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之策:深耕课堂

  • 2023-02-17 10:39:58

落实“双减”,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笔者在教学中深耕课堂,树立课堂常规,紧抓教学常规,立足教材编排特点,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焕发作业生机活力,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实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提升。

引领良好习惯养成,学生常规起来

一是课堂常规落地生根。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当堂用的课本在上,作业本在下,统一要求放在桌子左上角的位置,笔放在笔槽里。听到铃声后,快速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眼睛注视前方。上课、听讲、坐姿、写姿、举手、发言、读书等方方面面都有明确规定。二是课前预习充分到位。学生语文预习内容从自主识字到课文正确朗读,从预习课后习题到课外拓展延伸,从质疑问题到查阅资料。课前预习做到实在全面。

加强教学精细管理,教学常规“抓”起来

教学常规是教学规律的体现,是对教学过程的最基本要求,落实教学常规是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有序开展的根本保证。只有抓好教学常规才能有成功的教育,教学常规也是教师基本功和教学能力的体现。我在课堂教学中严把“五关”,落实“五字”:

一是严把备课关。落实“单元分包、教案共享”的备课改革。完善“教学设计交流—复备课调整—课堂教学—总结反思”的备课模式。备课时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突出一个“精”字。二是严把批阅关。学生作业坚持“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错必纠、有练必评”,保证批阅质量,批阅及时,有批阅日期,及时复判。倡导作业评价多元化、个性化,突出一个“准”字。三是严把辅导关。要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辅导策略,实现培优和帮困两不误,突出一个“实”字。四是严把测试关。在坚持采取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以学生的知识生成、能力发展、问题解决等高质量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加强日常测试、模拟测试的针对性,从试卷编制、批改分析到反馈讲评等以教与学的“诊断”“矫正”为落脚点和归宿,突出一个“效”字。五是,严把检查关。结合学校教导处安排,及时做好作业自查。每月末进行教案、作业、反思的常规自查,认真细致查摆问题,整改落实见实效,突出一个“改”字。

立足教材编排特点,单元整体“讲”起来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不是单纯知识点的传输和技能的训练,而是教师基于教材特点、学情特点、学科素养和教学方式的整体把握,我结合单元主题和要求,立足生本理念设计单元大任务的学习活动。

一是紧扣双线,加强单元整合。教科书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我在教学中不仅加强不同年段、不同册次之间的纵向联系,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发展梯度,还着力加强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各版块内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二是强化阅读,构建阅读体系。教科书的编排形成“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

体系。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快乐读书吧(对应课外阅读)”,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三是方法指导,促进能力提升。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集中体现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教学中我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提取可迁移运用的方法,总结出最基础的、最重要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在练习活动中渗透方法,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四是凸显实践,加强文字运用。教科书着力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无论是练习活动的设计,还是语文园地的内容安排,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情境中运用语文,凸显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加强阅读与表达之间的联系,促进读写结合,将阅读中的收获迁移运用于自我表达,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焕发作业生机活力,作业设计“活”起来

落实“双减”政策,设计出高质量的作业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一部分。我在设计作业时遵循学生成长的需求,调动学生的兴趣,减少机械重复作业,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是单元作业的整体性。围绕单元学习目标和学情,统筹考量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打破以往作业内容的片面性、零散性和割裂性。引导学生将头脑中散乱的知识点习惯弄成网络,落实单元核心素养。二是课时作业的逻辑性。单元课时之间的作业设计根据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需要,从基础巩固到拓展延伸,不断深入,难度不断加大,综合性不断增强。每一课时的作业都是以单元整体目标出发,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学方法,用方法,为下一阶段的作业打好基础,知识和能力能够获得螺旋上升。作业设计立足整体目标,从基础到拓展,再到实践和开放,学生有方法可依,有目标可抵达。三是单课作业的层次性。以学生感兴趣或有意义的真实问题为核心,作业设计为基础层、拓展层、开放层。重视学生合作实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清晰的成果表达,体现单课时作业的层次性。四是作业布置的合理性。作业设计注重实效,以发展学生思维为根本,以提高学习质量为宗旨,科学合理,分量适当,难易适度,做到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批改及时、准确、细致,作业评价设计多元化、个性化。


作者:孙卫连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昌盛园小学南邵学校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2年第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