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思政遇上教育叙事

  • 2023-03-22 10:00:34
  • 来源:中国教育报
  • 作者:达万吉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讲故事,本质上是一种以叙事为承载的教育方式。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需要从思政与教育叙事相结合的角度,深刻理解“讲故事”的特质和意涵,从而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叙事主体有信仰

  故事的讲述者是叙事主体,同时也是故事阐释的“隐含作者”。如果说,故事的参与者、原创者在故事情节中体现出的价值意识、思想理念是“原生故事”的价值基调,故事的最终表达则取决于讲述者本人对故事文本的再度编码和价值赋予。在这个意义上,思政课讲故事并非事实的平铺直叙,而是一项凝结理论功底、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的创造性工作,是教师自身的内容呈现和信仰投射。

  思政课教师只有让信仰根植于心,才能以“真知”遴选和创生故事,以“真信”阐释和升华故事,以“真情”赋予故事内生动力。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尤为重要。思政课教师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肩负起应有的历史使命与时代重任,就必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学习成果转化为高度的政治认同和坚定的政治信仰,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净化心灵、升华德性的育人过程。

  叙事内容有立场

  讲故事绝非固定事件的自在重现,也不是简单地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价值立场向“原生故事”充实、延展的过程。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核心课程,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特质与本质属性在于政治性。因此,思政故事与一般故事的技术结构也许并无不同,但作为其灵魂的意义系统应以“政治性”为核心,传递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政治原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无论是通过讲故事、讲历史还是讲理论的方式讲思政课,都要体现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

  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以政治理念定位讲故事的战略价值,更要在叙事内容中牢牢掌握话语主动权,坚定叙事立场,以严肃性和崇高感形塑革命英雄、彰显国家形象、弘扬民族精神,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观点融于故事中,于“润物无声”中“久有回味”,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

  叙事方式有共鸣

  讲故事是讲述者与聆听者的交往活动,唯有尊重听者的学习视角、唤醒听者的期待视野、激发听者的情感共鸣,才能获得意义视域的融合。思政课讲故事作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要遵循青年认知特点,明晰青年发展逻辑,根植青年生活世界,立足青年本质属性。既要汲取中国叙事传统中蕴藏的智慧,又要适应当代青年学生的话语逻辑和价值旨趣;既要加强对历史的重叙和阐释,又要与当代青年学生的文化经验、社会需求相融通;既要吸纳丰富多样的传统题材,又要诠释贴近青年、融入青年的时代维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用新颖、鲜活的叙事方式“赢得青年”正是“讲好故事”的重要方面。

  思政课教师唯有在故事的讲述中让青年主体“在场”,让思政故事“从青年中来,到青年中去”,才能启发青年学生在故事投射的想象境域找到自己的位置,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目的。

  叙事效果有认同

  讲故事是引导思想和行为的启明之路,其最终价值在于满足社会与个体的认同需要。要实现思政教育价值最大化,不仅需要“讲故事”——以情感驱动、真理感召增强思政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还必须诉诸“讲道理”——用理性认知、学术深度确保思政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实效性。

  思政课讲故事不是以叙事弱化说理,而是要把历史和现实贯通起来,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深度挖掘那些最适合嵌入道理、最能够说明道理的人物和事件,以鲜活的材料、丰富的素材作为学理论证的辅助和支撑,使学生在故事与案例中深刻领会“是什么”和“为什么”,“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和“知其所以必然”,在认识的进阶中体认价值真谛,真正将思政课的道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讲故事是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具体实践。“讲好故事”必须反映思政课教学所蕴含的规律和方向,从叙事主体、叙事内容、叙事方式和叙事效果各方面遵循思政课的根本宗旨、契合青年学生的期待和需求,落实思政课讲故事的政治引领功能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达万吉,单位系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