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政治教学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他们的理解与参与能力。为了响应新课改的号召,也为了彰显政治课程本身的育人价值,教师应注重渗透时事政治。然而,就当前高中政治教学情况来看,时事政治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通常只是作为调节气氛的内容附加到某一个环节中,而没有全面贯穿到政治教育课程中,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时事政治的敏感度以及社会责任感,也不利于他们政治考试成绩的提升。本文中,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就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时事政治的意义与具体途径分享几点拙见。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时事政治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政治教育需要建立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还要引导他们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社会实际,实现知与行、学与用的辩证统一。在政治教育中,时事政治资源是将理论、实际联系起来的重要桥梁,一边联系着政治课本上的知识,一边联系着现实中的思想问题以及鲜活生动的社会实际问题。如讲解“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一课时,教师需要联系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个人收入形式、收入结构等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的具体变化,关注自己父母的收入等。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家庭收入情况和他们一起讨论合法的收入途径,帮助其树立理性的金钱观。时事政治的介入,将这些原本抽象的学科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直观、通俗易懂,使得政治课充满活力与生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构建高中高效政治课堂具有重要意义。
(二)弥补教材的滞后性
高中政治教材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但实际上,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速度很快,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是日新月异。从根本上来说,政治教材上的知识点需要与这种形势变化相呼应。然而,这些内容却不能被及时编入教材,使得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会导致学生对我国社会发展现状的认知出现偏差,不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时事政治具有时效性,在政治教育中合理渗透时事政治能够弥补教材的滞后性。换言之,时事政治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渗透可以实现“动”与“静”的结合,“新”与“旧”的结合,使政治教育内容紧跟时代步伐。
(三)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部门对现代化教育明确提出的要求,而政治核心素养包括公共参与、法治意识、科学精神、政治认同这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的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正在经历深刻、广泛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赋予高中政治鲜明的时代特色。要想发展高中生的政治核心素养,就必须培养其综合能力,帮助他们清楚地认识当今中国时代特点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了解并掌握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而时事政治可以直面当前实践创新、社会变革中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引导学生以历史眼光、辩证眼光去反思、辨析、观察、实践,更客观、更系统地了解新时代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从而自觉拥护国家方针政策等,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科学精神、政治认同等核心素养,使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准确把握方向,做出正确的选择与价值判断。
三、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时事政治的具体路径
(一)革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观念主导着行为,即什么样的行动取决于什么样的观念。在当前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没有在观念上将它放在正确位置,行动上自然存在偏差。因此,要想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时事政治教育,首先要改变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说,教师要改变时事政治教育不重要的错误观念,清楚、正确地认识到时事政治教育对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正面与积极作用,将其视为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政治教师而言,在授课、备课过程中,会了解大量的时事政治资讯,要从中总结与归纳,这是教师自我学习与强化的过程。长此以往,教师理解时事政治的能力和时事政治教育能力会越来越高,授课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对于学生而言,在现代化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不论是无意还是有意都会接触到大量信息,但因为理解能力有限、知识储备不足,很难做到客观、深入、正确地理解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时事政治教育,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其对生活的认识,引导其树立良好的政治观念。
(二)开发时政资源,丰富政治教育内容
时政资源内容广泛、种类繁多,包含但不限于外交、军事、经济、政治。然而,并非所有时事政治资源都适宜运用到高中政治教学中,因此,教师要发挥自身指导者作用,合理开发时政资源,以丰富政治教学内容。
第一,围绕课本选择主题一致或相似的内容。高中政治教材囊括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等内容,虽然内容数量并不多,但是涵盖范围广。此外,高中政治教材上的内容虽然是政治领域中的基础性知识,但对高中生来说理解起来仍然有一定的难度。适当地渗透时事政治教育,尤其是引入高中生熟知的时事政治内容,会让教材中的政治术语更加生活化、具体化。当然,这需要一定的前提作支撑,即教师需要选择与教材内容一致的时事政治资源,如讲解经济生活方面的知识应选择经济领域案例,讲解政治生活方面的知识则选择政治领域素材。对于高中生而言,政治教育就是引导他们接受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如果教师选择的时政资源与教材内容不相符,可能会造成他们在文化、经济、政治认识上的混乱,不利于其成长与发展。
第二,选择符合思政课教育规律的资源。一方面,高中阶段的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所以教育目标要以打基础为主,内容不能太深入。另一方面,高中生正值青春期,心智尚不成熟,缺乏理性判断的能力以及思辨能力。所以,教师在选择时事政治资源时要考虑到上述内容,尊重这几个特点,尽可能选择具有启发性、代表性甚至能够与考试内容结合起来的材料。
