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实境课堂 拓深“立德树人”场域

  • 2024-08-28 10:51:43
  • 来源:《教育》杂志社
  • 作者:钱健敏

初中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自我意识增强,对单纯性讲授、知识灌输式教学易产生抵触情绪。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对情感交流的渴望,鼓励学生参与体验,为学生提供交流、分享、领悟的学习空间。实境课堂的构建,就是以学生易于共情的情境材料为依托,创设能够引发学生心灵共振的学习情境,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切实经历中提升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面临的现实难题

道德与法治教育,落脚点在于教给学生做人的准则和行为规范,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在实施中,却面临诸多共性难题: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无论是讲道德还是讲法治,难以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过于强调理论性知识的灌输,就会忽视学生自主性,导致学生被动学习,丧失学习趣味和思辨积极性,教学成效不理想。

(二)重显性教育轻隐性熏陶

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任务,反复讲解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死记硬背正确的言行规范。这一教法,忽视了学生情感认同,难以将责任、道德、规范内化于学生心中。

(三)忽视课内与生活实际的关联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对接学生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案例、情境中体认优秀品格。初中生经验不足,对教材理论缺乏可知、可视、可感。相反,实境课堂的创设,让道德与法治更接地气,学生更乐于参与,达成情感共识。

二、实境课堂的内涵及实施意义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一些教师重讲授、轻体验,导致问题设计不合理、探究素材不丰富、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制约了课程教学实效的提升。实境课堂强调为学生构建真实的问题场域,激活学生经验,参与问题探究与解决,让学习入情入境。

(一)实境课堂的内涵

杜威认为“思维起源于情境。”刘勰倡导“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真实的学习情境,更能碰触人的心弦,更能达成情感共鸣。实境课堂就是通过构建蕴含道德与法治知识点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知”交融中引发积极思考,从具体、生动的教学场景中领悟知识,在探索与问题解决中提升素养。打造实境课堂时需要把握其四点特征:一是真切性。实境的营建,要真实、贴切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置身于德育场景,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知识。如学生熟悉的人物事迹、热点问题,更具说服力、亲和力、感召力,更易于学生理解蕴含其中的道理。二是情感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实境课堂,要围绕事实,营造情感氛围。学生在参与、体验中,自我情感受到熏染,便于指引学生辨识对与错、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学生有了深刻的情感体认,对知识才能做到入脑、入心。三是理蕴其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说教性知识点多、理论性强。实境课堂要借力形式多样的真实情境,将道理、观念、认知、规范蕴藏其中。学生透过现象,由感性走向理性。四是迁移性。对知识的学习,要强调学以致用,还有让学生认识、理解知识,更要联系生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

(二)实境课堂的构建意义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认为,在真实的学习活动场景中,学习者基于自身经验,参与思维碰撞、经验互动,在合作与反思中汲取知识,领悟道理。实境课堂的构建,其意义有三点:一是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乌申斯基认为,没有兴趣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要摈弃“一言堂”模式,唤醒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意愿,营造平等、自主、活泼的课堂氛围。实境课堂,将学生作为“主人”,由学生参与问题解决,在互助启发、思维交流中主动建构知识。二是增进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构建实境课堂,教师要围绕学习主题,选择共情性情境材料和实例,刺激学生的感官体验,引发学生获得心灵共鸣,让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帮助学生达成深度学习。初中阶段正是心理、生理发展及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期,道德情感、法治意识的获得,要从机械式记忆转向有意义的理解和主动建构。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实境课堂的构建策略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者,理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构建实境课堂,教师要从思想上树立“学生文本”理念,从行为上改变说教、灌输模式,立足学情,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激活学生自主意识,促进学生在实境课堂上参与讨论、感悟并内化德育素养。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构建实境课堂

杜威认为:教学是一种过程的经历,强调体验与感悟。实境课堂旨在为学生创设恰到好处的真实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参与探究,从亲历中达成“做中学”育人目标。

1.学习实境课堂相关理论,拓宽育人视野实境课堂的构建,对教师而言,需要学习情境教学相关理论夯实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学习,领会情境教学的理论逻辑。马克思认为“认识过程是从感性知觉开始的。”真实的生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感知力,促进学生参与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理性认识。建构主义认为,情境性是学习的基本条件。教师要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理解、消化、掌握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师是课程活动的引领者、辅助者,要随时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确保实境课堂有序展开。教师还要通过查阅书籍、检索知网相关数据库,了解实境课堂教学相关资料,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知网微课、慕课等教学方法,为打造实境课堂提供保障。

2.把握实境课堂构建要点,促进多样感知实境课堂的关键是构建真实、可感的学习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要通过整合多样化资源,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打开想象空间,充分感知道理和思想。例如,在七年级学习“探问生命”时,对“生命”的认识,依托多媒体视频素材,展现大自然、生物多样性的真实情境。视频关于“生命”的起源及进化过程,结合案例娓娓道来。接下来,教师从对“生命”的看法入手,引入社会热点,启发学生正确、冷静、理性地看待“生命”。最后,教师进一步渗透“生命观”,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怀他人生命的道理。在实境课堂构建中,还要让学生去思考,去体验、去实践。教师可以模拟生活场景,带领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表达各自的理解、观点。例如,在九年级学习“多彩的职业”时,择业观、敬业意识、责任感是教学重点。围绕职业规划,创设“求职”现场,学生自主设定某一职业求职者身份,参与面试和自我展示,从中深化学生对职业精神的理解。

(二)整合情境资源,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道德与法治实境课堂的构建,教师要立足情境,提炼主题,以问题为纽带,整合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1.聚焦生活化实境,服务学生成长

