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是每一位家长的必修课,或许有不少家长也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做好情绪管理工作,不能将一些负面情绪通过语言、行为等多种方式传递给孩子。但每当到了那个情绪节点的时候,往往还是无法控制。而“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比较创新的沟通模式,教人学会控制情绪,是合理有效表达的关键所在,也是一种最佳的亲子沟通模式。而如何实现非暴力沟通,这是很多家长和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以“观察式”语言对事件进行客观描述
非暴力沟通模式实现的基础就是要懂得使用“观察式”语言,要摒弃以往的评价式的语言,在沟通中先对事件进行识别,及时对事件进行观察,然后再用语言来描述事件,以此与孩子展开交流。所谓观察就是眼睛看、耳朵听以及身体接触到的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所涉及的人员之间的行为、语言以及情绪表述。而评价则会比较主观,会直接反映出个人对于这个事件的看法,这其中会涉及个人价值观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主观评价会更容易引起孩子反感。疫情防控期间,我班上就有一位家长跟我反映,孩子天天待在家里,不愿意运动,怎么劝都不听,一门心思捧着手机刷抖音。家长急了,直接说 :“就知道玩手机,有什么出息!”这句话乍一听那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尤其是“就”这一个词本来就是定性的词语,这句话已经将孩子定性为“永久的只知道玩手机的人”。而“观察式”的语言就可以说“你这两天玩手机时间有点长啊,你以前可是经常会出去打球的啊!”这就客观地描述了孩子“以前喜欢运动”的事实,并没有否定孩子以前的行为,孩子也没有得到全盘否定,自尊心也受到了保护。孩子们也会去反省自己的行为,这样的沟通更有效。
跟随孩子感受给出正面回应
正面管教理念,有一个描述的工具是“纠正前先连接”的说法,这其中的“连接”就是要求教育者需要理解以及接纳被教育者的情绪以及感受。只有如此,孩子才能够真正放松下来,才有安全感,才愿意与家长或者教师继续沟通下去。否则,孩子只会开展防御模式,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并且让任何外界信息都无法进入,更不用说要让孩子采纳我们的建议,听我们讲道理那更是不可能的事了。所以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一定要先顾及孩子感受,给孩子正面的回应,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更好教育效果。例如有学生虽然做完了作业,但是到学校却发现自己忘记带了,因此受批评。在放学以后,孩子必然满肚子委屈,在这样场景下,家长就应该有技巧地和孩子沟通。首先要让孩子觉得家长是懂他的,可以跟孩子说 :“被老师认为没写作业,你一定很委屈吧?”随后,要让孩子觉得家长是接纳他的这个行为的,可以说 :“当你发现自己没带作业的时候,一定也是很着急的对吗?”这样的交流方式,不是在孩子回家以后,马上就对孩子提出批评教育,而是让他们慢慢放下心防,“那你有想过,之后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呢?”感同身受,安慰会让孩子正确面对问题所在,仔细分析自己行为,产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每一次经历都可以转化为成长。
充分了解彼此的需求
一个家庭要幸福,是必须要相互付出的,而这一前提是家长必须要足够了解自己以及孩子的内在需求,要将自己的幸福与爱分享给孩子,而不是一味地告诉孩子“我想要你怎样”。当然在告诉孩子自己需求的同时,也要倾听孩子需要什么。现在,面对孩子不愿意做作业的问题,我们鼓励家长表达 :“看到你不做作业,我觉得很难过,你学习不到知识,还是很吃亏的。特别希望你能够掌握一技之长,你以后生活会逐渐地走向自己喜欢的样子。”而不是说 :“就你那成绩还不做作业,那更是跟人家没法比了。”两句话侧重点有所不同,孩子听后的感受也会完全不一样。所以父母要了解自己的需求,准确地表达,这不仅能够让孩子减少误会,还能够让孩子做出更加积极的反馈。
总而言之,与孩子沟通,不能够一味地站在自己的角度,而是需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有平等表述的机会,觉得自己每一种选择都是被尊重的,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
作者: 田云翠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分校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2年第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