第三,选择贴近生活、最新发生的时政资源。社会在不断发展,每时每刻都有新的事件发生,虽然当前高中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广,但由于学业繁忙、学习压力大等因素,他们往往忽视了对热点的关注。政治核心素养中有一个维度的内容是公共参与,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使其成为合格的公民。因此,教师不一定要完全照着课本内容引进时事政治资源,也可以根据高中生的兴趣爱好引入适当的资源,即最新的新闻资讯、热点话题等,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出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政治核心素养。
(三)创新时政教育方式,提升教学实效性
在高中政治课中融入时事政治教育,并非是简单的举例说明。政治课的章节内容与时事政治之间有着相互印证的关系和内在的逻辑性,由于时事政治资源并非来自课本,而是源于实际生活,教材中没有现成的文字说明,所以为了深入解读其背后的价值,教师需要改变过去课堂上所使用的“讲解——接受”教学法,需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增加授课方式的现代化、灵活性与实践性。
1.案例分析法
对高中生来说,政治课本上的知识枯燥乏味,所以他们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时事政治教育在政治课上的渗透,教师应合理运用案例分析法。大家都知道,教材的作用是给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参考,而作为教学指导者的教师,需要灵活处理和运用教材,但实际生活中很多教师完全“照本宣科”,即教材上有什么内容就给学生讲解什么内容,很少甚至从未进行内容的拓展延伸,这抑制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也不利于学生的高效学习以及高效课堂的构建。融入时事政治教育,教师要秉持着“删繁就简”“补充优化”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尤其是一些过时的例子,需用最新的案例去代替,进而组织学生分析、交流,这样融入了教师个性化特色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更重要的是,利用贴近生活实际的案例代替书本上抽象复杂的案例,能够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排斥心理,甚至让他们产生亲切感、熟悉感。总而言之,教师要学会用最新的新闻资讯、时事热点等代替课本上已经过时的例子和内容,使政治教育更有活力,彰显出时代的魅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政治认同等素养。
2.小组合作探究
高中生思维活跃,而且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对于一件事情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看法。与此同时,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这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成长环境、思维方式、学习态度、认知水平不同有一定的关系。在渗透时事政治教育的高中政治课上,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第一,学生与同龄人一起交流、讨论,没有心理负担,气氛轻松,所以学习热情以及参与积极性较高;第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相互碰撞,产生火花,有助于拓宽视野与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等;第三,在交流、互助的过程中,学生养成了团结意识、合作精神、与他人协作的能力等。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在设置问题或者引入材料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交流,以此增强教学实效性。例如,在讲解辩证分析法、公民义务、私有财产等政治知识点时,引入诸如“抢砸丰田车”此类的新闻事件,让学生根据这一时政热点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个性化见解,从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这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政治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参与意识。
3.角色扮演法
体验式教育是教师比较倡导的一种教学形式,以角色扮演居多。在渗透时事政治教育的高中政治课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以及时事政治教育资源赋予学生各种类型的社会角色,如中华文化传播使者、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政府工作人员、就业者、投资者、消费者等,围绕时政内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扮演相应的角色,设身处地地分析问题,从而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与职业体验,实现情感的升华并产生情感的变化。通过体验获得深刻的感悟,在感悟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获得成长。例如,在讲解“做个明白的劳动者”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劳动合同纠纷事件或者劳动者权益未得到保护的时事新闻,让学生扮演角色,在创设的情境中了解劳动合同、劳动法的重要性及其内容,清楚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明白其含义与条款,认识到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以此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使他们树立法律观念与规则意识。
(四)注重教学评价,推动高效课堂的构建
教学评价是教学体系中经常被忽视但实际上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新形势下,教学评价的设置与实施需要遵循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多元化的原则,为政治教学中时政教育发挥价值奠定基础。首先,对于评价主体,除了由教师实施评价外,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如自我评价、生生互评等,还可以让其他教师、家长等参与评价,打破由教师一人实施评价的垄断局面。其次,对于评价方式,可以坚持问卷评价与谈话评价、测验评价与观察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原则,多做肯定评价,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再次,对于评价内容,要坚持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而不是简单地用“会不会”“是什么”等标准去考核,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他们对时政资源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关注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情况等,将这些都纳入评价指标中,以此提升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推动高效政治课堂的构建。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时事政治教育在高中政治课上的介入会给课堂增色。教学结果表明,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时事政治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弥补教材的滞后性,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秉持“全过程贯穿”的原则将时事政治教育融入高中政治课堂,通过革新教育观念、开发时政资源、创新教育方式、注重教学评价等途径构建优质的教学模式,促进高中政治课本内容与时事政治资源的融合,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作者:冯 艳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中学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2年第39期