实境课堂要对接学生生活,真实的生活情境,更能唤醒学生获得良好感知和体验。例如,在讲解“男生女生”时,校园是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重要场域,教师可以校园中男生、女生交往中常见的问题为主线,创设实境课堂,让学生对此展开讨论。如何与同龄人展开交往?如面对异性,如何运用恰当的方法建立真挚的同学友谊?指导学生解自我与异性的不同,学会欣赏对方的优势,强调优势互补,让自我变得更优秀。同样,初中生生活经验少,法治意识弱。在学习“凝聚法治共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漫画,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宪法、法律等相关知识点。在实境课堂中,以“交通违章停车罚单”为切入点,让学生真实感知法治社会的意义,增强学生法治精神。

2.营造思辨实境,促进学生思维碰撞

面对同一事件,站在不同视角,所得到的结论也不同。在实境课堂创设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依托思辨实境,强调不同观点的碰撞。教师要结合热点话题,让学生站在多个视角分析和提出观点,发展学生思辨力。例如,在“尊重他人”实境课堂上,就“某图书馆规定衣冠不整者禁止入内”话题展开分组辩论,一方认为,图书馆是公共资源,应该对每个人开放;另一方认为,图书馆是文明场所,衣冠不整者就应该拒绝入内。不同的声音,在激辩中帮助学生体悟“尊重”的意义。

3.创设实践实境,在参与中领会道理

有意义地学习,强调学生的切身体验。教师在实境课堂建设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实践性活动,如情景剧表演、模拟法庭、现场播报等活动实境。学生以角色参演方式,在实践体验中习得知识,领悟哲理,懂得法律。例如,在讲解“感受生命的意义”前,布置采访任务。对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进行采访,说一说活着是为了什么。答案是五花八门的,有人为了“美食”,有人为了“旅游”,有人为了“开豪车,住豪宅”,有人为了“做有意义的事”,有人为了“感恩自己的家人”。从这些不同的观点中,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对生命的追求,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也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值得每个人去探究”。

(三)改进教学流程,构建实境课堂

实境课堂的构建,教师要做好课前资源的收集、课中教学环节的衔接、课后教学反思与总结,确保实境课堂各项任务有序展开,达成育人目标。

1.课前,做好实境素材收集整理实境课堂中,真实情境的构建,需要教师提前收集、整理相关素材,包括社会热点、人物事迹、生活案例、音视频素材等。总的来说,一要聚焦和挖掘教材实例。结合教材“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等栏目,梳理和设定能够引发学生关注、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实例。这些实例素材要有趣味性,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思维。教师还要善用其他学科资源,如成语故事、经典诗词、历史人物、数学趣题等。二要搜集学生身边的素材。联系学生生活,以贴近生活的案例来构建实境课堂。生活化案例,从小切口入手,透视大问题,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更易于从中获得切实体悟。例如,在讲解“正视发展挑战”时,该节所涉及的话题与环境保护有关,但可以从“垃圾分类”话题入手,拷问学生“为什么要推行垃圾分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垃圾带来的危害,以及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学生有了直接、真实的感受,更能自觉去保护环境。三要聚焦互联网,整合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教师通过关注公众号、主流媒体、各学科网站等途径,获取与教学相关的资料、素材,丰盈和充实实境课堂。

2.课中,做好活动衔接推进教学实境课堂的实施,教师要做好环环相扣,确保有序展开。第一,课堂氛围要宽松、自主。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在受到压力、负担的条件下,很难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助学习。教师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距离,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让课堂更轻松、学生学习更愉悦。围绕相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要能够听取不同的观点、想法,要珍视集体的智慧,放下教师的权威身份,让学生成为实境课堂的主人。第二,课堂活动要衔接有序。教师在组织、实施实境课堂中,要做好充分的课堂预设,采取有效的方式,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参与探究。课堂伊始,设定学习主题,用趣味、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留意学生的想法,把控课堂学习节奏,以问题启思、巧用追问洞见事物的本质。根据学习需要,灵活设置小组学习,关注学生情绪变化,适时参与调控,升华学生的探究热情。第三,问题设计要点燃学生智慧火花。实境课堂,学生是主动者,教师要善于提问,聚焦学生问题,深化学生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尊重他人”时,教师要引入《嗝嗝老师》电影片段。在全校学生集体大会上,小嗝嗝因患有图雷特综合征,总是不停地发出怪声,引发学生嘲笑。校长询问小嗝嗝“为什么要发出怪声?”小嗝嗝向校长说明因为图雷特综合征引起自己不停地打嗝。校长没有批评小嗝嗝,而是询问她需要获得哪些帮助,并号召所有师生,要平等对待小嗝嗝。据此,引出话题:观影后,哪个地方最令人感动?同学们纷纷想到“校长没有因为小嗝嗝不停打嗝而生气,没有将小嗝嗝赶出教室,而是给予她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显然,对“尊重他人”这一主题的探究,利用影片来代替理论说教,鼓励学生发表观影体会,来促进学生领悟“尊重他人”的道理。

3.课后,反思促进实境课堂优化成长的过程离不开反思。在实境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后反思,对教学活动及存在的问题展开总结。实境课堂的构建,是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中,引领学生体会真实情感,感知事件背后的道理。教师要做好实境课堂记录,针对亮点,要保持;发现不足,要改进。要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发现学生的奇思妙想,要找准切入点,拓宽实境课堂教学思路,增进师生、生生互动交流。

作者:钱健敏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紫琅湖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