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堂高效实施德育的思考

  • 2023-02-24 14:14:39

“双减”政策的出台,强调要留出足够多的课余时间来培养学生的文体、艺术、劳动等素养,要求教育要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德”首当其冲,可见德育的重要地位。在这种新的教育环境下,音乐的美育功能得以凸显,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净化学生心灵,丰富学生情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初中音乐课程标准亦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之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应深入探究音乐学科的德育内涵与功能,灵活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提高课堂德育实施效果,发挥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净化心灵之功效,促进学生知识、情感与品德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音乐课堂开展德育的必要性

(一)能够满足初中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其心理与生理正在快速发生变化,既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意识与独立思考能力,又缺乏对社会事物的合理分辨能力,且这一阶段的学生多不愿与家长和老师交流,又易于感情用事,冲动莽撞,好奇心强,亟须对其进行正向教育,培养其理想信念与正面情感,促其顺利度过这一重要生长阶段。此外,初中生的可塑性极强,对于音乐艺术又有着由衷的热爱,教师若能把握住这一点,充分发挥音乐对于初中生的感召作用,在音乐课堂渗透德育,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这对于学生的情感疏导、人格塑造以及道德品质培养皆有很大的帮助,能够推动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符合初中美育教育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而音乐本身就具有美的特点,能够唤醒人们对美的情感体验与追求。教师在初中音乐课堂实施德育,也正契合了初中美育的要求,通过音乐元素的输出,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能够促进学生审美层次的提升,实现音乐教育与美育的完美融合。此外,音乐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能够净化人 的心灵。初中教师通过精心选择音乐教学素材,以契合学生情感发展需要的音乐作品来陶冶学生情操,能够提振学生精神面貌,获得思想情感的升华。

(三)深挖音乐教育内涵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好的音乐作品皆会存有激励爱国、振奋人心、启迪心智、舒畅身心等作用,会使听者在倾听与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生发奋发向上的动力,给人以酣畅淋漓之感,犹如夏沐清泉、冬临篝火,使人浸染其中,并于这种享受中获得德育熏陶。可见,音乐教育不只是形式层面的知识艺术教育,更具有与人情感沟通与思想共鸣之深层次内涵。而将德育引入初中音乐课堂,可使教师明确智育与德育的目标,深入挖掘音乐的道德内容,使其育人功效得以最大化发挥,真正实现“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这一教育目标。

二、初中音乐课堂高效实施德育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德育目标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之根本任务,至此,“培养怎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成为一众教师积极思考的议题。为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2019 年国家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方案(2018—2022 年)》,并在第一条中确立了要将立德树人作为重点实施工作。由此可见,德育是国家育人战略的重点,是每一位教师皆应遵循的工作指导。初中音乐教师也应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认真学习了解初中音乐新课标的要求,以“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作为工作开展的宗旨,通过“教书”与“育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教师要转变音乐仅仅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观念,要认识到一切课程的教学都具有育人的作用,且很多音乐作品中本身就蕴含着德育因素,如沪教版七年级下册的《美丽中国》《我的祖国》等,其中便蕴含着浓烈的爱国情感,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唱,还要善于利用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与爱国主义精神。

此外,在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指导之下,一些音乐教师受传统三维目标影响,难以正确把握核心素养培养与德育之间的关系,往往将德育目标与审美感知、艺术教学等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相分离,造成教学效果的不理想,既定教学目标难以达成。因此,教师应认识到二者是相融相交的,是统一的整体,德育目标应融入音乐教学的方方面面,不管是文化传承还是审美感知,皆可灵活落实德育教学,实现德育目标。初中音乐教师应在设计教案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确定每堂课的德育目标,如此将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果的达成,真正促进学生知识与品德的共同发展。

(二)深挖音乐教材,加强德育渗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确立,初中音乐教材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革新,更加具有艺术性以及思想性,教材的系统性与导向性也更强了。初中音乐教师要善于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因子,通过系统分析教材,整体制定德育目标,做好教案规划,优选教学方式,整合课外内容,不断加强德育在音乐课堂的渗透,提高德育实效。

