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2023-01-16 14:50:21
  • 来源:《教育》杂志社
  • 作者:周腾腾

新课程对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出了重要指向内容,特别是在教学形式上,要求教师能够充分把握并践行因材施教的原则,开展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及有效性,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汲取课程知识内容。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亦需落实这一目标,可借助分层式教学模式对现有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打造以生为本、符合学生个体需要的科学化语文课堂,全面帮助学生完成课标学习任务,促进其语文能力的良好发展。具体在教学应用方面,本文以部编版教材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以供参考。

一、分层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分层教学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能力水平的科学划分,设计与之能力水平相匹配的课堂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其学习效率得以切实提升,以更好地汲取知识,建立学习信心,提升学习兴趣,使语文素养能够在有效学习中实现发展。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分层教学更注重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就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而言,分层教学的应用具有诸多且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学习知识,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的不同学习需求,避免存在知识过难无法理解,或是知识过于简单,无教学意义等现象。同时,在实施分层教学期间,学生能够对自身学习情况形成充分、正确的认识,帮助其更具针对性地提升自己,找准学习的目标方向及方式方法,使其能够更加快速地实现学习质量及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分层教学模式的开展能够促使教师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有利于教师在备课期间把握课程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我。同时,与一般形式的教学模式不同,分层教学需要教师统筹兼顾各个层级的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实际学情,如此一来,则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教学水平。而分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教师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最后,从教学模式的角度分析,分层教学具有较强的阶段性、层级性特点,能够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的课堂,使教学内容及形式得以丰富和创新,有利于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二、小学语文分层教学现状

(一)对分层教学的认识不足,分层标准较为单一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都需要教师进行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在明确其内涵之后,再开展教学活动。但就现阶段分层教学的实施而言,由于这一模式仍属于新型教学模式,因而部分教师还不能够充分认识到其实质内涵,在对分层教学的了解上,也仅是通过专题讲座、教师培训、理论学习等方式实现。在这样“速食”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难以将分层教学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因此不乏存在教学方式不佳、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同时,还有部分教师难以以较高的热情研究分层教学理论,或是由于学习期间缺乏系统性,导致在内涵的理解上存在片面性。另外,在实际分层教学期间,教师多是以学生成绩为主要分层依据,并未综合考虑学生的学情,导致分层的方式缺乏科学性。

(二)分层作业形式化,实质意义不大

教学活动中,作业是较为关键的部分,它既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又是新时期“双减”政策下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双减”要求教师既要保证作业量,又要符合学生发展规律。把握适量设计的原则,亦要保证作业的质量,确保作业的价值切实发挥。同时,分层作业设计作为“双减”政策有效践行的策略之一,更需要做好科学设计工作。但就目前看,教师虽对作业进行了分层,但其意义及应用效果并不如人意。比如,未能对学生分层,直接设计三类作业,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自主进行选择。由于小学生不具备较好的学习意识,大多数学生更乐于选择最基础且简单的作业,导致有一定难度的作业无人问津。同时,在对学生没有分层的情况下直接设计分层作业,亦难以与学生的实际学情形成有效契合,因而难以发挥作业设计的真正价值。

三、分层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分层学生,做好目标调控工作

分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需先做好前期工作安排,以便更好地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核心依据。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即是学生的分层。结合现阶段实际情况,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教师分层仅以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唯一依据。然而,这样的分层方式显然是不科学的。在分层中应全面考虑,包括学习成绩在内的认知思维、学习能力、语文基础掌握、核心素养表现情况、性格爱好等。如此,才能够结合新课标教育体系的指导,充分把握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更加科学、高效地落实分层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分层教学时,需明确分层的合理性、科学性、全面性,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与调研,进而结合所了解的综合信息,客观评估学生的层级水平。一般而言,分层教学通常划分为三个层级,即基础、中等、高等,所对应的学生应当符合各层级综合考评的学生情况,包括学习能力、基础知识、学习态度等。如基础层级的学生,一般表现为学习能力较低、学习兴趣不足、基础知识掌握不佳;高等层级的学生,则表现为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良好,且学习态度端正等;而中等层级则介于两者之间。具体在层级的划分上,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可分设四个层级,但尽量避免多于四个层级。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学生层级的划分并不是持续固定的,而是需要结合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及时或定期进行调整,确保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所处层级相符。如此,才能够有效保证学生分层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行性,使分层教学高效开展。

