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维度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
严辉龙
人民多维需要是原点坐标
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的现实之因。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当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然从物质转向精神文化,从低维精神文化需求迈向高维精神文化需求,呼唤党和国家把握并实现人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创造并培育丰富的人民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习近平总书记秉持“国之大者”理念,十分重视人民精神富裕,作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文化建设工作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的文化需要。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的内在动因。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有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需求,更有文化维度的发展要求。“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觉察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推动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蓬勃兴盛,增强人民精神文化层面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为人民服务是价值旨归
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人民利益系统谋划全局工作,倡导文化为民、以文化人的价值导向,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尺,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各项文化事业开展的基本原则,生动彰显人民主体在文化全局工作中的主人翁地位。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华民族持续奋斗的目标。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习近平文化思想注重人民精神文化素质的培塑,倡导运用科学理论武装人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人民,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源流,创造并积累新的精神文化财富。
人民主体力量是力量源泉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文化是历史演进中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是历史进程中人的主动性创造。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文化维度的人民主体性。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悠久岁月中,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迸发智慧的光芒,孕育出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踊跃参加反抗三座大山的革命斗争,熔铸出革命文化。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增强我国文化创造活力,涌现出一大批宝贵的文化成果,形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新时代文化建设应当持续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和发展文化的主体作用,善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在激励功能培根铸魂。团结带领人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革命文化的新时代阐释,建设稳中向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激励人民群众在赓续中华文脉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激扬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和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人民主体共享是内核向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共享发展既包括物质文化方面的共享,也涵盖精神文化领域的共享。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文化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不断增进人民文化素养,让人民充分享受到文化建设带来的实在好处,使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共享共通中逐步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秉持文化成果共建共享。一方面,要立足客观实际,正视文化建设中地域差异、城乡差异的现实存在,肯定文化共享是一个持续性和渐进性的发展过程,应当在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循序渐进地推进文化共享。另一方面,实现文化共享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文化建设,做大文化“蛋糕”,增强文化建设领域的主人翁意识,摒弃片面享受的惰性文化思维,实现文化的共同建设、共同创造、共同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