一方面,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故事,使学生在了解作品创作历史的同时获得品德教育。以沪教版八年级下册《保卫黄河》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时,可向其介绍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让学生知道,这首创作于 1939 年的歌曲,反映的是抗日战争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是在国家危难、民族危急时刻由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谱写的宏伟巨作,是中华儿女的精神食粮。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铿锵有力的歌曲节奏、短促且振奋人心的音调中感受国难当头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战斗激情,想象青纱帐里、万山丛中无数中华儿女为保卫黄河、保卫国家而奋勇拼杀的壮丽场景。通过创作背景的铺垫以及对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挖掘音乐艺术人物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历史上的很多音乐艺术家都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独特的人格魅力,教师要将艺术家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以提高德育效果。例如,在介绍京剧四大名旦时,教师可向学生讲述京剧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程砚秋“停演明志”的故事。为了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梅兰芳做出了蓄须明志的举动,表明自己拒不给日本人表演的决心,而程砚秋则在日军占据北平后多次拒绝登台演出,坚决不为日本人粉饰太平。两位京剧艺术大师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爱国之心。教师可利用这类故事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生爱家护国,不断进取。

此外,教师还可挖掘音乐教材中的文化因素,通过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使学生获得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加深对国家音乐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如京剧文化的介绍、地方戏曲文化的介绍、民族音乐与乐器文化的介绍等,将音乐作品、音乐文化与德育相结合,助推德育工作高效开展。

(三)精心设计教案,提升德育效果

音乐是中小学开展德育的重要课程,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的教育教学背景下,音乐教学已不仅是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还包含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提升音乐育人作用等多重内涵。从沪教版初中音乐教材的编排来看,教材的编排更具系统性,并根据单元主题的不同进行作品的整合,更易于教师系统进行教案设计,突出阶段性教学特点,并对学生集中进行相应的品德教育。

以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乡风光”的教学为例。为了结合上海的本土文化,我选择了描绘江南的音乐作品《欢乐歌》《江南好》,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在设计教案时,要突出该德育主题的内容,可于课前用心收集与音乐作品相关的资料,并整理成多媒体课件,于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通过视听结合来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使之产生心灵触动。通过听赏两首江南乐曲,体验其音乐风格,能够从音乐中领略轻快秀丽、优美委婉的音乐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在聆听乐曲、哼唱主题、拍击节奏、身体律动等活动中,运用赏析、合作、对比等方法,熟悉主题旋律,尝试对音乐风格进行简单的挖掘和探索;知道江南丝竹与江南风格民族器乐曲的异同;了解“江南丝竹”这一音乐体裁及其主要乐器。如此,德育与音乐教育得以交融,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德育情境,深化德育内涵

音乐中藏着催人奋进的力量。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音乐是极富感染力的,是人们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此外,音乐教育能够助力学生的道德构建,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这是因为音乐作品能够传递情感。音乐中所蕴含的哲理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给人以震撼与心灵净化。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深入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通过创设德育情境,让学生深受感染与启迪,自觉展开对于真善美等良好道德情操的构建与追求。

以九年级上册《虞姬舞剑》的教学为例。作为新生代的青少年,对于国家传统艺术一般了解不多,对于京剧的学习可能会缺乏一定的心理认知。对此,教师可利用教具或多媒体展示京剧元素,如京剧人物着装、各种京剧脸谱、京剧表演常用器乐等,让学生直观了解京剧表演元素,同时在教学中播放京剧视频,如《虞姬舞剑》的表演视频,营造演绎氛围,让学生进入表演情境。通过一边观看视频一边教师讲解,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精彩,形成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同时,教师也可播放国内京剧大师的采访视频、演练视频,让学生了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深刻理解只有坚持与努力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五)丰富教学形式,全面实施德育

德育是一项长期性工作,要想取得教育实效,需要教师摒弃传统说教方式,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使德育蕴含在日常音乐教学工作中,不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不断巩固德育教学成果,使学生形成自觉的道德言行与高尚品质,最终成长为知识扎实、品德优良、审美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人才。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歌唱教学中善于运用肢体语言、表情与歌唱情感来影响学生,使之随着作品情感的变动而获得品德教育,还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实现德育的全面开展。例如,在教学沪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青春节拍”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在音乐教学中适时插入诗朗诵,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使学生在音乐的渲染氛围中获得诗文言语的警示,生发更为强烈的奋发向上的激情,实现德育的完美渗透。又如,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多个民族的音乐,该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与乐器。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活动,由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民族音乐的音频、民族乐器的图片或演奏音频,让学生抢答这是属于哪个民族的音乐元素,比一比哪组学生回答得又好又快。教师制定评判标准,并做好各组分数的记录,最后评选出优胜组。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会更加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合作与互助意识,同时也会对评判标准与评判公平性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等良好品德。

初中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其道德水平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全球经济文化碰撞交汇的当下,各种思潮不断涌入,对涉世未深的初中生容易形成不良影响,而德育又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仅仅依靠学校思政教学难以起到良好作用,需依靠各科教师加强巩固,实现德育与智育的长期有机结合。音乐教育亦应积极响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化育人功效,以音乐艺术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周宇琪 

作者单位:上海市临港第一中学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2年第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