(二)分层教学目标

分层教学是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确立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在其成长发展中,受内在及外在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不同的学习表现,包括思维认知上的差异、学习成效上的差异等。比如,学生思维,逻辑思维较强,因而更喜爱理科类课程 A 倾向理性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及学习积极性则相对较低,甚至在学习能力上稍有欠缺;学生 B 富有强烈的情感意识,更侧重记忆的发展,因而在学习语文时则会较为轻松。由此可见,不同的学生发展情况对其课程的学习质量各有不同,对此,教师在采用分层教学时,需立足层级教学的角度,针对学生的学习具体情境展开教学活动,明确教学目标,确保各个层级的学生都能够获得相应指导,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使其能够更好地达成学习任务及目标。例如,学习六年级《伯牙鼓琴》一文时,文言文类的文章结构相较于一般文章更为复杂,且多数要求学生理解并背诵,但由于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在整体教学目标上,教师需针对性地做出调整。比如,针对记忆力较强的学生,在背诵的同时,教师可要求其掌握文言文中的字、词、义,基本掌握文中注释的内容,帮助其掌握文言文知识,增强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对于记忆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则可要求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基本达成课程学习目标即可。这样一来,在分层目标的安排下,学生能够更好地展开学习。

(三)分层课堂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理解、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未能科学把握课堂提问环节,则会造成学生反向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对课堂提问产生畏惧心理。在分层教学模式下,教师需结合各个层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巧妙且具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确保各层级的学生都能够有效参与其中,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其能够更好地在课堂中与教师形成教学互动,切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而言,仍需要结合基础、中等及高等层级的学生进行问题设计,重点把握问题的难度、形式等,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在问题指引下,逐步融入学习思考与探究当中,提升其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力。例如,学习五年级《“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教师可先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及各部分段落的具体划分,进而再结合学生层级的不同,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并组织与之层级相符的学生进行回答。比如,针对基础层级的学生,可设计“文中一共可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具体段落划分是怎样的?”的问题;针对中等学生,则可提问一般难度的问题,如“文中每个部分分别讲述了怎样的内容?文章主旨是什么?”等;对于高等层级的学生,则可增加问题的难度及开放性,如“你怎样看待文中讲述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作者想要体现出来的内涵是什么?你对父母的爱怎样理解?你支持他们这种爱的表达方式吗,为什么?”等。对于高等层级学生而言,教师在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时,可改变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形式,组织学生对教师的问题进行合作讨论,进而深入理解课文。

(四)分层教学方式

由于层级的不同,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亦是千差万别,在教学方式的选择、应用上更是给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对此,为了在课堂中统顾到所有学生,教师需立足基础层级的学生,把握趣味教学原则,将基础层级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同时,趣味教学法的应用同样适用于小学阶段的中等及高等层级,有利于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学习态度。此外,教师亦需要关注高等层级学生的学习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优势,组织开展合作式学习课堂,依托合作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期间,合作学习也同样适用于基础与中等层级的学生,对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在具体实施期间,可科学调整合作学习的任务,确保各层级学生的学习内容与之能力水平相吻合。例如,学习五年级《草船借箭》时,在把握课堂的趣味性上,教师可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及信息技术的作用,打造情境式语文课堂,通过播放与课文情节相对应的动画片、影视剧片段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进而在此基础上,依据各层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与之相对应的合作讨论主题,并组织学生基于所观所感,在小组合作中展开学习与交流。具体而言,对于基础层级的学生,可让其结合基本的情节进行问题讨论,如片段中讲述了怎样的故事?与课文中的内容有什么区别?你更喜欢哪一种情节及文学表现形式?对于中等层级的学生,可在基础层级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看待诸葛亮的这一计策?对于其中的几个人物你的评价是什么?对于高等层级的学生,则可再次增加问题的难度及深刻性,如周瑜的行为你认可吗?假如你是诸葛亮,你会怎么做?通过观看视频以及对文章的了解,你认为这一情节对你有哪些启迪?

(五)分层设计作业

作业是教学成效的体现,也是学生巩固练习的重要方式。在分层教学模式的开展中,教师同样需要重视分层作业的科学设计,确保教学模式更具系统化、体系化,增强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在具体的作业设计上,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层级的划分情况,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表现设计作业,确保作业的类型、难度与各层级学生的能力相符,使其能够切实有效地完成作业任务。例如,在学习了《摔跤》一文之后,针对基础层级的学生,可设计简单且具有趣味的作业,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章讲述的内容”或是“选择文中的某个部分,说说你的理解与想法”等,让学生以口述的形式完成作业;对于高等层级的学生,则可设计提升性的作业,如“模仿文章语言形式,尝试描写生活中的其他小事件”等;而对于中等层级的学生,则可要求其拓展阅读、整合素材等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分层教学模式是近年来新型教学模式之一,旨在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学习需要,贯彻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符合其发展的课程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能够在与自身能力相适配的教学活动中,切实有效地汲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可充分利用这种模式,结合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全面优化教学活动的过程,确保分层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当中,为学生构建更具科学性、系统化的分层教学体系,使各层级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充分发挥学习潜能。

作者:周腾腾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2年第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