设计资源和方法,而且能够逐步提升作业设计能力。

二是尝试学科教师作业先行。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完成后自己先主动做一遍,整体感知作业设计的各个要素安排是否切实、合理及科学。因此,学校要实施学科教师尝试作业先行的方式,并将其融入教研考核制度当中,确保作业设计接地气、起作用,重构刚性的作业管理体制。

(二)教师方面

1.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要把握梯度,教学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在作业难度的把控上要让学生体会“跳一跳,摘桃子”。弹性作业要遵循总量控制和自主选择的设计原则,通常设计必做与选修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教师应针对不同学习水平能力的学生设计弹性作业,在作业时间上适当放宽限制,以保证每位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此外,教师可以实行自助餐式作业、量贩式作业和套餐式作业,通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作业题量的方式来提高学习信心,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是把握学生年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要紧扣学科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采用多种作业设计形式。趣味性作业可以通过做游戏、创设情境和培养审美情趣来设计,这样的作业可以使学生在情境中愉快地练习,寓练于乐,作业形式更富有弹性。同时,教师在设计趣味性作业的同时,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有趣,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双减”背景下,倡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及体验生活,获得直接观察与深刻实践的真实性体验,充分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基于课程标准,深入挖掘

作业要在符合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具体学情、学业质量标准下,系统地进行作业设计。同时,作业设计要符合课程标准、教材和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要以巩固、检测、评价教学目标达成度为目的进行作业设计。作业目标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又要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此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要基于课程标准的“备、学、教、评”一致性,聚焦统编教材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充分考虑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学生已有的语言学习经验和认知水平。

3.评价方式多元化

为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评价方式,在作业评价设计方面应建立以教师、学生及家长为主的评价共同体,通过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这样有利于构建友好、民主的评价氛围。同时,应强调学生自评、小组间互评或教师评价相结合等方式,真正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同时,因为学生的发展是动态的,教师也要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及时进行追踪与定位,对学生一学期或者某一单元教学的学科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整理分析,以便能及时地反馈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信息,更好地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及教师的发展与提升。

4.拓展作业资源

学校应充分调动备课组和教研组“两组”的力量,自编符合本校学生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的校本化书面作业。以备课组和教研组活动为载体,建立以校长、教学管理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为中心的垂直管理机制,以便科学高效开展作业编写工作。由于多数教师在作业资源的选择上仅限于本学科,与美术、科学、音乐等学科的交集甚少,从而导致作业设计分科严重,作业跨学科力度太小。因此,教师要具备跨界思维,充分挖掘各学科教学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关系,把品德、音乐、美术等学科的优质资源综合起来,建立丰富的作业资源知识体系。此外,作业资源主要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和校内资源共享制度,让家、校、社联动起来,形成作业设计新格局。

(三)教育管理部门

1.培养师范生的作业设计能力

一是加强师范教育中作业设计课程的安排。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我国培养高级师范教育人才的专业机构,在保证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师资、提高国家整体教育水平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于师范生作业设计能力的培养应先从高等师范教育抓起,将作业设计课程纳入教育硕士的培养方案当中,以便师范生日后走向教师工作岗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是加强实习中教师作业设计方法的指导。教育实践能力是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的立身之本,是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关键步骤。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师范生应多与指导教师探讨作业设计的具体操作方法,充分挖掘每类作业的特征,并允许师范生独立进行作业设计等工作,以便进一步提高师范生的作业设计水平。

2.重视教师入职培训及指导

一是注重观念引领,完善教师作业设计理念。教师树立正确的作业观念是提升作业设计质量的关键。许多教师在刚踏入教师这一行业的时候,对自己在作业设计这一环节中的角色定位比较模糊,比如教师到底是作业的组织者还是实施者,又或是设计者。可见,教师作业设计意识不强,缺乏职前培训的具体指导。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从完善教师作业设计观念入手,组织教师了解“双减”政策的核心理念,思考作业的功能及价值、作业类型、作业批改等问题,以便教师能树立科学合理的作业观,提升教师对作业设计的认识。

二是注重专题培训,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质量。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在教师入职培训指导方面的现状为:对于作业设计部分多形式上的督查,少专项的教资培训;多硬性的规定,少具体的指导。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科作业进行专题培训,充分挖掘每类作业的特征、设计理念及实践路径,分享各类作业典型案例并进行具体解读。同时,要针对不同学科的专任教师对其进行作业设计的学科化解读。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教师的作业设计热情,还能有效提升作业设计质量。

三、“双减”背景下高质量教育体系建构的有效路径

(一)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双减”是教育格局的大调整阵痛困难、挑战不断是在所难免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环节,也是我们由党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因此,“双减”领域的关键工作还在于党的全面领导。各级政府应将“双减”工作纳入重大民生工程,强化党组织工作领导、监管及问责机制,努力将“双减”政策贯彻基础教育领域全局,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政策支撑。

(二)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应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协同育人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题中之义,不仅是学校单方面孤军奋战,更是统筹整合全社会力量共同致力于协同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落脚点在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深化教育领域改革

落实“双减”政策并建构高质量教育体系对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教育方针上,要加强德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调整智育,努力回归全面发展观。其次,保证教育公平。要保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融合融通,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在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上迈开新步伐。最后,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充分体现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顶层设计,形成对标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学习型社会。

(四)加强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础,教师是基础的基础。“双减”政策下,如何优化作业设计、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等问题对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开启全面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新征程。首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面对辱骂、体罚、性侵学生等师德问题,师德建设迫在眉睫。让真正懂教育的人讲教育,让有原则、德行、尊严的人履行教师的职责。其次,发展和振兴师范教育。加强师范生公费教育,吸引更多优秀青年报考师范院校,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再次,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幼儿园倾斜,实施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化。

作者:高佳璐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3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